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一百一十七

 



 

第十二章、路内路外 团结战斗

 


第四节 劈波斩浪救亲人



 

  一、战士陈学明安宁河上献身救青年

  成昆铁路全长1100公里(建筑里程1083公里),由成都起横跨府河、岷江、青衣江、峨眉河,溯大渡河、牛日河至小相岭,属岷江水系。在沙木拉打越岭后,沿孙水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龙川江至乌蒙山北麓,属金沙江水系。在大雀堡越岭后,顺旧庄河、禄丰河到鸡街,属元江水系。在鸡街越过分水岭后,溯螳螂川至滇池北岸,属金沙江水系。

  途经的三大水系,为流域地区带来滋润土壤的水分,给万物生长带来勃勃生机。成昆铁路的大部分线路也是沿江沿河而行,与三大水系结下不解之缘。
 


 

  (铁路跨越安宁河·选自网络)
 

  全线有大、中、小桥991座,总延长106.062公里,很大一部分是跨江、跨河桥梁。金沙江、安宁河等大江大河,在会战中,曾为成昆铁路建设的水上运输作出过贡献;30万会战大军的生活用水、施工用水也来自于沿途江河的慷慨奉献。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大江大河给人类奉献功德的同时,有时也会给世人带来灾难。

  患难之中见真情。江河中的惊涛骇浪曾经见证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壮丽诗篇。

  铁道兵十师四十六团五营战士钉补员陈学明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英勇抢救女青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又一曲拥政爱民的壮丽凯歌。

  1967年3月21日下午,安宁河上急浪涛涛。陈学明和战友王德生一道,在河边洗衣服。

  突然,从河面上传来一阵急促的呼救声。他俩抬头一看,只见河心急流中,一个女生正在顽强地与河水搏斗,湍急的河水忽儿把她抛出水面,忽儿又把她卷入河底。陈学明大吼一声:“救人!”扔下手中的东西,踏着坎坷的乱石,一脚高,一脚低地猛冲过去!王德生随手将搭在河边洗衣的木板挟在腋下,跟在他身后,一前一后,飞身跃入激流。

  山区的初春,寒气逼人,平时就流急浪高的安宁河,在五、六级的大风的助威下,更加汹涌澎湃。

  陈学明在激流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挥动双臂,劈开恶浪,奋力向落水者游过去!五米,三米、两米……他每前进一米,都体现了人民子弟兵对人民的无限热爱,都闪烁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灿烂光辉!

  游近了!靠近女青年了!他立即伸出手去……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恶浪盖顶而来,把他冲出七、八米远。陈学明在急流中奋力控制身体的姿势,回转身又朝女青年游去。

  这时,王德生感到手脚也不听使唤了,但他借助于带来的木板努力朝落水青年游去。这时,陈学明落在他的后面,慢慢地拉开了距离。王德生深知,陈学明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河水冰冷,他真是太困难了!

  王德生终于游过去,一把抓住了女青年。他帮助女青年把双手平搭在木板上,一边回头向陈学明高喊:“你快上岸!这里有漩涡!”王德生只见陈学明迎着浪头拚尽全力朝自己游来……

  王德生被他的行为感动了,一股暖流顿时流遍了全身。

  这时,王德生看到陈学明吃力地向这边游来,突然陈学明随着一股漩涡一下子沉入水中,完全失去了控制能力,身体随着湍急的河水顺流而下……

  王德生急呼:“陈学明!陈学明!……”

  王德生含着热泪,用尽全身力量把女青年救上了岸。可是陈学明战友,已经被滚滚激流卷入了河底。

 


 

  (湍急的安宁河•选自网络)
 

  陈学明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青衣江边一个贫农家庭。

  1965年春天,陈学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光荣地跨进了人民解放军这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到了部队后,他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学习毛主席著作,在“用”字上狠下工夫。他常说:“离开了毛主席,我就是孤儿,离开了毛泽东思想,就像火车脱离了轨道,寸步难行。”

  1967年元月,毛主席发出了“人民解放军应该支持左派广大群众”的伟大号召。陈学明想,千支持,万支持,帮助他们掌握毛泽东思想是最大的支持。他先后买了四十多本《毛主席语录》赠给红卫兵。听说红卫兵要长征去,他连夜做了十三块语录板送给了他们,并勉励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英雄业绩传万代,革命精神照千秋。

  陈学明牺牲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安宁河两岸,驻地的解放军战士、工人、贫下中农、青年学生,纷纷涌向烈士所在的营区。大家端详着烈士的遗容,热血沸腾,心潮激荡:陈学明啊,你没有死,你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部队党委为了表彰烈士的英雄事迹,给他追记了二等功,并根据他生前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二、班长乔万迎金沙江中冒死救社员

  铁七师三十一团22连班长、共产党员乔万迎,在紧急时刻,临危不惧,不顾自己胃病和腰痛,毅然跳进金沙江的急流中抢救落水的社员。在他和战友们的奋勇抢救下,终于使4名彝族社员安全脱险。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拥政爱民”的胜利凯歌。

