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八十六

 

 


 

第九章 组织指挥,唯物辩证
 

第十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力量
 



  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西工指)党委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教育作为团结30万筑路大军的重要领导方法之一,作为进行大会战的中心环节。

  紧密结合大会战的实际,是“西工指”党委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基本方针。

一、加强“西工指”机关思想建设

  参加西南铁路建设的30余万人员来自全国各地。铁道部系统,主要有第二勘测设计院、第二工程局、第四工程局、大桥工程局、隧道工程局、电务工程总队、成都铁路局和昆明铁路局等单位。铁道兵方面,调动五个加强师、两个独立团(独立机械团、独立汽车团)。还从铁路以外调来了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人员都是来自四面八方,大家集中在一起,彼此互有差异。

  “西工指”是指挥西南铁路建设的全权领导机关,但又是一个临时机构,组成人员主要从铁道部系统与铁道兵部队选调。包括各级干部、职工、战士在内,最多时为836人。铁道兵和铁道部又因兵、工建制不同,作法各异,常因任务分配、调度安排等方面不免发生某些“矛盾”。 “西工指”副政治委员,机关党委书记刘建章说:“抓好‘西工指’机关的思想工作,是政治工作头等要事。”

  刘建章说的“矛盾”,是大会战组织形式的特点,这是周恩来总理早就预见到了的。

  1964年8月,周总理就提议铁道部代理部长吕正操(1965年1月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任命吕正操为铁道部部长)兼任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原铁道兵政委崔田民为第二政委),从组织上解决了大会战的统一领导问题。

  “西工指”的机关由铁道兵与铁路局两部分人员组成,穿绿色军装的与穿蓝色工作服的,成为分野鲜明二大群。“西工指”党委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将“西工指"机关作为军队建制,相当于大军区一级的指挥机构,代号为320部队。由吕正操兼任司令员、政治委员,副司令员由郭维诚兼任,副政治委员由刘建章、黎光兼任。中共工地指挥部委员会书记由刘建章兼任。总工程师由彭敏兼任。政治部主任由黎光兼任,政治部副主任由铁道兵张治安、成都铁路局计琢成担任。参谋长是铁道部李荣村,副参谋长是铁道兵张峰。后勤部部长、副部长是铁道兵的谢华、董廷恒。铁道部的谭葆宪任工程部总工程师。“西工指”全体人员,统一穿军装,佩戴帽徽和领章,但铁道部的人不算军籍。这项举措利于解除“分野鲜明”的弊病,便于下施工单位去检查指导工作,不致发生隔阂。

  “西工指”党委十分重视抓好机关内部的团结协作工作。那时,铁道兵部分指战员和铁路局的部分干部职工,有时会因工作发生争执。

  在“西工指”的第一次党委会上,提出了“一个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大任务(建路、建章、建军),三高一低(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低造价),八字要求(从难、从严、落实、过硬)”的方针口号。刘建章同志要求各级党委和政治部门,以这个方针口号作为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纲领,做好团结工作。他还在各种场合指出,大家要以三线建设为重,顾全大局,团结一致,完成任务。他到铁道兵部队找指战员谈心,解误会,解开疙瘩,抛弃成见,携手协作。

  刘建章在回忆录中说:“当时下面不少同志幽默地管我叫‘高级泥瓦匠’,意思是说我一心为搞好团结,会‘和稀泥’。因为我常对他们说,你们来自各方面的同志,好像是一根一根散开的钢筋,如果没有水泥,就不能使大家凝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坚实的力量,政治工作就好像是水泥,我不过就是个‘泥瓦匠’,给你们加水和水泥,促进凝固,搞好团结。”

  由于西南地区条件艰苦,施工紧张,“西工指”党委要求各级干部和职工群众一律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指挥部机关干部下基层同大家一样,都住在简易房屋内,一起在大食堂就餐。要求指挥部干部一定要吃饭给钱,不要接受礼物。

