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让铁道兵精神代代传— 蔡方鹿

                                                                    让铁道兵精神代代传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方鹿
      广大铁道兵筑路官兵在修建铁路,支援祖国建设的过程中,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造福于国家和人民。我为曾是这支英雄的铁道兵部队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从1975年起第一次扫墓至今,退伍30多年来,我已先后8次去德昌县烈士陵园为修建成昆铁路牺牲的铁道兵烈士扫墓,另于2002年4月去陕西省旬阳县铁道兵46团烈士陵园为修建襄渝铁路而牺牲的铁道兵烈士扫墓,共计9次。其中有5次是带着学生或女儿去的。让他们在乘坐火车路过隧道、桥梁时能够想到,这里每一公里铁轨的延伸,都有铁道兵烈士的身影。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经常在我脑海里出现,我永远怀念他们。把铁道兵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这是我一个铁道兵退伍老兵的责任。
     从2009年到2012年,每年暑假,我都带研究生同学们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考察参观成昆铁路沿线,祭拜铁道兵烈士,采访铁路沿线彝汉各族民众,了解铁路修通前后,当地的实情和后来发生的巨变。至今共有4次,师生共计29人次去了成昆铁路沿线考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的部分研究生连续四年随我重返成昆线,到德昌县、西昌市烈士陵园来祭奠铁道兵烈士的英灵,缅怀铁道兵的功绩;追寻铁道兵的足迹,追忆生命的价值,去看看我们用双手修筑的铁路,给沿线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总之,我们的目的是发扬革命传统,弘扬铁道兵精神!继承铁道兵不畏高山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光荣传统,将铁道兵精神代代相传,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当前,则是将铁道兵精神运用到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上,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打下做人做事的基础,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不能仅仅为了个人着想。事实证明,这对他们思想的提高和人生道路的成长进步以及未来的发展,影响帮助很大。
      2007级研究生刘洪兵谈到:“我在研二的时候和蔡老师一起参加一个他主持的学术会议来到了西昌。会后,在蔡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9人去德昌县烈士陵园为铁道兵烈士敬献了花圈,并重走了成昆铁路德昌段。在德昌县烈士陵园,我感受很深,这些烈士牺牲的时候最小的才17岁,正值青春年华,如今却长眠于大山深处40多年了,陪伴他们的就是那条使天堑变通途的成昆铁路。重走成昆线使我突然明白了‘铁道兵面前无困难’的精神实质,其实就是一种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已经变得难能可贵了。我想,蔡老师带我们来重走成昆线的目的就在希望我们能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2008级研究生陈欣雨博士现身说法:“去年(指2009年)6月到今年(2010年)3月,正好是我考取博士的准备阶段,感谢有这样的一次经历,不止是蔡老师,还有数十万的铁道兵战士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让我在复习期间更能够忍耐枯燥和艰辛,让我也更有信心和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在铁魂精神的感召下,我克服了种种困难,用两年时间完成三年硕士生学业,提前一年毕业,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为博士生,导师为当代著名哲学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奠基人张立文教授,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感谢蔡老师,更感谢珍贵的西昌之行对我一生的鼓励!激励我永远前行!”
     2008级研究生李利同学也感触良多:“蜀道绝唱不复存,彝家犹传卡沙沙。一路随蔡老师走来,沿途尽是长眠于铁路两旁的铁道兵烈士。当年风华正茂的他们,逝者倒在了修建成昆铁路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生者仍以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铁道兵精神影响着晚辈。难以想象他们做出了多少巨大牺牲,面对了多少筑路生活的艰辛和生与死的考验,才使得天堑变通途。虽然现在物质条件优于当年,但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处在什么岗位,铁道兵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甘于奉献的精神都是需要后人真正的内化于胸和传承发扬的!” 
