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四十二

  


 


 

第六章      陷入危机,铁兵担当
 

  ​

  本章小序

  1967年初至1968年底,会战进入受“文革”派性干扰阶段。

  “文革”初期,基层的施工生产并没有受到影响,随着夺权风暴的扩大,大会战由正常阶段开始转入重大挫折期。

  西南铁路工地建设指挥部的领导权被篡夺,指挥系统陷入瘫痪。

  周总理作出了一系列夺回成昆铁路大会战领导权的部署。

  周总理紧急召见铁道兵政委崔田民,指派他带领铁道兵司令部到西南去接管工地指挥部。

  攀枝花钢铁基地也要求铁道兵承担支左重担。

  铁道兵在会战中的历史担当载入史册。

  铁道兵部队与部分铁路局职工顶住“文革”干扰,坚守岗位努力施工。

  这些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设计院在做线路的勘测设计·选自《万水千山只等闲画册》)

 

第六章     陷入危机,铁兵担当

第一节     江头村隧道的测量攻坚战


 

  一、团领导的大胆决定

  1966年是成昆铁路大会战取得辉煌战绩的一年。

  然而,1967年的开局却并不顺利。

  铁一师四团的江头村隧道陷入困惑。它的难度不在于其他方面,而在于精确的测量。

  江头村隧道全长2825.7米,位于金沙江石花滩旁,于线路前进方向的左边是湍急奔腾的金沙江,右边是高耸入云的悬崖绝壁,隧道顶上是起伏迭宕的山涧陡坎。既有坡度,又有曲线,还铺设整体道床。这个隧道几乎集中了隧道测量的大部分难点!

  进口端地质好,采用钻孔台车进行全断面整体掘进;出口端地质差,采用分部开挖法。为加快速度,需要增设辅助导坑来增加掘进面。根据隧道沿金沙江而行的有利条件,决定开辟3个横洞。所谓横洞,就是在隧道的沿江边开挖辅助导坑,挖到大山腹中隧道的中线位置后,再分别向两头掘进,这样就形成了2个开挖的口子。三个横洞可增加6个掘进口子,上、下导坑一起掘进开挖,就可增加12个掌子面。计划投入四个营的兵力施工。

  按这一施工方案,还将在横洞之间开设一个竖井和一个斜井,用作隧道施工的通风、排烟。

  一个2857.5米的沿江隧道,既有坡度,又有3个曲线,地质又不同,还需要开3个横洞、一个竖井、一个斜井,而且还要铺设整体道床。这些,对于有施工经验的副参谋长张群来说,测量工作的压力非常大。8个口子,有一个口子全断面开挖,其余都是分部开挖,全隧道共有15个掘进掌子面,要保证方向不偏、高程一致、坡度准确,更不能“穿袖”!真是难哪!

  “穿袖”,是隧道贯通出了偏差的一个比喻。隧道相向开挖时,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超过规定,隧洞打偏了,就不能贯通,不仅影响工期,还将造成极大的浪费。

  隧道的开挖,一步也离不开精确测量。前不久,团部负责测量工作的技术干部因职位调整而调离岗位。全团的测量工作交给谁来承担?

  团部总工程师李秉和与作战股长江浩向团首长大胆建议,将全团测量的担子交给1965年毕业的长沙铁道学院本科生、见习技术员罗曾威。

  个子瘦长、神情沉稳的罗曾威来到团部总工程师办公室,面对两位技术主管首长的第一次谈话,开始还有点紧张。

  李秉和总工程师说:“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有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给国家、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

  江股长说“若是测量出差错,咱们作为责任人就是进监狱也难以挽回损失啊!”

  罗曾威,一张国字脸庞,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一言不发。

  李总工程师停顿了一会,然后微笑着说:“你能完成好这个任务吗?我可不想进监狱哟。”

  罗曾威只说了一句:“我马上搬到测量班去。”

  这个看似腼腆的大学生,内心却有一股旺盛热火。终于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了!这个充满革命理想的有志青年激动得彻夜不眠。

  二、洞外控制测量

  罗曾威结合测量任务的实际,加强了对团、营测量班进行专业培训。

  成昆铁路桥梁、隧道非常多,而且大都是桥隧相连。无论高山危崖还是江河险谷,只要铁路从这里过,他们就必须扛着测量仪和塔尺等测量器材,用软梯攀登上去进行测量。

  团一级的测量专业规范的称谓叫“控制测量”,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讲,就是把铁路设计规划从图纸上准确搬到实际的地理位置上,打上标桩定位定向,让铁路施工建设按照设计标准得以准确的控制。