  政治部主任黎光同志作了许多组织工作与思想工作,迅速办起了《工地铁道报》、《工地文艺》双月刊。战士们的诗歌、豪言壮语选编《万水千山只等闲》一书出版发行。黎光同志还跟随吕正操同志到北京,向国务院的部、委、办等部门介绍西南铁路建设大会战的政治思想工作经验。
 

二、加强党对施工的领导
 

  成昆铁路的设计与建设任务十分复杂、艰巨。线路设计、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风险无处不在!加强党对大会战施工的领导,成为政治思想工作首要任务。

  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指导施工,紧密联系实际,强调现场办公,开展现场工作法。工地指挥部刚宣布成立,指挥部主要领导干部就亲自率领设计、施工单位的干部和有关人员,深入现场,走遍了三条线路进行全方位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作为部署这场歼灭战的依据。

  机关靠前指挥。会战初期,重点歼灭川黔线、贵昆线,就将“西工指”机关设于靠近施工线路的贵州安顺;1966年成昆线会战展开后,又将机关迁至成昆铁路的中段西昌。铁道兵各师、铁二局、铁二院领导机关也迁至现场,靠前就近指挥。

  改革施工管理,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命令主义;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做到下现场去了解情况、下现场去总结经验、下现场去布置任务、下现场去解决问题。一九六六年初,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初步总结了《施工管理工作的若干问题(草案)》 (简称二十四条)。

  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和战士三结合的原则。)在施工队伍内部,依靠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和战士的智慧,发挥各方大干社会主义积极性。在关键时刻、关键工程、关键工序上,干部跟班劳动,熟悉情况、掌握规律、体察群众疾苦,做出正确决定。

  “西工指”党委要求各级干部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学会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主观与客观等矛盾。

  铁二局党委在成昆铁路做施工准备的同时,即选派出先遣队伍攻克“两点”(长达6000米以上的关村坝和沙木拉打隧道)、拿下“一线”(青龙场至峨眉段铺轨,得以缩短了后勤运输供应距离)。川黔铁路通车后,又集中力量会战于金口河至埃岱隧道密集的重点区段(线路长58公里,隧道达44公里)。实践证明,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上把握会战情势,坚持抓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使施工组织指挥符合客观实际,不仅实现了“先通川黔,再歼贵昆”的初期目标,而且提前13个半月建成重点工程关村坝隧道,创造出总平均单口月成洞152.3米的崭新成绩。

  把党的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广大筑路大军明确为谁而战,是政治思想工作的根本。

  政治思想工作,就是让大家知道党的方针政策的目的意义,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遇到困难时,碰到矛盾时,就启发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结果?施工方案的依据是什么?主要矛盾是什么?等等,只要群众认清了这些问题,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极大的发挥出来,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不仅在危险时刻会抢着往上冲,而且在施工遇到困难时也会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
 

  


 

  (明确为谁而干,不畏一切困难·选自铁二局《岁月如歌》画册)
 

  原铁二局局长刘文同志在总结中说:“简单地自上而下布置生产任务,往往越算越死,越算越完不成;若组织群众自下而上地讨论,就能获得支持、收获主意和办法。建筑材料缺口很大,发动群众讨论,采用了就地取材的‘混碴混凝土’节约措施,仅此一项,全局在1966年上半年就节约水泥4413吨.节省劳力24.3万工天,节省运力100万吨公里,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正是由于把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起来一道去做,广大干部、工人、指战员和科技人员,以临战姿态,把工地当战场。有的同志为了抢险,致伤致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信仰与领袖的精神力量
 

  成昆铁路地质极为复杂,被称为“地质博物馆”和修路“禁区”。成昆铁路大会战是一场人与大自然的战斗,充满艰巨、危险、牺牲。伟大的壮举归根到底要靠30万筑路大军来创造。

  成昆铁路建设的基础是广大基层职工和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基层职工和士兵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激发职工和官兵最大限度的会战热忱,一切施工部署和新技术就不能得到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

