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建党百年征文w176】镌刻在生命里的青藏情缘


 
 

 

【建党百年征文w176】镌刻在生命里的青藏情缘

  

  转瞬之间,青藏铁路迎来了通车15周年的日子。于我而言,与青藏铁路的不解情缘,43年前就开始融入血脉。
 

图片17

  (2006年7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为青藏铁路通车剪彩)
 

  1978年,我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铁道兵战士,参加了当时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建设,并在部队的培养下,成长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青藏铁路一期通车后,我虽然回到了内地,但那片高原热土上的一切,内心深处却时时魂牵梦绕。

  2001年春天,当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建设的消息传来时,我渴望再返高原建设青藏铁路的心情尤为急迫。历史机遇又一次青睐了中铁二十局集团。这支半个多世纪来与青藏铁路有着割舍不断情缘的队伍,再次中标位于风火山的青藏铁路格拉段第七标段。也许是命运的巧合。中铁二十局前身铁道兵十师,早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兵改工前,三上青藏高原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并在风火山建成了被誉为“青藏铁路产床”的531米无轨路基试验段,为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作技术铺垫。

  上风火山,还历史一个圆满。我毅然决然地成为了这支再战高原传奇队伍的一员。
 

5087369a987715d175acaa92d90f734

  (轨面标高海拔4905米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
 

  这一工程的建设施工,要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对广大参战职工来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十分重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有力地做好职工的健康保障工作。

  参加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格尔木段建设时,高原缺氧对人体的侵害,就曾经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和对高原病认识的局限,我这位以保护人类健康为天职的医生,只能看着许多年轻战士的生命被高原无情地吞噬,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至2001年6月青藏铁路二期开工,我虽然离开高原已二十多年,自己也由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走向了人生的中年,但自从离开高原的那天起,我就从未放松过对这里的关注。内地工作期间,我一直在默默地从事着高原病医疗工作的研究。

  组织上经过再三研究,批准了我的请求,授命我负责组建中铁二十局青藏铁路工地医院,并担任工地医院院长。
 

图片7

  (中国工程院院士、青藏铁路高原医学顾问吴天一教授,绘声绘色讲解高原反应、头疼欲裂 )
 

  2001年6月17日,经过短暂的习服,我随指挥长况成明率领50名先遣队员登上巍巍昆仑,经过一路的颠簸跋涉,于傍晚到达了海拔5000米高的风火山。严重的缺氧反应像魔鬼一样,扑向了远道而来的勇士们。刚下汽车时,大伙头晕目眩,走起路来踉踉跄跄,忍受着难以言喻的痛苦,一车物资没卸完,天空便电闪雷鸣,雨雪交加,气温骤然下降,因一时疏忽没带棉衣的职工,在养路工区蜷缩屋檐下,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望着苍茫原野上时隐时现的狼群,大家心里明白,一场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晚上,先遣队员们有的头疼得像要爆裂,有的喘不过来气而憋得脸发青、嘴发紫。大伙相互鼓励,相互提醒。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我嘱咐医护人员在夜间每隔两个小时就把大家叫醒一次,了解每一个职工的身体情况,我怕一闭上眼睛,有的战友就再也无法醒来。

  初入高原,几乎每个人都有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在各项医疗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我和全体医务人员一起,强忍受着头痛、胸闷、恶心、气短等高原反应的无情折磨,从讲政治、讲科学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建设工地医院、搞好卫生保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用极短的时间在全线率先建起了占地1000多平米,拥有18个医护房间的工地医院,创出了全线工地医院率先开展病人救治的先例,受到了青藏总指的好评。

  2001年7月9日晚11时许,机械一队司机韩明轩突发变异性心绞痛,脸色发绀,呼吸困难。接到求诊信息后,我迅疾率领医护人员赶往机械一队,把韩明轩接到工地医院,经查,韩明轩血压75/45mmHg,心音低钝,心电图ST段抬高,出现心肌缺血和心源性休克症状,情况十分紧急。我果断有序地指挥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紧急救治。待病情趋向稳定后,连夜将韩明轩送往300多公里以外的格尔木陆军二十二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康复后的韩明轩对医务人员万分感激,哽咽着说:“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们局上场的参建队伍里,有许多职工在20多年前就曾来到高原参加过青藏铁路一期(西宁—格尔木段)工程建设,但那段线路的自然环境和海拔高度,与现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海拔4700多米的风火山地区,是无法比拟的,许多职工,对在这里生活和施工保健认知几乎为零。为此,出于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把施工现场职工的身体健康,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在格尔木,通过多方联系,请来了全国、全军著名的高原病研究专家和学者,给即将入高原施工现场的职工讲授高原生活卫生保健知识,让进入高原的职工,在心理和精神上都有了充分的准备。

  来到风火山地区后,我又根据现场环境和工作实际,在参照大量资料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对高原病的研究和认识,组织编写了《风火山职工生活手册》,发到每一名职工的手里。这本内容丰富、浅显易懂、突出高原病防治及日常生活常识的科普读物,有力提高了职工正确认识高原、建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有效预防高原病的能力,获得了二十局青藏指挥部干部职工的广泛好评,前来检查工作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四所所长谢印芝和格尔木陆军二十二医院院长杜志敏,都对这一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图片1 - 副本

