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又逢柳枝发新绿 老兵重走成昆路

 

 

又逢柳枝发新绿 老兵重走成昆路


李永华从军时期戎装照


李永华先生近照
 

       正月初二,全家离开成都。

  策划已久的这次成都—喜德—金口河大峽谷铁道兵博物馆—返回成都环线游,是儿子为了了却我这个老铁道兵重走成昆线,参观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这个长期的心结特意安排的一次自驾游。

  首站到达涼山州喜德的阳光温泉酒店。天空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天高云淡。暖阳下总是那么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里的柳树已经普遍抽发新芽绿苞,十分喜人。
 









 
 

       站在阳光温泉酒店的庭院眺望,左侧的栅栏外是奔流不息的孙水河,河的对岸是著名的小相岭雪山,山的半山腰是闻名遐迩也是我魂牵梦萦的成昆铁路。 金口河大峽谷 我步出酒店大门,通过横跨孙水河的大桥,来到小相岭雪山脚下,准备沿盘山小路攀爬而上,登上半山的成昆铁路。但想不到路口竟然有一位佩戴红袖标的彝族老人庄严值守,阻拦行人登山。我对老人诚恳的讲明来意,表明我是当年修筑成昆铁路的铁道兵,年纪大了,想晚年再来近处看一眼成昆铁路,想了却一下心愿……。想不到彝族老人一听立即一脸笑意直呼原来是铁道兵“前辈”,不仅让开了道路,还热情的叮嘱我山道难行,登山小心,望着老人满脸堆笑纯朴的面容,一股暖流久久的在我心中流躺。 孙水河一景 孙水河一景 登上半山腰的成昆铁路,目光所及几百米的成昆铁路路基两头,“温泉一号隧洞”和“温泉二号隧洞”遥遥相对,站在成昆铁路上,望着路基钢轨枕木下,厚实的承载钢轨的舖路碎石,我感到特别熟悉而亲切,我感受到这仿佛正是成千上万铁道兵战士幻化而成的舖路石,他们不仅以青春、热血、生命修筑了成昆铁路,还幻化为舖路石托起成昆铁路,让这条铁路已经安全行车了五十年!

 


孙水河一景
 


成昆铁路电气化一景 
 

       一列电气机车牵引的列车,长鸣着汽笛从我身旁风驰电掣的飞过,我目送着一闪而过远行的列车,脑子里却默默的追忆着那些长眠在烈士陵园的昔日早夕相处熟悉的战友们的音容笑貌,汨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有专家学者撰文称:“成昆铁路的修通,让大小凉山一步往前跨越了五十年”! 成昆铁路电气化大桥一景 诸葛亮后出师表中“五月渡沪、深入不毛”所指正是今攀枝花一带。成昆铁路开修只有七户人家的渡口(今攀枝花),如今已有110万户长住人口,因为铁路运输的低成本、全天候、运量大,攀枝花钢铁公司每年800多万吨的原材料靠成昆铁路运入,又有400多万吨的特殊钢靠成昆铁路运出。而西昌航天城几十次的成功发射,更是离不开成昆铁路的支撑。 1984年共和国百万大裁军,铁道兵脱下了军装,组建了“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如今,铁道兵这个兵种虽然已经不复存在,在共和国只留下了远去的背影,不散的军魂。但在全国的高铁和地铁建设工地,铁道兵改建后组建的中铁建各局依然在传承着铁道兵文化,传承着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铁道兵”依然在共和国建设蓝图上挥洒着一笔又一笔的浓墨重彩。
 

 
电气机车
 

       近些年,以中央电视台为首的各级重量级的媒体。以电视剧、专题片、大型文献纪录片的形式,对铁道兵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深度宣传报道。我和我的战友们多次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文汇报,西南交通大学等的采访。我想,实现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实现中国梦,共和国快速崛起,更需要铁道兵文化,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传承,这是对铁道兵人极大的鼓舞和极高的评价。 成昆铁路电气机车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地铁工地时曾深情地夸赞到:“铁道兵是一支能干的部队,为祖国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经济学家更是撰文写到:“铁道兵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铁道兵一代人干了几代人的活;铁道兵一代人创造了几代人的财富;铁道兵一代人奠定了几代人的基础。”这极高的评价,更是给铁道兵人极大的鼓舞。   离开喜德,我们从汉源下高速沿大渡河逐渐进入闻名遐迩的金口河大峽谷,大峽谷地貌奇特全长26公里,谷宽不足200米,谷最深处却达2600米。因此,到大峽谷自驾游车辆几乎排成长龙,车辆一路走走停停,等我们赶到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已经下班闭馆。万般无奈我只好找博物馆负责人自报“老铁道兵”这个特殊身份请求参观,博物馆负责人王帮华非常通情达理,十分热情的亲自讲解为我和全家参观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金口河大峽谷一景 全家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陪同我参观完了全馆,博物馆负责人非常耐心细致的讲解介绍更是让人有“温故而知新”的感受,我在展版上看到了熟知的老首长李万华、任强、梁培蘭、刘恒太、海云生……。在广场雕塑前合影,心潮更是久久难以平复,路途遥远,山路崎岖,已经将进入耄耋之年的我自知,此次来博物馆参观,算是来向老战友们的告别辞行!

 

 
 





 

       我们在一年年老去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身边的亲朋旧友年年有人离世这也是无法撼动的铁律! 我又想起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恩师陈柏崖撰写的一幅很有名的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我想,我们如果好好感悟这幅对联的内涵,人生也就会减少好多的烦恼,一定会幸福满满的过好我们的晚年了。

  特别感谢儿子为我这个老铁道兵安排的这次重走成昆铁路之旅,感谢全家的亲切陪同!
       再见了,成昆铁路!


 


 

       作者 简介:
       李永华 男 1945年8月5日出生;1963参军,原铁道兵一师一团一营四连战士。
       1969年退伍回地方,当过厂长,干过保卫干事;后任中共简阳市委宣传部宣传科长。
       系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会员;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摄影作品曾入选《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摄影展;
       新闻摄影作品两次获《新华通讯社》“中国记者”奖;
       摄影作品曾参加香港《看四川巴蜀民族风情摄影展》。

 

     
 

       版面图片限量,更多内容请关注美篇

       美篇链接、请点击查看
 

       图片说明:

       部分图片由李永华提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