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十二

 


 


 

  第三章   准备充分,有备无患

 

  第三节    梅花山隧道创纪录,华罗庚在此
流泪


 

  一、创全国隧道掘进记录,吕正操要求保持清醒头脑

  贵昆线剩余的303公里地处乌蒙山区困难地段,工程也十分艰巨。为了打通贵昆铁路剩余困难地段,早日沟通成昆铁路南端的铁道运输,西工指决定:以水城为界,分东西两段。东段由铁二局五个处,西段由铁道兵五师、七师共11.2万人,组织歼灭战。要求1966年三季度末通车,1967年底全线配套交付运营。

  梅花山一带长年阴雨,云雾弥漫。天天下雨,但没水吃,光水管就接了二百多公里。梅花山隧道穿过五个大断层和煤层、暗河、溶洞、瓦斯等复杂地段。担任隧道施工的铁道兵五师二十三团指战员学习中央的三线战略决策、加快修建西南铁路的指示,部队士气大振,不断掀起了施工高潮。

  正当隧道施工突飞猛进的时刻,在隧道出口的平行导坑遇到了地下水。每昼夜最大涌水量达5.4万吨,给施工带来相当难度。指战员发扬“天高我敢攀,地厚我敢钻。险山恶水听调遣,英雄面前无难关”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知难而进,采用排堵结合的综合整治办法,终于征服了汹涌的地下水。

  隧道施工有时穿进含有瓦斯毒气煤层,有时遇到断裂层大塌方。师参谋长顾秀率领的师机关工作组在梅花山隧道蹲点。实行三班制施工,顾秀和营长白石硝、教导员钱信财轮流在洞子里值班,在现场和隧道掌子面逐一检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就召集当班干部现场研究解决。

  “西工指”为鼓励隧道施工创造新纪录,号召筑路大军开展隧道施工单口月成洞百米的劳动竞赛。所谓“月百米成洞”,这是铁路隧道施工的考核指标之一。人们进入竣工的铁路隧道所看到的是已经衬砌完工后的隧道,单线隧道的尺寸是:高655厘米,宽455~480厘米。隧道施工一般是分部开挖,分为:上导坑(含顶部扩大),下导坑(含马口即两侧扩大、铺底、水沟、电缆槽),夹层(指上、下导坑中间的一部分,厚150厘米左右)。折合成洞系数为:下导0.18,上导0.10,扩大0.10,拱圈0.18,夹层0.05,马口0.13,边墙0.16,铺底、水沟、电缆槽0.05,压浆0.05。

  施工部队以提高掘进速度为主要环节,增加导坑掘进循环次数,从每天3~4次,提高到每天7~8次。指战员们苦干加巧干,隧道施工技能迅速提高,“月百米成洞”的纪录屡被打破。当年12月创隧道单口月成洞117米,双口月成洞213米,后又飞跃到单口月成洞400米,创全国最高纪录,受到西工指、铁道兵和国务院的嘉奖。

  贵昆线、川黔线的施工在各方面的支援下,刚开了个头,就取得了不小的成绩。1965年,在中央召开的几个会议上,对西南铁路建设的评价很高,甚至有人称之为“继大庆之后的又一面红旗”。北京、四川组织大批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来工地参观,中共西南局基本建设政治工作会议也组织到会代表到工地来参观。

  在周总理的号召下,中央级的许多文艺团体离开京城,分期分批来到西南铁路建设工地进行慰问演出。

  在北京主持铁道部工作的吕正操认为:在人们的赞扬面前,能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不敢正视和克服自己的缺点,这是一个严重的考验。他及时致信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党委,提出《关于当前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当前突出的政治任务,应当是以高速度为核心,突出好和省。

  (二)大张旗鼓地宣传、学习毛主席关于勤俭建国的指示。

  (三)发动群众,在连队、工程队中建立一套简便易行的保证安全、保证质量的负责制。

  (四)每个单位都要制定增产节约计划。

  (五)大力发扬大庆精神。要精简机构,减少层次,压缩非生产人员,加强劳动组织,合理使用工种,不断提高出勤率、出工率。

  (六)继续大抓快速施工的好典型。安全好、质量高、节约多而又进度快才是过硬的好典型。

  (七)归根到底,思想过硬要落实到技术过硬。

  (八)要以快速、安全、质量、节约作为“四好”、“五好”评比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高一低(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低造价),是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具体体现。要经常防止和克服片面性。坚持正常秩序,坚持均衡生产,坚持劳逸结合,一鼓作气,干净利落,就有可能既多快又好省。

  二十三团全体指战员认真学习吕正操司令员提出的《关于当前工作的几点意见》,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低造价的要求,决心一鼓作气,干净利落地拿下梅花山隧道。
 


 

  (梅花山隧道·选自《铁道兵画册》)
 