  营一级的测量规范称谓叫“施工测量”,就是按照团里测量的定位、定向进一步细化,让部队在施工中遵照执行。

  两级的测量分工不同,职责明确,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空间位置精准。

  在江头村隧道中,团测量班主要负责江头村隧道施工前的精密控制测量。包括:各洞口定位和洞内施工延伸的方向、水平(高程)控制测量;隧道开挖掘进结束后的贯通测量;铺轨时的“整体道床”精密校正测量等内容。各营测量班负责隧道施工的跟班测量。

  勘测设计强调的是线路最佳,而施工测量强调的是达标精准。

  罗曾威技术员对战士们强调说:

  “隧道测量的最大风险就是不能预先贯通!无论你采用多少办法测量控制,最后的贯通误差都要等隧道打通后才见分晓。隧道工程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三角网测量则是最常用的方法。在洞外选布若干三角点,由若干三角形组成三角网,观测每个三角形的内角並按一定方法进行误差处理,再测出三角网和铁路中线的平面关系,将铁路中线和三角网纳入同一坐标系。这样就可推算出每个三角点和铁路线的平面坐标关系以及每个三角边的方位角。

  “测量工作首先是绝对不能出错,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其次是尽量减小误差,这也是应尽的责任。因人为出错,造成重大工程损失而坐牢是有先例的,个人遭遇事小,国家损失事大。”

  在罗曾威技术员培训下,团、营测量班的战士迅速由普通的铁道兵战士成长为测量技术骨干。在每次的培训课上,总有一位脸庞消瘦、个头修长的小战士不停地作笔记,还不时提出有水准的问题。他,就是1965年从四川巴中县入伍的喻久文。小喻只有初中文化,因为聪明伶俐,又踏实肯干,他被选为测量培训对象,参加了师部培训。

 


 

  (罗曾威<左>和喻久文在洞外测量·照片喻久文提供)
 

  为改变测量设备落后局面,上级给四团发了一台从德国进口的“蔡司010”精密经纬仪,并配备横基尺一具。罗曾威毫不犹豫地将精密经纬仪交给喻久文保管与操作。

  由于隧道控制测量的长短边悬殊、俯仰角大、观测视线离地面或傍山靠河较近。因此,洞外控制测站的观测工作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

  每次测量前,喻久文都要对测角仪器全面检查校正,对设置测点的垂球和自制代替觇标的标杆进行检查剔选,了解仪器的技术状态、残存误差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为避免将仪器脚架尖直接踩入土中,造成仪器纵轴微小的倾斜,喻久文采用了打木桩的办法,支承脚架和仪器,使之稳固。同时,在测量时间上尽量避开迎太阳方向观测,避免因阳光直接照晒脚架而产生扭转。开测工作要尽量在仪器温度与大气温度基本一致时进行。

  为了积累对测量成果的分析,以及为某些特殊问题积累科研资料,喻久文在测量中都作了笔记,除准确无误地记录观测原始数据外,对观测时间、天气的阴、晴、雾、风力、风向,目标呈象和明亮不佳的方向,俯仰角较大的方向及俯仰角的大小,可能受旁折光影响方向的视场条件等,也加以简要的记载。

  当时,喻久文操作“蔡司010”新型精密仪器,看似风光,实是累死人的活。背着仪器翻山越岭,钻洞爬墩且不说,还比别人多一份养护仪器的任务和职责。别的岗位在等仪器的时候就可喘口气,而他的工作是无休止的,只有人等他,没有他等人的时候。测一个三角网,要置镜14个地点,观测50多个方向,读数5000多次,每次都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不能有误。

  喻久文只是团测量班的一个代表,全班同志都是好样的。​

  由于地形所限,布置的12个三角网,有其中的一半网点和基线需设在金沙江对岸。工作中,大家不惧高山险阻,不畏水深急流,不怕艰难困苦,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各司其职,口渴了忍着,饿了扛着,累了撑着,病了顶着,摔倒了再爬起来,以超常的毅力和铁打的作风,无论多么疲惫劳累,他们总是一路高歌《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勘测队员之歌》。

