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一百一十一

 


 



 

第十一章 技术革新,追赶世界
 


第十节 攻克世界水平的大跨度栓焊钢梁



 

  一、坚决采用栓焊梁新技术

  成昆线的桥梁设计中,采用和发展的新技术有:桥墩台快速施工、钻挖孔灌注桩基础、漂石河床桥基埋置深度、钢筋混凝土柔性桥墩、板凳式拼装桥墩、预应力混凝土薄矩形拼装桥墩、空心桥墩、悬砌拱桥、大跨空腹石拱桥、串联式预应力混凝土梁、悬臂施工预应力混凝土梁、栓焊钢梁、大跨度钢桁梁等13项。

  这里,专说栓焊梁新技术。

  大桥由基础、墩台、梁这三部分组成。梁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国首次采用大跨度栓焊钢梁,也是追赶世界水平的难关之一。

  吕正操回忆说:“如何处理铁路与山和水的关系,当时的思想是,怕山又怕水;怕山,因为打长隧道还有困难,怕水,因为架大桥高桥经验也不多。”

  铁路所经地区,由于历次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发育,产生了各种严重的物理地质作用和不良地质现象。

  为了战胜与克服不良地质,需要建大跨度桥梁,为了压缩架桥时间也需要设计出不需要架桥机架设的各式桥梁。钢梁,就是最好选择。

  虽然上世纪60年代我国的钢产量很低,绝大部分桥梁还得用钢筋混凝土梁。但是,相对我国铁路建设史,成昆铁路上采用钢梁的数量也是空前的。因为成昆铁路经过的山高沟深多,跨河、越江多,泥石流、滑坡地段也需要一跨而过,钢梁具有跨度大、体量轻、不用架桥机等优点。

  钢梁,在杆件联接上,一般采用铆焊联接技术,五十年代采用了一种栓焊钢梁——螺栓连接的新技术。

  成昆铁路采用什么联接技术的钢梁,曾有过不同意见。

  主张采用铆焊钢梁的老方法,也有其依据与道理。

  1934年~1937年,39岁的茅以升先生带领中国工程师设计并监造了钱塘江大桥(主跨65.84米,全长1453米),开创了我国自行建造钢桥的历史。1956年,中苏两国专家合作,才在沈阳桥梁厂试焊成功24米焊接板梁,架设在石太线和湛江附近支线上,这是我国第一次制造焊接钢桥。

  1957年,中苏两国专家再次合作,我国建造完成了武汉长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桥梁全长1155.5米,主跨128米。因此,我们取得了经验,培养了一批钢桥设计、施工、制作、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

  虽然60年代初,我国开始栓焊钢桥的研制,并于1962年至1964年分别建成雒容(跨度44.62米)和浪江(跨度61.44米)两座,但这仅仅是试点,比较起来,采用铆焊钢桥更为有把握。

  主张采用栓焊钢梁的同志认为,栓焊钢梁是一种新型桥梁结构,革了一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铆接钢梁的命,它比全焊钢梁施工方便得多。栓焊钢梁在主体结构上采用普通低合金钢;杆件在工厂自动焊接,运至工地用40B钢高强度螺栓来代替传统的铆接。栓焊钢梁既改善了钢梁节点受力状态,又简化了工厂制造工艺和工地拼装方法,具有节省钢材,减轻体力劳动,提高工效和养护维修简单等优点。

  副总指挥兼技术委员会主任彭敏赞成采用栓焊钢梁新技术。他认为,成昆铁路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栓焊梁。

  1965年4月13日至17日,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彭敏在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要走条新路,这条新路要些‘闯将’来走。往往我们有些同志,对旧的东西他可以接受,对新事物则吹毛求疵,新东西出点事就大惊小怪。新技术不可能没有一点缺点,对它要采取欢迎支持的态度,有缺点在实践中改进,而不是站在一边指责。现在我可以回答:搞新技术是‘有把握’的,但‘把握不多’;新东西把握会少一点,没有‘把握’的东西,坐在屋子里等,不去实践,‘把握’不会增加;新东西就要不断实践,我现在就是这个主张……特别是修铁路,不论是焊接钢轨还是整体道床,出了点毛病就不行?栓焊梁有些裂缝,火车就会掉下来吗?我看没那么回事。”