  二、华罗庚在隧道为战士流泪

  声誉卓著的数学家华罗庚,来到西南铁路建设工地,运用统筹法组织施工,为西南铁路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顾自己腿脚不便,沿着凹凸不平的施工便道,到过许多隧道、桥梁工地。他以通俗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解释高深的数学理论,深受大家的欢迎。

  一次,在“西工指”副政委刘建章陪同下,华罗庚到贵昆线工地考察,走进一个连的驻地。室内贴着几幅宣传画,其中一幅是以“天高我敢攀”一诗为题创作的。华罗庚同志在这幅画前驻足良久,很有感慨地说:“‘天高我敢攀’真有大西南建设者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画也配得好。”边说边从衣兜里掏出笔记本准备抄下来。

  刘建章忙拦住他说:“华老,你喜欢这幅画,我送你一张。”华罗庚同志连连点头,高兴地说:“好,好,留个纪念。”

  一天,华罗庚杵着一个木棒与师长罗崇福和几位工程师走到洞口,深秋的梅花山,已是寒风习习,凛凛寒天下指战员们冻得脸色苍白,嘴唇发青。这时,他看到七八个人光着脊梁,穿着裤衩从洞里钻了出来。华罗庚见状,急忙迎了上去,随手脱下大衣,给一个战士披在身上紧紧裹住。

  爆破刚一结束,战士们就往隧道里冲。

  罗师长陪着华罗庚䠀着刺骨的泥水,猫着腰钻进洞子深处。隧道中阴暗潮湿,空气浑浊,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当华罗庚亲眼见到战士们站在积水中不畏艰险紧张施工,个个浑身上下被汗水、漏水浸透了,满脸泥灰,只有两只眼睛显出二个白点,当时流下了热泪。

  铁道兵副司令员、西南铁路指挥部副总指挥郭维城在《万水千山只等闲》一文回忆道:

  “1965年秋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应邀到工地搞调查研究,从北京来到山区,住帐篷,钻山洞,不辞辛劳地向铁道兵干部战士讲授和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当他在部队隧道里看到战士们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夜以继日地打风枪的情景,感动得流下滚滚热泪。战士们看到老教授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深受感动,他们特地在洞壁上刻下‘华罗庚流泪处’6个大字。”
 


 

  (华罗庚在铁道兵授课·选自网络)
 

  《铁血》中记载:

  “第二年秋天,正当红叶尽染时,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沈权来梅花山。他发现了洞壁上的‘华罗庚流泪处’。他请战士们用红油漆把那六个大字描了一遍,使之分外醒目。随后,将其摄入镜头,连同这个动人的故事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录。”

  《吕正操回忆录》说:

  “在西南铁路建设工地的日子里,他(华罗庚)耳闻目睹了许多铁路建设者们的英雄事迹,阅读了他们亲自创作的大量的感人肺腑的诗歌,也禁不住诗情勃发,夜不能寐,于是拿起笔来在笔记本上填了一首词,调寄《西江月》:

  ‘今朝梅花独放,明朝杜鹃满山。一马当先万马欢,飞跃奔腾猛赶。百米、二百、四百,哪怕水浸石顽。十里山腰已打穿,欢声直冲霄汉。’

  “华罗庚同志这首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铁路建设工地上比学赶帮超的热火朝天景象。后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业交通政治工作会议上,我作了一个长篇发言,汇报一年多来西南铁路建设的情况。我在发言中还特意向与会者朗读了华罗庚的这首词。顿时,会场里活跃起来,大家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神色,有的人还伸出了大拇指说‘不错,不错!’”
 


 

  (华罗庚·选自网络)
 

  华罗庚教授回北京以后,当即将去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教学、推广“优选法”、“统筹法”的情况向毛泽东进行了书面汇报。毛泽东主席给华罗庚教授热情洋溢的回信,表扬、鼓励了华罗庚将数学应用到施工生产实践,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是一次革命性行动,望继续坚持。

  毛主席给华罗庚的回信以影印件发到相关单位,对全国各行业更是莫大的鼓励。一时间设计人员纷纷“下楼出院”,深入工地调查研究;全国文艺精英、科技专家学者,也从四面八方去西南体验生活并为西南铁路建设服务,以贡献自己的专业之长,大大推进了成昆线的建设。
 


 

  (贵昆铁路接轨{宜昌市档案局}·选自网络)
 

  在华罗庚鼓舞下,二十三团指战员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吕正操司令员《关于当前工作的几点意见》,牢记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低造价的要求,继续不断努力,终于克服了高寒缺氧、瓦斯毒气、泉水喷涌、暗河溶洞等重重困难,提前于1966年2月20日完成了全线最长的梅花山隧道,工程质量总评优良,为提前通车创造了条件。

  至于华罗庚为什么会到西南铁路大会战现场去的,留在第十一章“技术革新,追赶世界“的第四节“彭敏发号召,华罗庚率先要求去西南”中再说。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