  吕正操对政治部的领导同志说:“搞西南铁路建设,也和打仗一样,既要抓物质的,又要抓精神的,这是毛主席的一贯思想。只要把筑路队伍三线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人们的士气鼓舞起来,就会像战士们说的,‘险山恶水听调遣,英雄面前无难关’。”

  “西工指”党委始终强调,工人与战士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政治上要有所进步。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要抓根本——抓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祖国的前途、人类理想的教育。

  忆苦思甜、忠于领袖、立志报国,是当年政治思想工作的切入口。

  


 

  (手拿血衣控诉旧社会·选自《万水千山只等闲画册》)
 

  进行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与国际形势的战备教育,使大家认识到: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过上了幸福的安宁生活;当前,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封锁、包围、挑起战事,将矛头直指新中国,妄图叫我们吃二遍苦,受二遍罪。广大职工、战士表示:为了不吃二遍苦,受二遍罪,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甚至在牺牲之前还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30万筑路大军在成昆铁路大会战中表现出来的高昂气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精神,崇敬领袖、报效祖国的革命信念,是后人们难以置信的。

  万众一心,不怕艰苦、不怕流汗,不怕流血牺牲,群威群胆,英勇奋战,构成了大会战的画卷。

  “修路不怕艰险多,施工不怕流汗多。人民幸福用船载,我愿汗水汇成河。”

  “云朵围腰浪作伴,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渡河旁刻新字,长征路上续新篇。荒山野岭搭帐篷,激流岸边冒炊烟。祖国山河多壮丽,战士又把新景添。滔滔江河飞彩虹,桥隧相连七展线。咱为人民修铁路,火车跟咱走山川。”

  在建设者们高昂的气势面前,艰难险阻还能阻挡得了吗!

  吕正操同志在会战中反复与干部讲,修成昆铁路是毛主席、党中央的战略决策。

  毛泽东在一九六四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多次语重心长地说:

  “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工业交通部门要搬家,成昆、川黔、滇黔这三条铁路要抓紧修好。”

  “成昆路要快修。”

  “成昆线修不好,我睡不着觉。”

  30万筑路大军有一个明确的信念:成昆铁路是个战略问题,关系着新中国的生死存亡与发展强盛。成昆铁路修不好,毛主席睡不着觉,他是为着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国家长治久安哪!

  革命队伍必须要有领袖!领袖在革命实践中产生,队伍必须团结在他的周围!否则,就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队伍就是一盘散沙,何以形成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当年忠于领袖,既是忠于毛泽东个人,更重要的是忠于他代表的革命理念、忠于他代表的为国为民担忧的崇高思想、忠于他所代表的国家最高利益。
 


 

  (上工之前背诵毛主席语录·选自《万水千山只等闲画册》)
 

  信念与领袖的力量是无限的!

  “成昆铁路修不好,我睡不着觉。”是领袖的忧国忧民情怀。

  在大会战中,三十万筑路大军将领袖的情怀化作自己的情怀。“誓死打通成昆线,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成为大会战的战斗口号之一。

  隧道施工的危险性最大,塌方、涌水、岩爆等地质灾害,随时都有夺取施工人员生命的可能。

  风枪手是开挖的先锋,他们手握着风枪,“突突突”地不停向隧道深处掘进。除了身后有排架支撑,在掌子面,上、下、左、右都是石头,战士叫做“五块石头夾一块肉”。

  洞里空气浑浊,粉尘多、氧气少,闷热中有一股霉味混合着硝烟的难闻气味。大多数人只穿背心,有的干脆赤膊上阵。口干舌燥无水喝时,拔下风枪上的供水管往嘴里猛灌。

  在人工掘进的隧道内,扒碴的一锹一铲地把石碴铲到筐子里,再一筐一筐传到铁斗车,推到洞外倒掉。

  立排架时,两三个人才能抬起一根直径二十厘米左右粗的圆木,把二三百斤的帽木(横梁)托举过头顶,才能送到立柱顶端。坑道每延伸一米,要搭一、二组排架,然后用被砍成1米3左右长的杂木树枝将帽木上方的空隙严严实实地填塞死,不给坍方有量变到质变的可乘之机。

  一副副稚嫩的肩膀,在这里被练成了钢肩铁臂;一双双光滑的手,在这里磨出了层层老茧;一颗颗纯洁的心,也在这里烙上浓浓的成昆情怀。

  他们不怕苦吗?他们不怕死吗?

