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众人拾柴火焰高【原创】



 

  众人拾柴火焰高【原创】
 

  四十七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已步入夕阳红系列。脑海中储存的大大小小的人生经历中,一件小事,使我记忆犹新,那就是新兵训练的时候,每周星期天上山捡柴火。“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切身的体会。

  1972年12月初,铁五师新兵训练团,安排在四川德昌县。德昌县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管辖,康藏高原。与铁五师师部米易离得不太远。我们新兵连驻扎在螺髻山半山腰中。当时的炊事班,是泥巴土坯垒的灶,三口大锅,分别是炒菜、蒸馒头、烧开水用的,统统烧柴火。每天的耗柴量不少。星期天上午,上山捡柴火,就是新兵连新兵们的首要任务。记得第一次全体新兵上山捡柴火之前,63年贵州入伍的新兵连薛指导员,因为他有在大山深处捡柴的经验,讲了好几条安全注意事项:一是以新兵班班为单位大家一起捡柴,不得单兵“作战”,防止意外发生;二是行进的路线要做些标记,在树枝上用砍刀砍些刀口标记,防止返回时迷失方向;三是要穿高腰解放鞋,把鞋子和裤腿扎紧,防止蚊虫和蛇等爬行动物咬伤腿脚;四是遇到野生动物,不要追赶;五是砍折树枝干柴时,一只手要抱稳树干,一只手用砍刀砍干柴,下面还要人看着,防止树枝掉下砸伤战友。同时还要注意上坡下坡时不要用脚踩动、松动石头,防止滚动伤人,十分危险,要特别注意。大家把这五六条安全常识牢记在心。每周星期天,只要是天气晴朗,全体新兵,吃过早饭,大约早上9点钟左右,就带着砍柴工具,带着捆柴绳索,带着军用水壶,进山捡柴。以小班10个人为单位,兵分多路,各显神通,漫山遍野捡柴。

  我是新兵六班班副,我负责带领这个小班捡柴。我出生在丘林地区,当兵入伍前,上高中的时候,农闲季节同父亲一起上山去捡过柴。多少有些经验。我跟班里的战友们说,我们进山的路线,尽量选连羊肠小道都没有,沟沟坎坎又没有青苔,岩石山土比较干燥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枯萎干死的柴火就多些。一边走,一边我和大家讲起王维的诗: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我说,我们上山捡柴,可谓空山尽是人。鲜艳的五星,鲜红的两块红领章,配上草绿色的军装,人山人海,在大山里涌动。砍柴、捡柴、捆柴和战友们的呼喊声遥相呼应,回声荡漾,惊得山鸟飞飞,动物奔跑。战友们争先恐后捡柴的身影,有点象上甘岭战斗,冲锋陷阵的样子,历历在目。

  大约捡上二个小时,人人都捡上一捆两捆的时候。就开始背着柴火往回返。背柴的姿势各有不同,有横着背在两个肩上的,有单肩扛一捆的,我则砍一根小树,把树枝打掉,把小树两头削尖,留三尺多长,像根千担一样,插进两小捆柴里挑着走,晃晃悠悠,像个卖柴郎,这样比扛着一捆柴火轻松些。

  上山容易,下山难,大家背着六七十斤柴火,山路十八弯,路边荆棘丛生,高低不平,一路下来,大家都是汗水淋漓,出汗多的,军装背上还显出汗印盐霜。

  在中午12点前,大家背着柴火,安全返回。一二百捆柴火堆在炊事班前,足足够烧一个星期。看到这满满地一大堆柴火,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