  每次过往金沙江时,他们租借民用小船渡江,冒着汹涌激流,劈浪向前。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经验缺、设备差、地形险等不利条件下,测量班全体成员,历经十几天连续奋战,终于胜利而光荣地完成了野外测量作业任务,充分展现了铁道兵硬骨头精神和测量兵的风采。

  根据测量所得的外业资料,师部作训科何德文工程师与罗曾威技术员及班里骨干组成的内部业务组,先对基线进行演算,再对三角网进行平差解算,然后各三角点进行坐标推算等大量计算,以此编制成果书,并按书中有关坐标数据,再到隧道现场定出进、出口和3个横洞,及2个竖、斜井的控制点。最后将这些成果交与营测量班,以此作为施工放线的基准点。

  值得说明的是,当年计算条件很差,所用工具主要为手摇计算机,八位函、对数表,计算尺等较落后设施和手段,致使计算慢、用时久、易出错、精度低,带来很多困难,但通过内部业务组的不懈努力和攻关,终于完成了大量计算并编制好成果书。

  三、性命攸关的一个测桩

  经过一个阶段的紧张战斗,洞外测量经反复检核,进出口和3个横洞的投点坐标,进洞方向、髙程以及横洞投点至正线距离,全部确认无误;各营依据提供的进洞资料,引导各口开工掘进。

  似乎洞外测量大功告成的时刻,罗曾威却还是感到放心不下。

  “万一哪个口子‘穿袖’了,是个‘掉脑壳的事故’!”

  罗曾威为了给洞内测量留有更多的容许误差余地,也为了今后进出口、各横洞测量方便,他决定再采用一次更精细的三角网测量。

  个别同志认为,勘测设计院对江头村隧道进行过洞外测量,我们也比较细致的完成洞外测量,现在又要重复去做一次,是“浪费”。

  罗曾威耐心地对大家说:我决定用最直接、最普通、也是最艰苦的办法对所有洞口控制点进行一次检测,即从洞顶地表将全隧道贯通复测一次,並交会出正线和横洞轴线的交点,实际丈量交点到洞口投点的距离,以确保万无一失。

  当时,罗曾威在团测量班的战士们面前,军龄比“新兵蛋子”喻久文还少一年。他担心战友们对复测有想法。

  罗曾威用中肯的语气说:“这是很苦的活,非常辛苦各位战友,此举目的是排查意外错误,唯有如此,才可能正确指引导进出口、3个横洞和2个竖井、斜井及15个掌子面的掘进相互衔接,并为施工后的中线位置变化提供新的定向标桩,直到整个隧道的贯通。”

  战士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再辛苦,能换来隧道贯通,就是为成昆铁路作出奉献!就是对施工战友们艰巨劳动的最大尊重!”

  接下来,他们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横洞,是为了增加正线开挖工作面而设置的辅助工程。检测中,在一号横洞至正线距离发現了偏离6米的错误。许多人为此出了一身冷汗!问题出在哪里?

  罗曾威与战友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全体出动,上山搜查每一个测桩。经过翻山越岭地逐一核查,终于查出有两个桩号完全相同的测桩。这是勘测设计院所设的两个桩,上坎、下坎各有一个,相距6米多,其中下桩是个废桩。经细查,团里测的是上桩,而四营测量的又恰巧是下面的废桩,并将它当作施工依据。此时,横洞开挖已有一定深度。

  “赶紧改正!”他们重新给四营提供了进洞资料。

  四营工程师鈡辉养接到检测资料后,感到惊讶和怀疑。

  罗曾威说:“等横洞到达正线时,我们要去把控的。你们放心地按新资料开挖横洞吧。”

  结果,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横洞虽不是正线工程,但如按下桩引导施工,打出的横洞工程将全部报废。由此横洞进到“正线”后向两头开挖出的“正洞”也全都是废洞,而真正的正洞也就无法开挖了,这才是最要命的!

  没想到,检测,这真是性命攸关的一招。

  四、洞内的平面控制测量万无一失

  隧道施工的洞内平面测量需要团、营测量班密切配合。

  团测量班测设控制点,营测量班则以此控制点为依据进行具体、短距离、局部的、经常性的施工引导测量。

  在直线隧道上,首先,在洞口附近要定一个点,叫洞口投点,远离洞口再定一点,这两点均应在铁路的中线上,这就是进洞施工测量的依据;这两个点由团测量班在全线贯通测量和隧道精密测量的基础上测定。这两个点的连线就是铁路中线,成为营测量班引导洞口开挖方向。若遇曲线时,就需要用仪器进行设多点测算。