  “苦不苦,累不累,想想旧社会!”劳动者知道自已在为祖国的安康、为人民的幸福而战,为了不吃“二遍苦”而战,再苦再累也无怨言。

  铁道兵政治机关把铁道兵的荣誉感系统归纳为“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思想,使部队进一步明确了铁道兵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使命感和荣誉感,为迎战艰巨任务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若要说,“怕死”,那是可耻的,不可接受的!

  广大干部、工人、指战员和科技人员,以临战姿态,把工地当战场,争分夺秒地抢时间、争速度,争先恐后地为成昆铁路建设多流几滴汗,多出一把力。有的同志为了抢险,致伤致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有一首诗是赞颂他们的:

  你的信念不曾低落,

  你的精神不曾枯涸,

  你的心灵不曾赤贫,

  你的意志不曾泯灭。

  拼尽全力是你日常的写照,

  苦干实干是你常态的生活,

  通车是你明晰的路标,

  代价是消耗血汗与奉献青春。

  在连续施工的艰难时刻,许多同志说:成昆铁路修不好,毛主席睡不着觉,我们少睡一点觉,算不了什么!为了让毛主席早日睡好觉,为了让祖国西南成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基地,为了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铁道兵第七师三十三团2连班长董泽林刻苦地学习毛主席的“老三篇”和“成昆路要快修”的指示,忘我的工作;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导,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全班同志完成任务。1966年1月9日,隧道里风枪怒吼,斗车如梭。同志们争分夺秒地紧张地战斗着。11时35分,安全员突然发现导坑上方有塌方征兆,便大声疾呼:“同志们!快撤!”这时,董泽林同志正在险区边缘,只要后退一步,就可以脱险。但是,他一步没撤,焦急地催促着班里的战友快撤……这时,战士陈和明因缺乏经验,一时不知所措,竟跑错了方向。无私无畏的董泽林,像出弦的利箭冲向陈和明,拖着他脱离了险区……就在这瞬间,严重的塌方发生了!
 


 

  (工地学习“老三篇” ·选自《万水千山只等闲画册》)
 

  战士刘洪昌双手扒开碎石,只见两块巨石,死死地卡压住了董泽林同志的下半身,怎么也救不出来。刘洪昌抱着昏迷的董泽林,大声地喊着:“班长!班长!”

  董泽林醒了,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小刘说;“不要管我……快!快救陈和明!”

   在生命垂危的时刻,董泽林向身旁的政委说看毛主席像。政委立即派人取来毛主席画像,展开给他看。董泽林抑制不住满眶热泪,把毛主席像紧紧地贴在脸上,嘴里不住地说:“毛——主——席——万岁!”董泽林同志因伤势过重,经全力抢救无效,光荣牺牲。上级给他追记一等功。

  

  


 

  (金山铁七师烈士墓区纪念碑,董泽林安葬于陵园内·选自过路客摄影)
 

四、树标兵抓典型
 

  搞革命与搞建设,都需要抓典型。中国人民的事业,不能没有英雄、不能没有先锋。

  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吕正操在成昆铁路大会战初期就指出:只一般号召不行,必须有典型引路,好的人物就要宣扬、就要提拔。

  在工程质量上,广泛开展了树“样板工程”活动,抓点带面,典型引路,不同层次、各类工程都有样板。使大家增强了质量意识,做出了高质量的工程。如在桥梁施工中,进行全线工程质量大检查、大评比。通过看、听、议的方法,评选出干溪沟大桥、深溪沟石拱桥、开建大桥、金沙江大桥、风仪村大桥、小西村1号大桥、兰家坟大桥、广通河2号大桥、旧庄河14号大桥、螳螂川l号大桥、陈家村1号大桥及六座涵洞共17个样板工点。在样板工点的带动下,出现了一批场地布置、施工秩序、兵力部署、成桥进度以及节约材料、现场管理方面又快又好又省的工点。

