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八十九

 


 


 

  第十章 勘测设计,克敌尖兵
 

  第三节、走近攀枝花的艰难


 

  一、伴着枪声去勘测
 

  选线与开发攀枝花密不可分。

  决定采用西线方案之后,铁二院多次组织小分队深入彝区,细化线路走向的方案。除了地形、地质的困难之外,敌情仍是非常大的威胁。

  1953年2月凉山南部瓦岗岩脚的彝族头人安曲士,在国民党特派员刘锦辉唆使下,发动叛乱。在盐中区,赵明安匪徒截断了通往西昌的安宁河渡口,疯狂袭击各乡、镇的工作队,杀害了公安局派往河西的科长杨方和叶季高。

  1953年,蓝田工程师率领的勘测小分队第二次深入彝区,补测西线的一段空白。为了避免与彝民发生误会和冲突,每到一个地方,按照党的政策先与彝族头人接洽,取得允许。

  刚开始的时候,小分队连借宿的地方也很难找到。

  有一天,小分队从瓦吉木梁子踏勘后往下返时,下起雪来。天色已晚,走到山下找住宿过夜是不可能了。大家又冷又饿。后来,终于在山腰间发现了一户人家的小石屋。小屋的主人已经睡了,蓝田示意队员们不要惊动主人。可是风雪像刀子一样割人,又饥又饿。幸好发现石屋旁有个羊圈,大家顾不了许多,就钻了进去。

  寒夜逼人,冷得要命,队员们只得一人抱一只羊取暖。哪知,羊受了惊,“咩咩”地叫唤起来。这下惊动了石屋的主人,以为有野兽叼羊,抓起身边的猎枪,“叭”的一枪,打在羊圈前的石板上,火星溅得老高!

  随队的彝族向导大喊:“雀波(朋友)!雀波!我们是雀波!”

  又是一番解释,那手持猎枪的彝族汉子才放下心来。

  这是一户好心的阿加(经奴隶主配婚的双身奴隶),他开门让冻得瑟瑟发抖的队员进了家门。

  队员们怀抱着仪器,依偎在木柴火堆旁熬了一夜。

  经过艰难而又危险的勘测,小分队终于补测了位于被称为蛮荒之地的西康省大凉山内,普雄到乌斯河的一段空白。

  1958年时,铁二院组织第三次线路勘测。任北段勘测设计工作组组长的钟名荣回忆说:有一天,勘测五队走到白果乡,住下来。彝胞与队员混熟了,老乡拉他们去喝大碗酒。勘测五队党员杨太明是机组长,留下一人看守设备。当队员回来时,惊讶地发现杨太明倒在血泊之中……周围鲜血四溅。这是被人用砍柴刀从后颈处偷袭杀害的。

  同志们为杨太明烈士立了碑,碑文是“杨太明同志永垂不朽”。

  为成昆铁路最先捐躯的是勘测队员!

  越西有一个匪首特别令人愤恨。此匪叫罗洪木呷,活动猖獗。当时,勘测队员很难分清土匪和彝民百姓,搞不好就上当。有一次罗洪木呷设计圈套,邀请勘测队员去搞联欢。经老乡通报真情,队员们没有上当。

  罗洪木呷领着匪徒们转而突袭牛日河对岸一个铁厂,抢了厂里的8条枪后,又准备向勘测小分队发起进攻。勘测队有十几支枪,严阵以待。那一夜,全体勘测队员作了最坏的准备,万一匪徒冲过牛日河,突破警戒线,就是牺牲生命也得保住勘测设计资料!由于牛日河上只有一条溜索可过河,易守难攻,匪徒也不敢贸然进犯。

  第二天清晨,部队闻讯赶来平息了叛乱。罗洪木呷却逃脱了。直到成昆铁路大会战期间,罗洪木呷才被当地军民围歼击毙。

  勘测设计小分队伴着枪声去勘测,收集了西线的大量地形、地质资料。

  二、北走西昌,南走攀枝花

  1964年大会战开始后,第二勘测设计院以西昌为界,分为北段与南段,分别对局部线路走向进行勘测设计。

  毫不夸张地说,西线的深山峡谷处处有陷井,步步有雷区。为取得打开“地质博物馆”大门的钥匙,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等哲学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研究大范围的地质资料、指导线路具体走向的设计。

  北段,西昌是线路的必经之地。因为它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是未来的航天发射基地。成都至西昌南555公里,勘测设计人员共研究了大小十多个方案。最后比选出一条由成都至峨眉、峨边、甘洛、越西、喜德、泸沽至西昌的方案。

  南段,西昌至昆明西站528公里,是地质病害集中区,难度非常大,是如何走近攀枝花的关键。

  中国工程师敢于与苏联专家叫板,提出采用西线方案的勇气值得赞誉,但如何找出一条通往攀枝花的安全线路,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勘测设计人员反复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学著作,以毛主席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坚定地认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现象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成昆铁路一定能建成!