  乔万迎同志入伍以来,刻苦地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自觉地用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他先后七次负伤,发扬了“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他入伍六年,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九次受到上级奖励,在思想革命化大道上阔步前进。

  事情发生在川滇两省交界的金沙江地段,这里,“湾连湾,滩接滩,两岸石壁插云间,江窄流急礁石多,水手见了心胆寒”,被人们称为“水上禁区”。

  1969年春节前,四川省会理县金河公社第二生产队贫协主任李炳章带着儿子李纳英、彝族贫农社员杨德英和儿媳戚风美,满怀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驾着小船,满载着几筐蔬菜、几捆木柴,向对岸云南省境内的铁道兵七师三十一团 22连驻地划去。小船离岸不远处,就是白浪滔滔的“牛涡滩”。

 


 

  (群众冒险用船为筑路大军送蔬菜·选自《万水千山只等闲画册》)
 

  这天,乔万迎同志腰部伤痛发作,他向领导请了假,准备到部队卫生所看病。就在要出发的时刻,一阵呼救声从“牛涡滩”传了过来。

  李炳章老大爷驾驭的船被激浪掀翻,遇险下沉了。

  乔万迎和战友立即飞奔向前!

  这时,翻入江中的人和船以及木柴捆被江水冲入下面不远处的一个回水湾。乔万迎和他的战友们飞快赶到江边,只见回水湾中的小木船时而沉入江水,时而船尾朝天,随着漩水打转,四个落水社员在江水中时隐时现,一场生死的考验摆在面前!

  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乔万迎毫不犹豫,一马当先奋身跃入寒冷刺骨的江水,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乔万迎下水后一口气游了60多米远。他看见一位白发老大娘抱着根圆木,一会被漩涡缠住沉入水中,一会被鼓水翻出江面,十分危急!

  回水湾相对江水激流来说,营救条件还稍好一些,一旦冲出回水湾,进入江中激流,后果不堪设想!

  乔万迎立即游上前去,快要靠近时,一股漩水冲他而来,把他卷沉水中。

  正是十冬腊月,江水冰冷刺骨。待乔万迎钻出水面时,手脚都麻木得不听指挥了。

  他看到跳入水中的其他战友也都面色发青,他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毛主席语录,再次扑向前去。

  眼看要抓住老大娘了,又一浪头把他翻得老远。

  在这危急时刻,乔万迎镇定自如,第三次向老大娘游去,在靠近的时刻,猛跃上去,一把抓住老大娘的衣领,经过和漩涡拼死搏斗,终于把老大娘拖到一捆浮起的木柴边。他扶着老大娘,让老大娘抓着木柴捆,又将木柴扎紧。

  老大娘抓住柴捆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万岁!”

  这声音给水中的战友们以巨大的鼓舞。战友们也分别游到其他三位落水社员身边,让他们抓住木柴捆。

  乔万迎不顾波浪拍打,拉住木柴捆,奋力搏击,摆脱了漩涡。

  正当他稍为喘口气的时候,情势突转,奔腾的江水将他们冲出了回水湾,顺着激流朝下面的“鬼门关”冲去。

  “鬼门关”滩险浪大,暗礁如林,流水似箭,水声震天。一首民谣道:“船过‘鬼门关’十有九个翻”。现在,木柴捆连在翻沉的木船上,那根连接柴捆与木船的绳索扭不断、解不开,木船拖着柴捆直向“鬼门关”冲去!

  一场更严重的考验摆在面前了!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声音压倒波涛的怒吼,盖过激流的咆哮,展现了革命战士们坚定的决心!

  在这紧急关头,岸上的同志们也纷纷带上绳子下水来拖拽木船和柴捆。

  能否将绳索捆扎住木柴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这时乔万迎已在刺骨的江水中浸了半个小时,漂游了三百多米。但他仍然坚持着在江水指挥着捆扎木柴捆的战斗。

  木柴捆继续被船拽着往“鬼门关”冲去,四十米、二十米……“鬼门关”无数漩涡张开了贪婪大口!“鬼门关”水声象猛兽咆哮!

  老大娘冻得面色发紫断续地说:“大军同志,我不行了,你们快,快上岸!……”战士们坚定地回答:“大娘,有我们在就有你们在,解放军和贫下中农血肉相连!”

  “宁肯向前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

  水中战士们与岸上的战友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坚持与江水搏斗。就在木柴捆靠近“鬼门关”激流时,水中战士们将绳索捆住了木柴捆,岸上的战士齐力拉着大绳索与江水搏斗。

  最终,柴捆、木船被几十个战士合力拖到岸边,遇险的贫农社员救出来了!

  惊涛骇浪终于在英勇无畏的战士面前低下了头。

  顿时,“毛主席万万岁”的欢呼声响彻金沙江两岸!

  部队领导机关为表彰乔万迎奋不顾身抢救人民群众的英雄行为,给乔万迎记一等功,其他的战士们也受到立功、嘉奖。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