  (青藏高原风火山职工生活手册)
 

  我们在风火山地区担负施工的青藏铁路第七标段,是全线施工条件非常艰苦的地段。我把“努力使每个职工健康工作、平安下山,”作为全体医护人员的工作目标,为给千余名参建职工建立健康医疗档案,天不亮就率领医护人员奔走于36.6公里的管段,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为他们做细致的体检,晚上又强忍疲惫披星戴月地进行化验分析,综合评价。

  青藏高原气候多变,经常风雨交加、暴雪不断,越是这种日子,我就越放心不下在全线施工的职工的健康和安危。狂风雪雨天上工地成了我的惯例,2002年6月4日,风火山地区暴雪狂舞,能见度极低,我放心不下风火山隧道施工的职工,开车前往检查看望,风雪弥漫中,我和医护人员一起逐一查看了风火山上28顶帐篷内的职工,看到大家都平安无事,终于放心了。往回走时,雨雪更大了,挡风玻璃外,能见度极低。尽管小心翼翼,车还是翻入了路边的河里,所幸车速不快,我和几个医护人员才幸免于难。这已是上山不到二年时间我第三次遭遇的车祸。

图片6

  (青藏铁路风火山工地医院医护人员巡诊途中
 

  在风火山地区的四年多时间里,工地医院门诊14679人次,抢救危重病人93例,抢救成功率100%。创造了全线自然、施工条件最艰苦地段高原病发生率最低的佳绩。工地医院是全线唯一被青海省授予“青年文明号”的医疗单位。连续两年被青海省评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并被推荐为全国“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我们标段中的风火山隧道,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不仅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隧道,同时也是全线施工难度极大的多年冻土隧道,被列为全线重点难点控制性工程,其科技攻关项目之多,在人类铁路隧道修建史上从未有过。其中,如何解决隧道施工中的缺氧问题,确保洞内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是一项需要尽快攻克的重点科研课题。为迅速攻克这一科技难题,在局指挥部的全力支持下,我们工地医院与北京科技大学密切合作,组成专家团队共同开展这项重点课题的科研攻关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对多种方案的可行性论证,隧道内弥漫式供氧方案获得通过,在隧道外面成功建设了大型制氧站,通过管道将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洞内,使隧道内每个角落的氧气含量能够达到人体正常工作所需要的标准氧分压,使隧道内的施工有氧环境降低了1000多米,与在海拔3650米的拉萨工作一样。这一重要医疗卫生保障成果在全线得到推广应用,填补了世界高海拔制氧技术的空白,其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系统总结形成的《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与供氧系统研制与应用》也通过了部级鉴定,获得了铁道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034

  (2001年11月24日,世界海拔最高的风火山制氧站正式投入使用)
 

045

  (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在风火山工地氧吧车吸氧)
 

  在青藏铁路风火山地区和工地医院工作期间,我结合现场高原卫生保障工作实践,先后在国家及省部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各类医学专业论文10余篇,一项医学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2002年4月2日,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职业病标准审定会议》,在大会发言中,我介绍了在青藏高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受到了会议主席、中科院院士、全国职业病标准技术委员会主任何凤生和与会十二位院士及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风火山的医疗实践对高原职业病标准的制定。
 

  (2009年12月18日在中国工程院重点项目:青藏铁路运营期间卫生保障会议上发言)
 

  在经中国科学院情报中心科技查新报告表明:青藏铁路隧道施工卫生保障,为确保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和工程进度开发了集成供氧、通风、降尘、有害气体监测控制、疾病预防与卫生干预相结合的卫生保障措施,具有国内外创新性。2003年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技部组织有三名院士参加的评审认为:该项目具有国际领先水平,2003年度项目被分别评为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8月,我在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上交流时,这一成果受到了与会国内外高原医学专家的高度评价,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表扬通报称:为青藏铁路争了光,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与大会执行主席交谈
  (2004年8月在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上和执行主席John Reeves教授交流)
 

  在青藏铁路通车庆典上,我十分荣幸作为建设者代表得到了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不负韶华,青藏铁路赋予我无悔人生。基于青藏大地的滋养,我参写的《青藏铁路卫生保障体系设计及实施方案的研究》被铁道部评为2004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铁路总医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的高原医学、高原卫生保障等多项科研课题得到国家的认可。工程院院士、铁道部高原医学顾问吴天一教授称我们是青藏铁路建设的英雄。
 

092
  (2004年6月22日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工程建设集体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健康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了我们在医疗卫生保障、科研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及成果。

  新华社记者文贻炜等撰写的《雪域铁兵丁守全》入选了中小学德育教材《军旗永在心中飘扬》,2021年5月入选建党100周年《国家记忆人物大典》一书。

  我是幸运的一代,作为参与者、建设者,见证了祖国强盛、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的过程。青藏铁路,融入自己的生命,一生的情缘。
 



 

       美篇制作:张开喜

       美篇链接、请点击查看

       图片说明:
       1、第一张、最后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       审编: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