  在彭敏的路桥建设的经历中,大型工程任务,硬骨头很多,但桥的钢梁是最硬的骨头,它每进行一步,都涉及国家的工业基础、各个专业水平、经济实力。在任何一步、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困难面前迟疑、退缩、心软,都能找到“收回不做”的充分理由。但是,彭敏仍坚持向前走,不动摇,这是他成功的法宝。

  彭敏把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的工程师潘际炎等一批专家、学者调到西南,成立了栓焊梁战斗组。

  二、我国栓焊钢梁专家潘际炎

  在成昆铁路栓焊梁的攻关战斗中,不得不专门叙述一下栓焊梁专家潘际炎。

 



 

  (潘际炎.选自网络)

 

  潘际炎,1942年高中毕业后,因家庭环境和身体状态欠佳,只得弃学从工,进了一家兵工厂当钳工学徒和描图练习生。1950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结构组。

  1950年潘际炎被分配到铁道部设计局任实习生、技术员。后又在大桥局勘测设计处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参与了西宁线河口黄河木便桥、广西南宁邕江桥、南昌赣江桥、铁路丹河拱桥等工程的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1959年奉命援越,在越南交通部任桥梁专家。1963年8月回国,1964年开始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工作。

  1965年,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技术委员会下令成立栓焊钢梁战斗组,潘际炎与大批科研人员奉命奔赴成昆铁路。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专业设计院,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二工程局,铁道部第一、二、四设计院,兰州铁道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一机部焊接研究所,铁道兵一、五、七、八、十师、科研处,山海关、宝鸡桥梁厂等单位,共68人,组成三结合的栓焊梁战斗组,实行科研、设计、制造、施工、材料、成桥试验以及维修七事一贯制。潘际炎任战斗组组长。

  潘际炎十分赞同采用栓焊钢梁的意见,他建议将成昆铁路南端的迎水河大桥为试点,研究建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12米系杆拱桥。之前,我国只建成了两座试验性栓焊梁,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都不充分。在潘际炎的组织领导下,战斗组全体同志的热情高涨,挑灯夜战,对设计、制造、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试验,得出各类参数,提出相应规定,很快形成设计方案和工艺方法。战斗组成员还做了大量的跨部门和跨地区的组织协调工作,团结各方,优势互补,很快完成设计任务。

  潘际炎通过成昆铁路栓焊钢桥的研究,发现了我国桥梁用钢性能的不足。我国生产的16锰桥钢,是可焊性能较好的钢材,但强度和厚度均不能满足发展大跨度栓焊钢桥的需要。因此,发展高强度钢材,是钢桥迈向更大跨度的关键。

  1967年潘际炎向上级建议研制新钢种,经批准后,潘际炎和冶金部、鞍山钢铁公司协作开始研制大跨度焊接桥梁用新钢种,并取得了突破,继成昆铁路后,研制成功极限强度60公斤/毫米的15MnV N桥钢,厚度达56毫米,已用于修建白河大桥3×128米跨度的连续桁梁,并准备用于九江大桥的216米系杆拱。潘际炎认为“钢材质量限制了钢梁的跨度,研制新钢材,建造世界最长钢桥就不在话下。”

  潘际炎以成昆铁路锻炼出来追求上进、创新克难精神,开拓进取,成为学科带头人。历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研究员、桥梁研究室主任,1983年主编并编写完成了我国第一本栓焊钢梁著作《铁路栓焊钢桥的研究》,为我国栓焊钢桥理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参加筹建了国内第一流的大型结构试验室,为填补和发展中国钢桥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大面积使用大跨度焊接桥梁创造了条件。

  彭敏说:潘际炎选择迎水河大桥作为试点,是选择挑战,向世界先进水平挑战!伸手可摘的桃子,瓮中捉鳖的事还要我们战斗组干什么?!成昆人就要干上进的事、追赶的事、克难的事、创新的事!

