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十一

 


 

  第三章     准备充分,有备无患
 

  第二节     次取贵昆,沟通南端铁路运输
 

  川黔线,按原计划要求提前了2个月又23天通车。

  贵昆线离规划通车的日子也不远了。

  贵昆铁路从贵阳经安顺、水城、梅花山、树舍进入云南宣威、曲靖到达昆明,全长623公里,是贯通云南、贵州的Ⅰ级干线。多数线路穿行在高山峡谷悬岩峭壁之中,地形险要,地质复杂,多处遇到暗河,部分隧道穿过含有瓦斯毒气煤层。

  1958年8月开工建设,北盘江大桥(可渡河特大桥)是其中难度较大的工程之一。

  北盘江大桥位于树舍、宣威间。它有三个特点:一、铁路大桥横跨在云贵两省交界处,两边都是悬崖绝壁,贵州边界是狮子口,云南边境是老虎嘴。二、它是桥上之桥,两省交界的可渡河从跨谷巨石下的溶洞里穿过,河上的这块巨石就被人们称为“天生桥”,铁路大桥就在“天生桥”架一座人工大桥。三、大桥长达526米,墩高44米,是特大桥。

 



 

  (北盘江大桥·选自网络)


 

  那是1958年8月初,部队从江西出发,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跋山涉水,于22日来到工地。先头连队的干部刚放下背包,就跑到天生桥上侦察地形。

  郝副连长摊开简明的蓝图,兴致勃勃地对林指导员说:“你看,隧道连队要在这里戳穿狮子的心脏,打通老虎的胸膛。我们的桥梁就架在这狮嘴、虎口之间,这个工程真够味的。”

  木料是作支撑、做模板、搭脚手架等施工用的基本材料。10月底,远山的农民们为建桥部队砍伐了近万根树木,顺着可渡河流放下来。材料是有了,可是从300多米深的谷底往桥上运送,真是比上天还难。战士们头顶霪雨,脚踩陡滑的山道,8人抬一根又粗又长的松木,歪歪扭扭地不知要摔多少个筋斗,流多少汗水,才能抬到桥上。连队干部们为此而发愁。

  上级派来的卢技师指导连队施工。一天下午,卢技师和一排排长杨光荣,汗流满面地跑来说:“有办法了,我们在老虎嘴下找一块架天线的地方,可以用钢丝绳把树绞上来。”

  “架天线?在老虎嘴下?”林指导员惊奇地想。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天线一般适于高处往低处运输,最长不过百多米。而现在要在300多米的绝壁上架天线,真不敢想象!

  “指导员,这个任务交给我们装吊班吧!”装吊班班长黄信松请求道。

  干部经过研究同意他们的意见。

  第二天正在吃午饭,装吊班一位战士急急忙忙跑到连部,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指导员,我们班长不见了!”

  “什么?你说清楚一点。”

  战士叙述了经过。

  我们把钢丝绳抬到崖边,满以为拴住一头,把另一头往下一滚就行了。没想到刚滚了100多米,就被石缝卡住,放不下,也拉不上。同志们非常焦急,云雾在崖腰飘浮,峥嵘的崖岸像千把钢刀;河水咆哮,像群虎怒吼;刚下过雨,淋湿的岩石分外滑腻。

  黄信松拦腰捆起一根棕绳,叫大家拉着。只见他双脚一蹬,坠入云雾之中。崖头的同志等了半天也没见动静,想叫他上来另想办法,便用力往上拉,不料绳子被树枝缠住,只拉了几米就拉不动了。放下又拉,连拉了3次都没有拉起,再拉绳子就要磨断了。

  连队干部跑到崖头一看,不禁头晕目眩。下到可渡河对岸的卢技师大声喊起来:“小黄,你在哪里,告诉我……告诉我……”连喊几遍,都没有应声,急得大家面面相觑。

  忽然,凹崖里伸出一件白衬衣,左右摇晃着,这是生命的显示啊!

  对岸的卢技师喊得更凶了:“小黄,向右爬过凸崖,有一条石缝……听见没有?听见没有?”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嗓音压过了可渡河的浪声。

  白衬衣又摇晃了几下,就不见了。​

  过了好一阵都不见动静。大家正疑惑,突然右侧方响起了黄信松微弱的声音:“同志们,我在这里。”

  转身看去,只见他正从右边百多米远的一条石缝中爬起,踉跄着走来。

  大家赶忙跑过去扶住他。他右手流着鲜血,豆大的汗珠在额上滚动,嘴角还挂着那永不消失的微笑:“怎么样?这出‘空中飞’人,表演得不坏吧!”

  经过3天的苦战与巧战,终于把天线架成。

 


 

  (悬空作业·选自截屏)
 

  浆砌的桥墩像春笋般地快速上升,10米、20米、30米……怎样把每块重几百斤的料石运到越砌越高的桥墩上去呢?

  过去一般用脚手架,但在木料极端缺乏的这里,不允许这样做。用塔式吊车吧,哪里有呢?即或有也运不进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

  党支部领导下的技术革新小组,对 “木制天塔”的方案已经研究两次了,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卢技师,休息吧!”林指导员半夜起来查哨见他窗口还透出灯光,便去劝他。

  “嗯,嗯,马上就睡,马上就睡。”他满口答应,可就是不睡。

  整整三天,他和几位助手一起,从画图、制作到试验,刺骨的寒风冻僵了手,呵一呵又干,雪花染白了眉须,擦一擦再干。他们按照在九龙江边看到的一种高电杆的错接法,把三、四米长的圆木连成了一根30米高的塔柱,又按照在朝鲜看到的一种绞磨,仿制成了木绞。

  一切都准备停当了,笔直的塔柱横躺在地上,十几个人用绳子拴住塔顶,卢技师站在前面指挥,战士们站在一旁期待着天塔架成。哨音一响,绳子拉紧了,塔杆慢慢地升起,人们的心也随着紧张起来。

  突然,“咔嚓”一声,塔柱半腰断了,上半截猛倒下来,差一点砸在卢技师的身上。

  当天晚上,卢技师房里的煤油灯一直亮到天明。原因找到了,是因为架设方法不对头。

  第二天,他们先将最底层的三角架搭起来,再逐层往上搭。费了一上午时间,灵巧而高耸的天塔,终于立起来了。当天塔的长臂把几百斤重的料石轻轻地吊上桥墩时,战士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胜利属于勇敢智慧的战士,天生桥上的天桥架起来了。这是1958年的建设情况。

 


 

  (北盘江大桥·选自截屏)

 

  由于自然灾害、经济调整等原因,贵昆铁路完成了铺轨320公里就停建了。

  尚有地处乌蒙山区的303公里困难地段没有修通,工程也十分艰巨。静静地等待了六年,终于等到了西南铁路大会战的到来。

  “西工指”决定,打通贵昆铁路剩余困难地段,可以沟通成昆铁路南端的铁道运输,为成昆铁路会战创造有利条件。

  贵昆线最困难的要数梅花山隧道。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