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风采

拜读张金春——援越抗美博物馆有感

 

 

 

观看援越抗美博物馆有感

 

铁道兵2师6团勤务连 姚才昌
 

 

张金春身穿参加援越抗美时的服装向来访者讲解。

 

最近,我从网上拜读了有关原铁道兵2师7团卫生队副队长张金春创办荆州市援越抗美战争博物馆的文章,观看了向德荣战友在铁2师6团勤务连战友群发的参观荆州市援越抗美战争博物馆照片和视频,如同在线上参观了博物馆,感到震惊,深受教育和启发!
 

 

张金春,曾是个军人,也是一名医护人员,是参战32万余人当中的一员,在4200余人负伤和1100人牺牲的军人中有他亲身在战火中抢救的战友。翻开历史一页,直面空中、地面敌我双方的战争现场,1967年4月30日是个阴雨天,铁道兵二师7团2营7连7班战士,将抢修多福大桥用的龙门扒杆从大桥上拆卸下来,运往远离大桥的地方隐蔽。下午4点多钟,当他们将拆卸的龙门扒杆部件运至中野车站时,阴霾的天空,突然撕开一条云缝,太阳趁机挤出了一缕阳光,持续时间也只有十多分钟。就在此时,防空警报骤然响起,班长刘希林立刻将全班战士带到车站东面隐蔽,这时两批6架敌机临空,对中野车站进行疯狂轰炸,投下了十余枚重磅炸弹和大量的球形钢珠弹。顿时7班战士多人牺牲和负伤,场面惨烈程度不忍跃然笔端。2营卫生所的张金春与项庆存、赵志武、贾言书、朱受成等战士立即赶往轰炸现场抢救。

当他们赶到轰炸现场时,副班长何继成腹部受伤肠子外露,四肢和躯体也多处受伤,张金春和朱受成立即给他进行止血包扎,打止血针、止痛针后,决定将伤员急送医院继续救治。现场只剩下一副担架,新战士肖茂忠身上数十处被钢珠弹炸伤,也急需送院。根据伤情轻重,他们决定用担架先抬何继成,可他怎么也不肯躺,说他是共产党员,是副班长,担架应先抬新战友,朱受成反复说:“在战场上躺担架根据伤情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战友们只好强行将何继成放在担架上,他乘战友们未注意又从担架上滚下来,当大家再次将他放上担架,并用固定带将他固定在担架上时,他还是拼命喊要把他放下来,让给新战友。就在反复推让争执中,何继成终因伤势太重而壮烈牺牲,生命、人性、战友、党员的光辉在这一刻如此的耀眼,震撼着在场的所有的人!仅剩的一副担架按照他的心愿,把新战士肖茂忠抬上担架送往764野战医院,抢救与生命、战争、胜负、情感紧密相连,从此抢救成为人生的必经之路。

这种场面只是张金春在战场经历的一角,用生命抢救生命,用医术减轻痛苦,用果敢赢得时间,用责任担当使命,用情感呵护战友,多一份努力就减少一份牺牲,抢救成为头等大事。头顶“三角板”(敌机代称),脚踩定时弹,抢救随时有,生死一瞬间。这就是现实!只有经历过才知道什么叫残酷,只有看见过才知道什么叫血腥,只有战争过才知道和平的珍贵。一个民族的安危系于军人的忠诚勇猛智慧,一个国家的安危系于军队的强大与使命担当。每一场战争的胜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首先是生命代价,张金春目睹的是迎着敌机上,伴着定时炸弹抢的各种战争场面,为了保障铁路运输的畅通,多少战友前仆后继,伤残、牺牲是随时都可能发生,抢救成为他职业生涯的主旋律,更成为他执着的实践追求,乃至成为毕生的精神理念。

铁道兵在越南战场上取得了巨大战争成果。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六支队,不畏强敌,抢修作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一支队组成是:铁道兵2师的6团、7团、9团、10团,第2师第8团仍留在国内担负既有施工任务—成昆铁路建设,转隶铁1师建制,1师的2团,13师的63团,共6个团,后又调12师的58团、13师的61团归一支队领导,共8个建制团,还有铁道部勘察设计队等组成,合计37300余人,几乎相当于一个步兵军。

第六支队由铁道兵第13师和昆明军区工程兵为主编成,隶属援越修路工程指挥部。第六支队下辖第13师61团、62团、64团等3个团,后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相继补入了云南省民工第40大队,工程兵第314团、315团,昆明军区高射炮630团、铁道兵第12师58团、昆明军区高炮619团。

两个支队共抢修铁路371公里,抢建铁路117公里,改建铁路363公里,抢建便桥98公里,抢建公路420公里。对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和战后经济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部队在完成铁路、公路抢修抢建任务中,还积极开展了对空作战781次,共击落敌机213架,击伤敌机235架,俘虏敌飞行员12人。这是辉煌的成就,这是对越南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最好答卷。传承精神和存储记忆的最好方法就是建博物馆。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对馆藏物品分类管理,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截至2020年底,中国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达1224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同时,中国的博物馆总量已经跃居全球前五位,即美国、德国、日本、中国、俄罗斯。2021年5月24日,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博物馆强国。湖北荆州诞生的援越抗美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博物馆,说它特殊,它是专门为援越抗美那段战争历史而设;它是个人用一己之力,倾其财力、精力和时间把家变为博物馆。