  三、攻克栓焊钢桥的设计制造

  潘际炎领衔的战斗组,将迎水河铁路大桥作为第一个试验点。由68人组成科研设计、制造、施工三结合的“栓焊梁战斗组”,在设计工作中,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为栓焊钢桥新技术在成昆铁路的大量采用和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迎水河大桥位于成昆铁路禄丰至棠海区间,全长203.4米,两端邻接隧道,河谷深达90米。主跨为112米栓焊刚性梁柔性拱,拱跨为96米。

  在112米系杆拱桥设计中,彭敏与潘际炎商讨了静力特性、水平自振特性、柔性拱翘离平面的稳定性及施工过程中的应力调整等问题,因而进行整体模型试验。试验包括:振动试验、横向风载静载试验、竖向荷载静载试验、全跨加载试验、内力调整试验。每一项试验,都凝聚了战斗组成员与制造工人的辛劳、心血。

  为了掌握栓焊钢桥新技术,战斗组进行了焊接疲劳、栓接疲劳、栓接接头性能及表面处理工艺、高强度螺栓拧紧工艺、16锰钢焊接工艺、探伤工艺、新型结构模型等一系列试验研究。

  对16锰桥钢焊接和栓接疲劳试验,既是桥梁安全的需要,也为制定我国钢桥疲劳设计规范提供数据。战斗组的工程技术人员一丝不苟地进行反复试验,这些疲劳试验的成果,后来为1975年“铁路工程技术规范”所采用。

  在山海关桥梁厂的喷漆车间里,职工们正在对钢梁的表面作系列处理,包括:除锈、油漆、喷锌、道碴槽板防腐处理等。战斗组的同志仔细观察每一道工序,要求职工们把握好每一个细节,保证高质量。
 



 

  (山海关桥梁厂旧貌.选自网络)

 

  质量检查包括对原材料(钢材)和辅助材料(焊剂、焊丝、焊条、涂料等)的复验,对半成品的加工、组装、焊接、修整、钻孔、除锈及油漆等工序的检查,以保证产品质量。

  焊接时,焊缝不得有裂纹、溢流、烧穿、未填满的火口和超过容许限度的气孔、夹渣及咬肉。杆件探伤合格,须经探伤人员签字,方可交下一道工序。

  112米刚性梁柔性拱与同跨度的A3桥钢平弦简支桁梁相比省钢30﹪,杆件轻巧,便于山区运输。成昆线共修了4孔这种112米刚性梁柔性拱,为拴焊钢桥向新型结构和更大跨度发展积累了经验。

  高强度螺栓采用40硼钢制造,由大冶、太原及本溪钢厂供料。按型式及尺寸加工及热处理工艺。回火在淬火后24小时内进行,回火温度应控制严格,如低于420℃会引起脆断。

  彭敏之所以坚持要攻克栓焊钢新技术,是因为这是中国铁路交通高速发展必然之路。中国地形复杂,山区沟壑众多,大桥、长桥是制约铁路、公路高速发展的瓶颈,而栓焊钢梁正是解决这一困难的关键之举。因此,在成昆铁路建设中,他总是根据条件可能,多建造一些栓焊钢梁。

  迎水河大桥112米系杆拱轿,轻盈美观,是采用当时最大厚度24毫米的国产16锰桥钢板建造大跨度钢桥的一种合理形式,接近当时世界上同类型铁路栓焊钢桥的最大跨度。

 


 

  (迎水河栓焊钢梁大桥•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负责栓焊钢梁架设的是铁道兵第七师的一个普通施工连队,他们用简陋的机具安装了这项具有世界水平的新型钢铁大桥,这在第五章第七节已作了叙述。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作者,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