  在队伍建设上,制定了《工程队管理条例》和隧道工程队等级配备标准》,做到管理制度化、装备标准化。用利于队伍的稳定和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树红旗、立标兵。

  1966年5月10日至27日,“西工指”在成都召开先进集体和先进者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073名、列席代表113名、特邀代表20名。会议总结了大会战以来的各项工作,交流经验,表扬先进。会议树立了10面红旗、20个红色尖兵、72名标兵。

  其中有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的“硬骨头工程队”七○一队、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代代传的铁道兵第十师后勤部仓库、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第十九勘测设计队,勘测战线上的红管家第三勘测队材料员戚生怀,冒着生命危险连续四次冲进起火的炸药包制作房、避免重大伤亡的一等功臣铁一师三团战士戴荣芳等先进个人。

  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仅会战的头两年,全局评出各种先进人物1.7万人次,先进集体1100多个,“三手”(技术能手、革新能手、“三八”红旗手)9800多人,有6600多人次立功。

  铁二局701队领工员张德义,在雪区3号隧道施工中,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岩陡壁上,利用绳索“云梯”,探找横洞位置,为加快隧道施工立了大功。被“西工指”党委授予的“红色尖兵”。铁二局还树立了“五朵金花”、“十面红旗”、“十员闯将”、57名标兵,作为全局学习的榜样。其中有“铁老虎工程队”八○八队,“工地好医院”十二处医院;好医生张玉芹、以身作则的“铁班长”冀汉朝、“十年修路十年红”的好队长乔科、“关不住小老虎”吴承清;节煤改灶能手王运岐;还有运输战线上的巾帼英雄、女汽车司机张莲花等。典型引路,万马奔腾,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的思想,统一了近17万职工的行动,施工建设掀起了新高潮。
 


 

  (“红色尖兵”张德义飞身探险·选自铁二局《岁月如歌》画册)
 

  学典型,赶先进的群众性运动相继在各工地掀起,促进了施工速度快速发展,至1966年底,北段铺轨到甘洛,南段铺轨到广通。照此速度,成昆铁路可提前一年通车。
 

五、抓物质与文化生活的改善
 

  铁路的勘测设计、施工任务十分繁重,工期紧迫,劳动紧张。加之旷野偏僻,交通闭塞,物资供应困难,生活艰苦。特别是铁道兵战士每月6至8元的津贴费和每天0.52元的伙食标准,进隧道施工的,也只能增加奶粉冲的“牛奶”。新战士想家,老兵、基层干部不能按时探亲,家属来队住房有困难等等,产生思想波动在所难免。

  面对客观的艰苦环境,除了加强思想工作外,“西工指”党委同时强调要关心大家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副司令员郭维城多次在干部会上说:“越是条件艰苦就越要关心,后勤工作必须紧紧跟上,文化体育活动要因地制宜,丰富多彩。”

  各级后勤部门加强主副食品采购力量,丰富了副食品供应,改善了干菜、萝卜、包心菜“老三样”的局面。

  在缺少肉食的情况下多提供豆类,各基层单位自磨豆浆、做豆腐。还提倡施工单位因地制宜,在工余时间开荒种菜、养猪,弥补供应不足;开展改灶节煤活动,努力减少燃料费用,改善职工、战士生活。

  许多单位在山坡上、峭壁旁、江河边,凿出平地,拉上遮拦网,开辟半个篮球场。有的为防止顽猴在山上往下扔石头,打球的人戴安全帽才能上场比赛,看球的人也要戴上安全帽,这也算是成昆铁路会战的奇观之一。有时篮球飞出了拦网,马上拿出备用篮球继续。二个篮球都飞出去了,篮球赛改成摸篮板比赛,快乐的气氛绝不亚于奥运会赛场。