     2010级研究生刘英同学说,“如今铁道兵部队虽然不在了,但这种铁道兵的胸怀,和千百万铁道兵战士的无私奉献,让铁道兵精神无处不在,前后入伍的百万铁道兵就像种子,在祖国各地开花结果,铁道兵精神得以传承。斯人远去,铁魂长存。我们怀念那些在成昆线上英勇牺牲的先烈,我们更应该传承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为祖国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多种价值观并存,不断影响着我们的选择。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在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的同时,更需要注重精神修养,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习和传承铁道兵精神,激励自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攀上人生的高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懈努力。”
     唐眉江博士深有感想:“我想那些当年牺牲的战士,他们必将永远年轻;那些活下来的老兵,定能安享一生。除了梁国仁烈士,我没记住几个牺牲者的名字,因为他们太多太多;除了蔡方鹿老师,我也没记住几位老兵的名字,因为他们也太多太多。但不管岁月如何变幻,不管能记住几个名字,铁道兵,还有成昆铁路,都已成为我心中永久的丰碑。”他认为任何一项工程,只要它能为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它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而它的建设者们,就应该成为永远值得尊敬的人。
     2008级研究生、铁二代张卉博士(原铁8师战友之女)实地走过成昆铁路后,对老铁道兵深有感情。她说:“40年前的他们,和我们一样年轻,他们接受祖国的召唤;40年后的他们,双鬓斑白,可心中的信念一直留在心间。他们经历岁月的磨练,他们知足常乐,他们心怀感恩,他们歌唱祖国,他们心中一直坚守着美好的生活。我们感激铁道兵,我们祝福铁道兵,你们的精神我们会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我们一定会坚守你们的精神!我们向你们深深致敬!”
     2008级研究生解茗同学在阴阳两间深情地与铁道兵烈士对话:“坐在列车上的每分钟都有可能与一位烈士的英魂相遇。那么,请各位英灵,仔细的聆听,每一位乘客的心底,对你们的感激与敬意。你们的付出与牺牲,换来的是铁路沿线整整2000万人命运的改变,使原本闭塞的西南地区整整前进了50年。正是由于有了你们和像你们一样的热血青年,贫穷落后的中国有了今日的富饶强大,而我们这一代所要做的,就是沿着你们所铺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走下去,让我们的祖国,在下一个60年,更好、更强!”相信解茗同学的心声,一定会深深打动每一位活着的和牺牲了的铁道兵战士的心灵。确实,今天的人们在乘坐火车路过隧道、桥梁时,所经过的每一公里铁轨的延伸,都有着铁道兵烈士的身影。解茗同学能够想到与烈士的英灵对话,足以让在天堂的战友们感到慰藉。
     2009级研究生陈延菊同学用另一种话语与铁道兵烈士对话,也同样使人深受感动。“我们走了,留下你们与铁路为伴,但是我们心里从来没有忘记你们。我们走了,留下你们与那花儿为伴,但是我们心里从此有了你们。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三角梅(既是德昌县的县花,亦是西昌市的市花)的火红,正是当年那些铁道兵战士的热血精神的点染。”“可是,我不能只是到来,不能仅仅埋一颗种子。我知道那耀眼的红是希望的颜色。那希望正是铁道兵精神的永存。”
     2010级研究生高明同学通过参观成昆铁路“天字第一号工程”——当年亚洲第二大跨度的锦川铁路石拱桥,有感而发:“从1969年至今已经过42年春秋,风吹雨打让桥的名字已经辨认不清了,似乎早已和周围的山谷、绿树,河流融为一体。如今一列列火车依然在桥上奔驰而过,它仍旧屹立如初。想起了现代兴建的桥,有多少座要年年翻修,甚至没几年就倒塌。不得不说这座桥是铁道兵战士精神的汇聚。”以至于同学们和老师纷纷驻足于此,在这座威武的桥下合影留念。
从以上这些参加过走成昆铁路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留下的感言和心得体会可以看出,铁道兵精神已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精神将伴随着他们前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铁道兵精神的代代相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令人欣慰!
 
                  ( 作者系原铁道兵第十师四十六团二连战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