铁道兵书画

钮鲁生 ||《2025年写的字》(52) 市标雕塑系列(1)


作者 钮鲁生

《2025年写的字》(52)

市标雕塑系列(1)

人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和最早的艺术。但是,单单靠建筑本身有时是不能表达建筑所需要的意念,这就需要雕塑来加以点缀。雕塑可以通过造型艺术,再现生活,从一般概念升华到更深、更高、更远的思想境界。

最能代表一座城市形象、文化和精神的雕塑,是该市的市标雕塑。市标雕塑可称为一个城市的视觉名片它不仅仅是地标,更是普及该城市文化、提升市民审美素养、丰富市民精神享受的名片。

已被人们视为该城市市标名片的雕塑有:哥本哈根的《美人鱼》、新加坡的《鱼尾狮》、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纽约的《自由女神》、罗马的《母狼》等。我国广州的《五羊》、青岛的《五月的风》、深圳的《拓荒牛》、哈尔滨的《防洪纪念塔》、郑州的《炎黄二帝》、兰州的《黄河母亲》等也是路人皆知的市标雕塑。我费了远不止九牛二虎的力气搜集我国的市标雕塑。这个比如有些不太确切,因为我没有九牛二虎的劲了,我指的是费的心力。我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有时甚至废寝忘食,起码有时是忘记喝水。先写了我见过的20来个城市的市标雕塑。后来觉得不过瘾,就到网上搜到一些大城市的市标雕塑。然后还不过瘾,就又一个省一个省地搜地级市的市标雕塑。搜了地级市的,又搜了些有特点的县级市的市标雕塑。雪球越滚越大,耗时越来越长,费力越来越多。

搜一个城市的市标雕塑,不是点一下鼠标就就完成了的。网上会介绍该城市有许多市标雕塑,我要一个个地做比较、权衡、选择。图片要反复比较、选优、变清晰。简介要编写,要让文字和照片相对应。市标、图片、简介都搞好了,我还要配一首赞美该雕塑的律诗,以便我用毛笔书写。我不会写诗,就搜古人写的有关这个雕塑的诗词,这更费了老劲了,因为大多数市标雕塑是现代人做的,古人没有见过,所以在搜集古人诗词这方面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再后来,我就让AI来写。开始觉得AI写的还可以,搞了几个、十几个后,又觉得AI写的很类同,是一个模式,用词也黔驴技穷,就那么几个陈词滥调。尤其是没诗意,没情感,味同嚼蜡。我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Al、包括deepseek,写论文可以,因为它有大数据;下棋可以,它可以走一步看三千步。但写诗它不行,因为它没有情感。打个比方,把一万个AI或deepseek串联或并联起来,尽管它掌握的数据是天文数字,但它也写不出一首类似毛主席写的《蝶恋花》我失骄杨君失柳,那样充满情爱、极尽浪漫和无比悲壮的词来。

关于市标雕塑用不用AI写的诗,我考虑再三。我想,在书法界,书写古人(别人)的诗句,是常态,是趋之若鹜,且乐此不疲的事。市标雕塑要写几百首诗,我自己写不出,写不好,AI写的还可以。我像书写古人诗词那样书写AI的诗,叫借花献佛也好,叫瓜菜代也好,反正配上一幅我写的字了,似乎也说得过去。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采用了。

以上程序都做完了,我还要查每首诗中根据不同诗意、用不同书体怎么写,然后要练一段时间,才正式在宣纸上写。写好后还要盖章、拍照、修剪、录入电脑。一个城市的市标,往往要耗费我半天、甚至整整一天的时间。

说远了。我说这些,无非是说我做市标雕塑这个系列,费老劲了。出力不怎么讨好,不说了。

还是一块欣赏市标雕塑吧!欣赏是养眼,是陶冶,是长知识。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
我没有搜到北京的市标雕塑。

网有的说是故宫里的九龙壁,有的说是韩美林设计的、立在通州的《东方》铜雕。对这些,我不认同。

我认为,北京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它的内涵是中国的首都,它的外延是世界的中国。我认为,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应该是北京的市标雕塑。


人民英雄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修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毛泽东率领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碑的奠基典礼。毛泽东宣读了纪念碑的碑文,之后又亲手执锹,挖下了第一锹土,接着全体代表挥锨铲土。至此,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奠基。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面向全国征集,共收到240多件设计方案,最终采用由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的方案。于1952年8月1日开始兴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纪念碑由两层月台、两层须弥座、碑身和碑顶组成,通高37.94米,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共使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纪念碑正面是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背面碑文是由毛泽东撰文、周恩来总理题写。纪念碑镶嵌着8个历史题材的汉白玉浮雕,展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的象征,是国家和人民纪念、缅怀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纪念设施。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被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每年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国家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纪念仪式,缅怀英雄烈士。