办家庭博物馆,对于个人,要有攀登珠摩朗玛峰的底气、勇毅与坚韧,要有奉献与牺牲的思想和物质准备,犹如滴水穿石需要时间,需要执着,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准备?这段历史是张金春青春时段亲历的战争,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时间记录,战争场面在心中的印痕成了永恒,代表着一代军人的烽火经历。

 

 

许多事情会随着时间流淌变得风轻云淡、飘渺无形,不能忘却的而忘却了,成为对历史的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基因,只有让看得见、摸得着、讲得出、记得住的载体可以不让历史遗忘。如果这段历史随着岁月的流淌而淡漠,多少灵魂不会安然,未来也会缺少许多的动力,挖掘历史资源,虽然谈不上史家之绝唱,总会对未来有历史意义。每一代前人的事迹是“源”,现实社会生活状态是“流”,只有“源”渊才能“流”长,不忘历史方能展望未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苦难。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岁月给张金春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深刻记忆。每每回忆起战场的残酷,总令他魂牵梦萦、难以忘怀,就想干点什么,为自己、为子女、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具体做什么,才能做好,才有意义呢?

张金春认为,“我们有幸亲历了这场战争,不但为铁道兵在这场战争中创造的英雄业绩而自豪,也为自己有这段经历而终生受益。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铁道兵战士在那个严峻的历史年代,冒着硝烟炮火飞机炸弹在铁路、公路战线上,前仆后继,一往无前,可歌可泣,又悲又壮的历史展示出来,用以弘扬铁道兵在那个年代创下的光辉业绩,激励老战士永葆旺盛的革命斗志,告慰牺牲烈士的英灵和他们活着的亲人,也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段历史。这既是薪火传承的文化使命,也是为丰富和继承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记录,使这段激动人心闪光耀眼的历史,不再沉淀下去成为历史的空白。”

这就是初心和动因。从此开始了以抢救的姿态开始收藏。抢救成为文化积淀,成为精神传承,成为昭示后来者的强大自觉。

路漫漫其修远兮!自2002年起,张金春几乎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对援越战争资料、物品的收集、考证、整理上,他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战友的支持,主动献出了自己珍藏的战争纪念品,但是仅靠自己多年收藏和战友捐献的物品远远不够,还要想办法通过别的渠道收集,有时候为了收集到一件珍贵的物品,他要奔赴千里之外,辗转多次去找曾经的战友和国际友人。
他曾7次到越南,寻找那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拾取经过战争洗礼、舍生忘死攀登更高精神世界青春芳华的自己和战友的往事,60多次奔赴全国各地,东到上海,南达海南岛,西至宁夏甘肃,北上黑龙江,多次去首都北京拜访老首长、老战友与烈士亲属,经首长特批,先后到铁道兵善后工作组、原铁2师、铁13师档案室查阅了6000余份当年的文件资料,把与写作有关的资料进行了复印,与上千人次进行过座谈。往返的车票、机票都有一大沓,行程十多万公里,其足迹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

张金春经人介绍专程到北京拜访龙桂林、郭延林两位老首长。两位首长当时在越南战场上是一支队的一二号首长,即主任、政委,这是一般战友望尘莫及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他做到了,收获了更多的宝贵资料和信息,极大丰富了收藏的内容,龙桂林将他担任铁道兵参谋长期间组织有关人员编写的《援越抗美铁路保障组织指挥总结》《援越抗美铁路保障技术总结》巜援越抗美铁路抢修与防空作战战例选编》3本书送给他做参考。郭延林政委则将他写的《风雨路漫漫》一书送给他做参考。两位老首长的支持和实际行动深深感染了他,收获满满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决心。
 

 


 

 

收藏的是物品,蕴含的是故事,承载的是精神,传承的是历史。

收藏品中,有半截美军F-105轰炸机的副油箱、 外形酷似菠萝的菠萝弹,番石榴集束炸弹(该炸弹每个子炸弹又装满300颗钢珠又称子母弹)、美军炸弹、美机残骸和俘获美军飞行员的降落伞、头盔;有用击落美国飞机机翼上的合金铝板做的抗震抗压急救药箱和各种徽章、印章、版画、金属梳子、发卡、象棋等各种工艺品;有战士行李、军服、军帽、军鞋、皮带等用品;有各种战报、战地底片、油印战报、简讯、图片、歌曲;有弹药箱、烈士证书原件或复印件,这些物品反映着战争的不同层面,极大地丰富着援越抗美战争博物馆的内容。

所有的收藏品中都有不同的故事,表面看物品是静止的不动的,实际上它是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场景的综合承载体。张金春不仅收藏,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一一整理,或图片、或文字、或影印、或拷贝,做到一物一说明,一物一故事,编纂成书,让实物有安身之处,让故事鲜活起来,让零散变为集合,让碎片变为整体,这是一个兵种的集合,这是一段战争的记忆,这是四海老兵的寄托。为了不被遗忘的历史,为了珍惜和平与未来,为了红色的传承,张金春是一位值得赞扬和尊敬的铁道兵老战士!


(文中照片均为向德荣拍摄)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