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建党百年征文W016】忠诚一一成就“三线情”





【建党百年征文W016】

忠诚一一成就“三线情”

作者/王马汗

 

提起五十年前的修襄渝线,作为当年与铁道兵战友共同战斗,风雨同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包括我们那118名长眠在那里的学生连战友。襄渝线,是我们用忠诚写就的最美好的青春篇章!

 

 

铁道兵部队的两年零八个月配属修建铁路,我们锻炼、成长,所收益到的是我们一生的坚强和忠诚。

是忠诚,让我们参与了“三线建设”;是忠诚,让我们胜利完成了祖国大西南的通途;是忠诚,让我们和铁道兵建立的深厚的友谊至今。

 

 

当然这儿要说一下,其实我们同铁道兵的关系是在同生共死拼搏中建立的。

学生刚开始到襄渝铁路,施工和生活上虽然都有军代表支持、帮助,芭蕉隧道的阴冷,掌子面的危险,塌方时的恐惧,无时不在。加上都是刚刚离家的学生,做饭不是夹生就是糊了,吃不饱饭。不适应,想家,成了普遍的现象。襄渝线磨练了学生的意志,“三线建设要抓紧”,激励着我们,艰苦的环境锻炼了我们。在军代表和连干部帮助下,战友们克服了恐惧、不适、艰难,施工进度始终赶在全团最前面。施工遇到问题,军代表会认真传授经验;危险来临,军代表和我们一起患难、排险。粮食不够吃,军代表立马回连队给我们拉粮食;油水不够,铁道兵连队逢年过节杀猪,军代表也会给我们连背回来一半。那个关系呀,真比亲兄弟还亲!

 

 

而个体对个体关系尤为如此。我就同5807团一位技术员(姓杨,唐山铁道学院毕业。还到过大雁塔我家,帮我带照相机到三线),一位干事,一位排长,和对口连几位铁道兵战友的关系都很好。这其中有一位参加了援越抗美的老兵,和我关系尤其好。我清楚地记得他留着长长的一边倒的水分头(风一吹,像鸡毛扎起来),大眼睛,尖下巴。我俩一见面就说个没完。有一次在芭蕉沟公路大转弯处他碰上我,立刻叫道:“八班副,干么子?和我一块在卫生队拿药可(去)!”于是我和他肩并肩往团卫生队走去。那时正是三月初天气,我俩还穿着黄棉袄,可四周大山苍茫斑斓的植被中,已这儿一块那儿一块飘浮着桃花和杏花。这些桃花杏花绯红雪白,如片片烟霞映入眼帘。而此时太阳又暖暖地晒着,晒着我们的肩膀,晒脏了我们的棉衣。我们两位年轻人就这样闻着奇异的大巴山春天的空气,说说笑笑走在公路清晰的波浪般起伏的卡车车辙上,那感觉怡然又美好。我所以至今还能亲切地感受,是因为那是我们的青春,因为我们的青春因为对党、对祖国的忠诚,有了无限的美好。我们也曾走过青春,走过桃花杏花盛开的时候……

 

 

学兵和铁道兵的感情,是在血汗、生死之交所凝聚的,是我们共同对党对祖国的忠诚凝聚的!至今我们依然电波传输,虚拟链接不断。在我们铁道兵二师七团学生八连庆祝建连五十周年活动时,战友们提出当年施工受伤、有病的战友,都在团卫生队治疗期间,得到了女兵的照顾,一定要当面感谢。于是,邀请了在西安的七团卫生队女兵班的战友参加连庆。战友们一个一个感激的话儿溢于言表。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非常庆幸,襄渝线建设的900多天里,我们经历了人生最艰苦、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在铁道兵代管中,在配属施工中,我们连全员回到西安,一个也不少!

 

 

铁道兵、学兵共同在紫阳那片热土修建襄渝线紫阳段的几十公里中,永远地留下了202名战友。我们永远怀念他们!(写到此处泪水总抑止不住地流)

 


 

 


 

 


 

作者简介:

王汗马(笔名汗马 ,网名王朝马汉)。铁道兵二师七团学生八连八班副。父母系延安时期八路军,父亲为共产党著名士林才子,祖上为彝人,26世世袭大小凉山地区平夷司长官。

本人1970年至1973年参加襄渝线芭蕉口隧道修建。后分到西安中国电子物资西北公司,其间笔耕不辍,在国内各报刊杂志发表过散文、随笔、小说。主要作品有76万字长篇小说《干干净净是黄土》、中篇小说《手如柔荑》、三线中篇小说《枪》、三线系列回忆《三线笑话》等。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美篇制作:王抗林

编辑:乐在其中   审编:吟风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