  其中,在德昌至昆明的400公里线路中,勘测队员们跋山涉水,经历千辛万苦,在宽达130公里范围内,深入调查研究,坚持科学试验。在科研、大专院校、地质部南江大队、施工部队和沿线人民群众的协作支援下,发动群众,一共研究制定了四个方案。

  每一个方案都要进行区域地质测绘和大量的勘探工作爬越大小山头几十个,钻探打孔上百口。(仅德昌至金江段统计,总共钻探2万4千3百米,平均每公里要钻探178.09米。另有挖探坑900个,进尺2,527.37米,平均深2.81米。)
 

  (钻探出的岩心·选自《铁二院志》)
 

  功夫不亏有心人,四个方案的提出,标志着他们距离打开地质大门目标越来越近。

  “西工指”司令部与铁二院联合对四个方案进行全面分析。大部分同志认为,第二、第三、第四方案都有绕避不良地质的特点,但存在着一个重大弱点,线路距离攀枝花钢铁基地较远,接修渡口支线的长度均在100公里以上。

  唯有第一方案即金沙江方案,沿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至龙街,由龙川河上行至广通,然后经一平浪、禄丰与安宁附近至昆明。线路靠近攀枝花钢铁基地,只需接修渡口支线35公里。

  铁二院的领导补充说,第一方案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线路经过广通。广通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的一个镇,地处滇中腹地,是铁路规划路网中的重要节点城镇。将来要建“昆大线”(昆明经广通至大理),在广通联轨,就可避免昆明至广通间修143公里铁路。

  但是,这个方案将遇到严重不良地质。线路经过深大断裂形成的断层谷,新构造运动强烈,处于8~9度的强震地区,两岸山坡陡峻,崩坍、滑坡、泥石流、危岩落石等不良地质现象数量多,规模大,特别是迤资至江头村的66公里地质更为复杂,这是当年苏联专家不同意西线方案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铁二院第三总队全体队员的英勇顽强战斗下,终于提供了充足的勘测资料,为第一方案奠定了基础。

  三、打开走向攀枝花的大门

  负责南线勘测设计的是铁二院第三勘测设计总队。在毛主席“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伟大教导指引下,他们披荆斩棘,攀悬崖,战急流,以“脚踏当年红军路,身居山沟观全球”的革命胸怀,与天斗,与地斗。

  三总队下属的第三勘测设计队,以顽强的革命精神,会战大马台,六改枣子林,八下金沙江,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正线勘测120余公里,方案比较(总延长300多公里)的任务。被评为铁二院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集体。

  三队的职工来到成昆中段岔河口。这里是悬崖峭壁,山高路险。老队长带领着同志们把沿河山坡上的乱石丛草,修整得平平整整,帐蓬一级一级的从岸边搭到山腰。大家给它取了个“革命村”的名字。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金光灿灿的大字,横挂在村口的“门楼”上,鲜艳夺目的红旗迎风招展。周围竖起了一排排毛主席语录牌:“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要抓紧”。

  清晨,一阵清脆的哨声,吹醒了沉睡的山谷,吹开了座座帐篷,早操后,队员们以班为单位围在石凳上,学习《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他们写下:“革命征途革命村,革命青春革命心,革命事业革命志,革命理想革命人”的豪言壮语。

  大马台位于龙川江和青龙河的汇合点,悬崖峭壁,沟深流急,地形相对高差达800米以上,横坡陡达70多度,从岩裂里长出的仙人掌,密布成林,遍山长满了刺人难忍的毛椎子。是下坝至伊地间最困难的一段,也是南端的展线地段。

  大雨倾盆过后,小彭在袁师傅的带领下,要攀登到峭壁中部和顶部去进行补点,崖壁上一无树木,二无野草,雨后的岩石,格外光滑难登。

  当他们快要攀到崖顶的时候,小彭踩上了松动石块,“嗖”的一声滑了下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下方的袁师傅叉开双脚,张开双臂,把滚下来的小彭挡住了。崖下的同志急出了一身冷汗。小彭和袁师傅终于征服了峭壁,站定了脚跟,立定了板尺,在成昆线的地形图上,添上了新的一点。

  他们将一个又一个测桩钉在峭壁上、钉在急流旁,标出了未来铁路的方向,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任务。

