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画

《留得清史纪人间》简谈高句丽、高丽王朝若干问题 —— 成秉羿

 
 


留得清史纪人间

 

  简谈高句丽、高丽王朝若干问题

 

  成秉羿

 


 

  笔者平生以东北历史为主题,进行国画作品创作已有三十多年,从壮年到古稀之年,无论是在何处创作,都视东北历史为专题,从未放弃。前后参加了五、六次“全国性东北历史研讨会”,我平生中接触的都是研究东北历史的专家教授,对于东北历史,不自谦的说,还是有一些发言权的。

  今年在西安出土了高句丽时期墓葬,众说纷纭,如果是一般学术问题,探讨就是了。问题是,西安的墓葬出土,缘何惊动了与韩国毫不相干的一批没历史知识的、满脑子“民粹”思想的无聊政客,不知他们气从何来?

  我在新华网客户端上陆续发了关于高句丽的起源、兴起到衰败的系列国画作品,引起国内一批关注东北历史的学者的兴趣,其中详尽地介绍了高句丽的起源、生成。

  《三国志》陈寿说到,东北历史主要由麻衣人(又称梁貊人)、水藻衣人(又称水貊人)和长白山(不咸山)下肃慎人、东胡人的发展沿革历史构成的。公元前37年,有夫余王子朱蒙南涉沸流水(辽宁省桓仁境内的富江),到纥升骨与当地土著梁貊、水藻衣、百纳布衣(先秦亡人)结盟,立邦后到卒本发展,是高句丽初期。

  在班固著《汉书》中提到过这结盟之事,隶属辽东管辖,其中还提到“高丽县”是在今日的辽宁宽甸一带,他们的习俗相近,地理相去不远,往来甚密。史书上记载过,殷商时武王讨纣后归东周,国相箕子率五百青年男女南渡渤海,数日后到朝鲜半岛。原来半岛上有土著人,史书称“良夷”, 箕子把中原的技艺、礼乐、农耕、猎渔八条治国抚民的殷商治国理念传到岛上。箕子回中原向武王禀赋,武王大悦,后“朝鲜”一词传为今日。

  高句丽被唐平息后,一部分人留在平壤,与新罗、百济为伍,一部分人回到中原。其中第28代君王宝藏,客死长安,墓葬中出土文物“×××渤海人”就是唐代时期。高句丽亡国后,若干年后有过“王健王朝”。“渤海国”(今吉林省珲春、蛟河、敦化等地,“渤海人”一词的由来,应该从这查源)。

  最后来说韩国,在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在朝鲜半岛有“马韩”、“辰弁”人在岛的南端,《三国史记》、《三国志》、《后汉书》均有记载,朝鲜史记有新罗、百济、高句丽,称为《三国史记》(明代史学家金富轼著),在集安太王碑上也记刻新罗、百济,未提到韩国。如果说马韩人与高句丽、新罗、百济同宗也可以,如果把东北史按韩国的“政客”们的主观臆断而大发厥词,不是学术上应有的态度,不听就是了。

  笔者在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主持),接触了朝鲜金日成大学历史系教授朴时亨、玄明浩两位先生,说过东北历史还是以《三国志》、《后汉书》为准较为准确。韩国来了几位“学者”,不是应邀而来,而是“硬要”来的,期间没有发言权。

  关于“朝鲜”一词的定位,我要说的是,在明代有个朝鲜人叫李成桂,立邦为国,统一了朝鲜,统一了文字、习俗、宗教,而形成现代的生话模式和语言,这倒是有民族气节之人。他把朝鲜半岛的语言、风俗、服饰,创立了现在的朝鲜文字,但词义狭窄,很难写出深奥的文辞、文章。故,一些朝鲜学者,多数以汉字为准。

  关于高句丽、新罗、百济,应该是东北史上高句丽的主要唱段,至于韩国,在历史上没有政治舞台“登台亮相”,充其量跑个“龙套”什么的。

  尊重历史,是世界文明史最基本共识。     


引佛入关
 

  关东古市
 

 鸭绿江畔 
 

 国内城一瞥
 

 高句丽春祭图 
 

  肃慎人春祭
 

  挹娄春祭
 

  男武赊贷图<1>  
 

 男武赊贷图<2>  
 

 男武赊贷图<3>  
 

   将军坟   




 高句丽採石

 

      作者:成秉羿


      编辑:舒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