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W093】中流砥柱不容置疑 ——必须高度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伟大作用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W093】中流砥柱不容置疑
 

  ——必须高度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伟大作用

 

  回顾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并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及各种人民武装前仆后继、奋勇抗敌,无论在哪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总是率先强劲发声,率先吹响号角,率先挺身而出,率先冲锋在前,背负民族希望,主持国际正义,提出科学主张,制定战略方针,鼓舞全民斗志,扩建抗敌阵地,配合正面战场,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其作用和贡献彪炳史册。

  对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提出了一个凝聚民族的鲜明主张;制定了一个克敌制胜的伟大战略;领导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创造了一个彪炳历史的红色传奇。

  1、提出了一个凝聚民族伟力的鲜明主张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首先提出了武装抗日的主张,站在拯救民族危亡的最前线,率先吹响了抗日的号角。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就最先提出了共赴国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当时的背景是:国民党军30万兵力对中共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失败,经过一段时间的喘息,又陆续调集了近40万兵力,准备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眼看外敌已经打上门来,而国民党不管不问,却与自己的同胞大打出手。

  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000人,分别自福建长汀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这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始。

  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会议上有关在各国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要求,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义在莫斯科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意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并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路线。会后,派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1936年12月1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信函致蒋介石,劝其抗战。在这封信上,有19位中共领导人签名。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抗战的新时期。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发表全国通电,大声疾呼:“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等响亮口号,同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同日下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致电蒋介石,大声疾呼:“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

  7月9日,红军将领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再次打电报向蒋介石表示:“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在各党各派也纷纷致电国民政府和蒋介石,要求立即对日作战的强烈呼吁下,7月17日上午,蒋介石特意着一身戎装,在庐山正式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声明彻底摒弃了“缓战”、“避战”之想,也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基本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7年8月7日,中国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在南京召开,蒋介石还特别邀请了正在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红军总司令朱德等人参加会议。

  自8月下旬起,八路军三个师的主力陆续东渡黄河,经同蒲铁路开赴抗日前线。

  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省洛川县城北10公里处的冯家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会议认为,中国的抗战是艰苦的持久作战,必须经过持久作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所以说,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全力倡导并积极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这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制定了一个克敌制胜的伟大战略

  1938年5~6月,毛泽东在总结抗战10个月之经验时,撰写并发表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重要著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发展进程的规律和胜利前途,以及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第一次公开提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

  根据这个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迅速挺进敌后,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与正面战场相配合,构成对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在敌后战场先后开辟和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山东根据地、华中根据地等。敌后战场的开辟,钳制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捆住了敌人手脚,遏制了敌人战略进攻势头。

  3、领导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

  从1938年10月份以后(即武汉会战之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人民军队以抗日根据地为依托,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和水上游击战等灵活战法,形成了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人民战争局面,敌后战场上升抗日主战场。从1939年到1945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抵抗着日军的62%~75%的兵力和几乎所有的伪军。

  特别是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21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了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不过,八路军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仅在前3个半月中即伤亡指战员1.7万余人,有2万余人中毒。

  “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诬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百团大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从1943年开始,敌后战场首先开始进行局部反攻,为转入全面反攻创造条件。到了1945年,敌后战场不断扩大对日军攻势作战的规模。此时,敌后战场面对的是69%的日军和95%的伪军。而国民党正面战场面对的不过是31%的日军和5%的伪军。

  有资料做了两个方面的统计:

  一个统计是:在八年抗战中,敌后抗日军民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0余万人,其中日军52万多人;解放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建立了遍及华北、华中和华南等19个省区的19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武装的主力部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

  同时,敌后抗日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部队伤亡60余万人,解放区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

  另一个统计是: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和伪军的比例:

  1938年是58.8%;

  1939年是62%;

  1940年是58%;

  1941年是75%;

  1942年是63%。

  1943年是58%、伪军的90%;

  1944年是64%,伪军的95%;

  1945年是69%,伪军的95%。

  这些数字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对整个抗日战争局势起着决定意义,敌后战场的地位在抗战时期越来越重要,逐步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其战略地位和战略作用无可替代。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反观正面战场,由于其最高当局推行错误的抗战路线、方针、政策,因而愈战愈弱,由主要战场变为次要战场,在八年抗战中丧失国土达279万平方公里,使国家民族遭受惨重损失。

  日本战史记载:“共军回避交战,采取退避战术,专心致志保存其战斗力。加以支援共军的民众,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巧妙地传递情报的能力,并有可怕的谍报组织,因而想要捕捉歼灭共军,至为困难。由于此种情况,在作战中使敌人的方面损失不大,我方的死伤也极少。我如不主动进行讨伐、扫荡和剔抉,则中共方面也不对我进犯。乍看起来,相安无事,宛如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但在此敌我共存期间,中共却在民众中秘密进行工作,以充实其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即可一举转向进攻。百团大战就是最好的例证。”

   如此种种,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日军在华北敌后状况,面对人民战争,他们一筹莫展。

  《华北治安战》一书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对于这样一场军民不分、战线不分的特殊的战争,一切战略战术、政治谋略都是无能为力的。从全面来看,华北治安战是既未收到预期的成果,也未能达到作战的目的。”

  4、创造了一个彪炳历史的红色传奇

  当时中国是个弱国,怎样才能以弱胜强、积小胜为大胜,并最终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这是一道难题。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破解了这个难题。这就是:一靠人民战争,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而不是只靠正规军的片面抗战路线;二靠持久战争,既不能搞“速胜论”,也不消极等待外援,而是打一场全民皆兵的持久战争,使侵华日军深陷中国战场无力自拔;三靠游击战争,利用创造的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等游击战争的作战样式消灭敌人,不但令日军胆战心惊,而且改写了人类战争的历史纪录,令世人对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刮目相看。

  当时,中国一些有关革命战争的著作被译成外文,游击战的英勇事迹和经验教训也被介绍给外国人民,还为盟军培训了游击战骨干。游击战法在被法西斯占领的国家和地区如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也被广泛仿效运用。

  这些独具特色的游击战理论和卓有成效的斗争实践,丰富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理论宝库,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战略意义,为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树立了以弱胜强的光辉榜样,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是重要的红色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实行正确的抗战路线、战略方针和各项政策,在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抗日战争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战的实践,正是按照毛泽东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游击战理论,一步步走向了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中华民族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的伟大创举。中国抗日战争之所以能长期独立地苦撑局面,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最终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从根本上得益于这些方针和纲领。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杰出的历史性贡献。这个决定性贡献,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核心和中坚,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坚强地走过艰难岁月,迎来了一个走向民族振兴的新起点。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最权威的评价,也是对何以成为“中流砥柱”的最科学的诠释。

  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为主要任务的民族解放战争,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由复杂的历史因素造成的中国国际地位问题,只是在中华民族前行的历史轨迹上奠定了一个辉煌的坐标。而在这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中,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的无限忠诚和伟大贡献!

  2021年4月29日

  郭瑞民,陕西岐山籍,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致力于中国抗战历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日落时分——日本投降全记录》、《南京保卫战诘问——南京沦陷大揭密》;《大国丰功——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全解析》长篇纪实著作。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