  地质钻探工作是选好线路的关键一环。

  南端丙汉河隧道急待提供洞口位置地质资料,任务要求紧迫。第三勘测设计队1040机组接受了地质勘探任务。当时机组里只有一台人力钻,难以按时完成任务。他们在地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挖探。人工开挖到3米以后,石块在壁中犬牙交错。坑越来越深,坑底也越来越小,光线越来越不足,空气也不够用了。工人们轮换作业,每上来一个都是汗流浃背。他们采用镜子借助太阳光,反射到坑底代替照明,用手摇鼓风机接皮管向下输送空气。经连续战斗,取得了足够的地质资料,为确定洞口位置,做出贡献。

  第三勘测设计队在南端勘测设计中,战胜无数困难,其中少不了后勤保障人员的功劳。

  被誉为勘测战线上的“红管家”的材料员戚生怀就是其中一个。勘测队分成导线、中线、水平、断面小组和地质钻探机组,分布在漫长的铁路线上。

  一次,一个外业测量组,急需弯道板、云形板。戚生怀便毫不犹豫地从小月旧(驻地)背上工具包,翻过四座大山,忍受着刺骨的江水,十几次涉过龙川江,把测量用具送到20多公里以外的大马台,确保了勘测任务的顺利完成。
 


 

  (戚生怀同志在工作中·选自《万水千山只等闲画册》)
 

  对于沿河线路来说,测量河床的坡度与河湾冲刷水下地形,是确定线路的坡度与设计桥梁基础的重要科学依据。

  第三勘测设计队来到了桐子林河湾。桐子位于雅砻江和安宁河的交汇处。该处河床纵坡很陡,江水以每秒6~7米的流速回旋而下,冲击着半月形的河弯,浪花拍击岸壁时而发出轰轰的陡坎倒塌声。

  虽然夜深了,“革命村”的灯光仍然没有熄灭,“诸葛亮”会还在进行。大家用盆、碗、筷、线,比作河湾、船杆、绳索,一次次比试,讨论着、研究着。

  第二天,攻坚战开始了。

  空中飞架绳索将小木船固定在急流中。船篙从3米、6米接到12米。老船工使尽力气掌着舵。水流像难以制服的“蛟龙”在船底翻滚,巨浪拍打着船头,江水湿透了船上人的衣服,寒冷刺骨。他们豪迈地说:“雅砻江流寒,战士心头暖,为国创大业,岂怕苦和难。”

  在急流中为了固定船位,岸上拉绳的同志手皮磨破了,肩上压出了血印,仍然坚持。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放下测铅点锤,立上板尺,测一点又一点。连续战斗两天多时间,终于胜利地完成水下地形测量任务。

  勘测队员们为了获得足够的设计依据,进行模拟试验。他们破土施工,仿造了一个河湾,一次一次进行模拟试验,取得了第一手材料,确保了资料的准确性。

  三总队勘测设计队的队员们,为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又拔起帐篷,背上行装,奔向了新的战场,寻找走近攀枝花的地质密码。

  线路走向攀枝花的大门终于被英雄、智慧的勘测设计者们打开了。

  打开走向攀枝花的大门,是成昆铁路线路选线的一个缩影。为了绕避不良地质,改善线路条件,全线共改线157次,改线长度共520.4公里。

  走近攀枝花的历程,映照出一个道理:任何一个好的方案,都是贯彻唯物主义路线、坚持辩证法的结果。勘测设计工作者不畏艰险、勇于实践,在无数次的“钻探、试验、比选”中,一步一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钻探、试验、比选”,这是他们独特认识路线与辩证方法。
 


 

  (反复“钻、试、比”,选择最佳方案·选自《万水千山只等闲画册》)
 

  “钻、试、比”赞歌
 

  西南高原,江河奔腾山莽莽,

  一队人马,扛着标尺行走忙。

  踩着过膝积雪,脚趾被冻伤。

  卷裤蹚过河沟,腿肚盘蚂蟥。
 

  悬下绝壁寻点,唯物有方向,

  探勘地层秘密,辩证多良方。

  收集资料数据,全面求真相,

  进军自由王国,路途不迷茫。
 

  钻探、钻探、再钻探,

  取样、取样、再取样。

  分析岩心,抓出妖魔王。

  避开陷阱,线路方无恙。
 

  试验、试验、再试验,

  去伪存真密码显明朗。

  新技术在试验中成熟,

  好人材在百炼中成钢。
 

  比选、比选、再比选。

  坚定攀枝花的方向。

  一百五十七次改线,

  在基岩中找到保障。
 

  神笔在峻岭上盘旋流畅,

  螺旋展线责令陡坡缓降。

  钢轨在山谷间左右折转,

  再回首,滑坡、危岩甩一旁。
 

  神笔负使命信步峻岭山岗,

  九百余大桥飞越深沟大江。

  一百二十座车站镶嵌线中,

  四百余隧道连成地下长廊。
 

  神笔来自于钻探、试验、比选,

  呕心沥血历经沧桑!

  设计革命领跑全国,

  唯物辩证百世流芳!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作者,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