  节假日,大伙坐在通铺上打扑克牌,谁输了脸上贴张“纸飞飞”,领导干部也不例外,输了照贴不误,官兵一致,干群一致,其乐融融。还有背水壶、戴安全帽的……总之,比赛有奖有罚,输赢者乐此不疲。

  当施工进入决战时期,连队战士在隧道里连续作战。铁道兵第十师政委徐冰通过现场调查,技术人员告诉他说:采用四班制作业,根据部队作业水平,设备情况、出碴能力、以及开挖断面大小,在隧道掘进中,一个循环包括:钻眼、吹炮眼、装药联线——爆破、通风排烟(15钟内不得进洞)——清危石、新一轮轮钻眼准备工作、出碴、立排架、铺轻便运碴轨道、运碴出洞。一个循环大约175分钟左右。徐冰说,一个工班可进行二个循环,战士有二次出洞时间,每次有20分钟以上的时间在洞外休息,因此我们后勤工作要为出洞暂时休息的指战员做好现场服务。把军人服务社搬到隧道洞口,让战士们出了洞口就有香烟、水果买,有开水喝;下班回到营区随时可以理发、洗澡。

  铁二局要求有条件的重点隧道建立人工阳光房,让在阴暗潮湿隧道里的员工们下班后可以烤晒“发霉”的脚丫。

  周总理非常关心工人与士兵的文化娱乐生活,号召中央级的文艺团体离开京城,分期分批到西南铁路建设工地进行慰问演出。

  中央歌舞团带头响应,来到成昆铁路最高的密马龙大桥工地慰问演出,与杨连第连指战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事舞蹈音乐创作的谷建芬老师手把手地指导连队演唱组的战士们进行创作、排练。若干个国家级文艺团体以及铁路文工团、铁道兵文工团等,纷纷来到西南沿线工地慰问演出、体验生活、开展创作。第二军医大学及铁路医院等医疗单位也派医生到工地为职工、战士看病,实施救死扶伤的抢救、治疗,提高了队伍的士气和战斗力。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工地表演·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铁二局、设计院、铁道兵的处、团单位相继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编写施工中的好人好事,下基层巡回演出。各大单位还组织各级演唱组汇报演出,促进了基层业余文艺生活的开展。在蓬勃发展群众文艺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演唱组、宣传队组等先进典型。

  1965年1月,铁道兵一师杨连第连5人演唱组曾奉命进京演出,将铁路建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搬上首都舞台。演唱组二进中南海、四进人民大会堂,演出引起强烈反响。

  杨连第连演唱组从北京返回途经贵阳时,郭维城副司令员要求他们为安顺地区的战士与职工们慰问演出。他接见了演唱组的全体成员,表扬了他们为西南铁路大会战争了光。他说:“我看你们登高演出的安全带是假的,今天用真的。”他吩咐部下从仓库领来五付从西欧进口的登高安全保险带,叫他们今晚上戴上真家伙演出。

  晚上演出时,郭维城等领导坐在前排,看到“登高英雄后继有人”的群口词表演时,战士们个个汗水淋淋,气喘吁吁,特别是一个小战士多次跳跃,在空中做出飞身健步动作,样子十分卖力。

  演出结束后,郭维城问道:“真的安全带,感觉怎么样,很精神吧?”

  那个舞蹈动作最多的四川籍小战士张明昆说:“进口安全带硬是漂亮,就是太巴实了,我们的白布条子才几两重,这个保险带至少七八斤,跳不起来,累惨了。”

  郭维城听后,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我犯教条主义错误了!用白布条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好,下一场演出,恢复原样!”

  为了促进铁路建设工地的文化艺术创作朝纵深发展,1965年6月,中央文化部在安顺、成都、昆明三地分片召开文化艺术创作会议,研究铁路大会战中有关文艺创作问题。

  工地上的各式宣传鼓动十分活跃,各单位的标语牌、黑板报都很红火。施工队伍中流传着各种豪言壮语,各工地到处宣传好人好事,英雄模范事迹及时得以表扬,呈现一派热气腾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作者,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