设计方案继承中国传统碑的造型,以碑文为中心主题,用浮雕的形式表达碑文的英雄事迹。梁思成在结合古建筑外形的基础上,形成了纪念碑的雏形,还在碑顶装饰了一个极具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的小屋顶。
关于纪念碑建在何处,开始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就在中华门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最后,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建立在天安门广场。

纪念碑上8个浮雕题材的确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讨,进行过多次修改和变动。起初,在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及郭沫若主持下,初步提出了10个历史题材,分别是:三元里抗英斗争、义和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井冈山、游击战、平型关、渡江。经过反复的讨论和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调整,将原来拟定的10个题材改为8个,即: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

在最初设计的浮雕方案中,《虎门销烟》《金田起义》两幅作品的浮雕小稿里曾有林则徐、洪秀全的形象;在未被采用的《二七大罢工》浮雕草图中有林祥谦的形象,在设计创作过程中也曾有过描绘革命领袖人物和历史重要人
物的构思。但这些最终都没有被采纳,而是在有限的画面中突出人民群众的形象。

1955年6月9日,毛泽东为纪念碑正面的碑心题写了八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恩来负责书写毛泽东在奠基仪式上宣读的碑文。为了写好这篇碑文,周恩来极为严肃认真,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白天工作,就每天晚上再练习书写。他先练写碑文中的每一个字,反复对比、琢磨,然后再练习通篇连贯书写,前后写了40多遍,最后挑选出他认为最满意的一幅。这幅手稿既秀美隽永,又刚劲有力。写好后,他把碑文手稿亲自送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工地,还谦虚地说不行再重写”。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

有关纪念碑石料的小故事: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是一块完整的花岗岩,这块花岗岩取自青岛。我从小在青岛长大,1953年我9岁了,上小学3年级,亲眼目睹了搬运这块巨大花岗岩的壮观场面。

材料显示,青岛浮山石料厂开始开出来的是一块300多吨的大花岗岩,经过第一次加工整形后减至280吨,第二次加工处理,减为103吨。从浮山到青岛火车站,要沿海边走浮山路、湛山路、八大关路、汇泉路、莱阳路、太平路,不是横穿,而是纵贯,有30多里长。当时没有大型运输车,许多路还是砂石路,八大关路和莱阳路还是上下坡路。工人们把大石料放在一个钢架上,沿途铺设着一段段移动的铁轨和滚木,用拖拉机牵引着许多组滑轮和钢丝绳前进。我放假后在海边玩,就见过这个场面。指挥者嘟嘟嘟地吹着哨子,挥着小红旗,工人们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往前挪。上百号人,有挥旗的,有吹哨的,有喊喇叭筒的,有喊打夯号的,有前后跑动搬铁轨滚木的工人,有前后左右走动劝阻行人和观众的警察。小时候看到这个场面,很是惊心动魄,所以印象颇深。经过34天,石料被运往青岛火车站。

据说,到达火车站后,铁路局不敢运。火车车皮定载为90吨,按可超载10%计算,最大允许荷载99吨,103吨的大石料铁路不敢承担。后经多方商量,在火车站就地对石料再次精加工,重量被减到94吨。这样,才被装上火车。火车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时有道岔的地方1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1953年10月16日,这块大石料终于运到北京。


浮山石料厂采下的石料。


AI诗

精雕细琢指苍穹,
世代追怀缅杰雄。
思序百年平战火,
刻碑千载记丰功。
英魂洒血民心向,
社稷开篇青史同。
奋楫杨帆航万里,
神州岁月壮东风。


上海《东方之光日晷》雕塑


上海东方之光日晷位于世纪大道杨高路交汇处的环岛上,以日晷为原形,用不锈钢管构成错综精致的网架结构,垂直高度达20米,显得雄伟大气,引人注目。

东方之光日晷,由法国设计师夏邦杰先生创意,北京雕塑家仲松设计,北京中神亚雕塑有限公司制作的。该雕塑以艺术功能为主,计时功能性为辅。其间得到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在测定方位、角度等天文学方面的大力支持,巧妙地运用现代建筑语言。

作品获得来全国各大重点美院的评审专家的认可。认为,以如此现代建筑语言和当今高科技语言完美结合的大型城市景观雕塑,在国内尚属首例。


斜面无言立世长,
光阴刻度韵中藏。
圆盘似镜流年记,
晷影如刀岁月量。
志士当知春日短,
仁人应惜夏花芳。
心怀高远千秋梦,
莫负今朝自奋强。
         ——佚名作

钮鲁生 2025、8、15

钮鲁生简介
钮鲁生,原铁道兵报社。1944年8月9日生,1963年1月入伍。中共党员。历任班长、排长、新闻干事、铁道兵报社编辑、处长。1984年1月集体转业。任《铁道工程报》副总编、中铁建文联秘书长、中铁建政研会秘书长。2004年退休。现住北京。
编辑:津门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