  开挖前进了一定距离,误差大了,团测量班就要再去控制一下,加设新的控制点,作为隧道后续掘进的施工依据,并以此形成惯例和规矩。
 


 

  (隧道中线桩·选自铁路教材)
 

  团测量班测设控制点的间距,要根据施工进度和通视条件和测量精度要求等因素而定。江头村隧道的控制点间距,也就是导线长度一般是120米左右,约为一个月的导坑进度。

  所以,团测量班的洞内精密测量(贯通误差预计的测量)大体是一个月一次,在停工的两天内要完成洞内十多个工作面的测量。施工的同志可以休整二天,保养机器设备,而测量班得加班加点地抓紧测量。

  隧道测量要控制三种误差:纵向误差,影响隧道的长度和坡度;高程误差,依据黄海标髙与设计水准基点,测控施工进展中的高差;横向误差,俗称左右位移误差,对隧道建筑影响较大,通常称为贯通误差,这是最难的。

  每次控制测量完成后,团要向营做好测量桩点、资料的交接验收工作,对洞口投点及附近的控制点,对其位置、坐标、方位资料应进行复核检算,确定无误后方可引用。还特别注意测量标志的设置要显著,易于区别导线点、线路中线点、隧道中心点,以防错用,造成返工浪费。

  团测量班每次的洞内精密测量需要约15至20人,有时人手不够要从营测量班中抽调。

  刚开始施工时,隧道的进口采用全断面开挖,但只进行到一百多米,因地质变差,就改为上下导坑分部开挖,因此又增加1个掌子面,达到16个。掘进施工,下导坑中心线和上导坑中心线必须重合。徐正昌是1968年入伍的新兵,有一股刻苦钻研精神。他在上导坑趴在中层的漏斗处,用线锤吊到下导坑,认真检查上下导坑的二线是否重合。他说:“隧道有弯道、有下斜坡,误差一点点,都对隧道的贯通带来不确定因素。”

  在停工的两天内,测量班全体人员争分夺秒,配合默契,紧张、热烈、有序,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一年之中很难有过休息日,大家无怨无悔。

  在高度负责任的罗曾威带领下,团测量班全体战士团结奋斗,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步测量工作。

  营测量班则以团测量班测设的洞内精密测量控制点为依据,根据施工需要,进行及时的、经常性的、具体的动态引导。导坑施工中,每放完一排炮,出碴开始后,就要立即进洞测量,在新的掌子面上重新用红油画出中线和水平标记,以便重新布置炮眼。上、下导坑单独进行。每一排支撑的架立,也必须由营测量班用仪器进行准确的中线和水平控制。拱顶与边墙灌注混凝土,也同此理。所以,营测量班的工作完全是配合施工进行,他们的工作时间是由施工需要决定的,随叫随到,施工单位三班倒,他们也要三班倒。

  江头村隧道施工至1968年下半年,相向开挖的掌子面陆续贯通,贯通误差的测量开始逐一进行。随着开挖贯通的捷报一个一个传来,贯通测量的喜讯也是一个连着一个。
 


 

  (贯通测量·选自网络)
 

  最后,对隧道进行整体贯通测量,4个贯通面的贯通误差为:14、21、12、25毫米,全部低于贯通误差容许值50毫米,全团上下皆大欢喜。

  江头隧道的最后一项工程是铺设整体道床,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曲线加宽和外轨超高数据、轨距、中心偏移误差、两根钢轨水平高度的正、负误差均要求小于1毫米。测量时,在线路中心点上,直线段每5米,曲线段2.5米设一个中点,按中心点位为准,对两边钢轨分别进行水平高度和左、右距离调控就位,然后用专用支架锁定。测量与灌注混凝土是保证整体道床质量的两个“轮子”。测量班长喻久文与化验班长肖本礼密切配合,在测量过程中,肖本礼就预先在试验室做好混凝土的配比试验,等到钢轨锁定后,立即在道床位置满灌经化验合格的混凝土,形成永久性道床。

  整体道床的铺设完成,标志江头村隧道全面竣工。

  江头村隧道的测量攻坚战,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西南铁路建设工地的情势下实现的。指战员们牢记周恩来总理召见铁道兵政委崔田民的指示,在成昆铁路中承担历史担当,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项重点工程。

  然而,基层的指战员却并不知道,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正在遭到劫难,也不知道在捍卫大会战指挥权上,正在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