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记忆印在脑海里 第一次随船去拉煤







作者 郭湘南


 

 

       1971年,初到安康石庙沟驻地的几个月里,主攻战场的序幕尚未拉开,我们5853部队学兵12连初始的工作,还只是配合所属的铁道兵部队,根据工作需要,从事一些露天的辅助作业。

       一天晚上,3排长张良才通知我:你们班明天早上全员公出,随船去拉煤。次日清晨,一艘水泥驳船早已锚泊在我连下面的汉江边,我们8班立即集合整装登船,同行的还有这次特遣队的领队张良才和团部来的一位姓黄的股长。不到8点钟,在小汽艇的强力牵引下,驳船缓缓离岸,向汉江上游进发。据说这是艘重载的驳船,船上有两位中年船工,态度冷漠,不善言谈,体型比当地人略显彪悍,不允许我们碰船上的任何东西。行船时,一个在船尾掌舵,一个在船头拿着长长的竹篙撑探水路。驳船时而穿行于幽深的峡谷,时而闯过激流险滩。从驳船上看秦巴山脉,雄伟高大,逶迤连绵,两岸自然植被茂盛,郁郁葱葱,青山绿水——好一派典型的原始生态。

       记不清是哪位名人说的,大意是对有些事物的看法,受当时情绪的波动,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比如说,当人心情不好时,看这里必然是荒山野岭、穷山恶水;而当人心情好时,看这里则会是风光旖旎、水秀山清。

       一路上,全班战友像放飞的小鸟高兴的不得了,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在江里乘船。迎着习习江风,耳畔伴着哗哗的水声,仰望巍峨的秦巴山,简直目不暇接,感到无比惬意,完全淘醉在了陕南这大好河山之中,不知是谁哼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每当驳船超越过由江边纤夫们拉的木帆船时 ,有的战友还站起来,挥舞着双手向纤夫致意……看的黄股长直笑,估计心里在想:这帮学生娃呀,真是幼稚的可爱。

       驳船一路逆流而上,差不多两个多时辰,估计是快到了,张良才站了起来,大声说道:这次连里派咱们出来配合部队搬运煤炭,解决团里燃料紧缺的问题,咱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出色完成任务,体现出咱们学兵12连的战斗力和精神风貌,为连队争光……

       驳船在一段航道颇窄的激流险滩处停了下来,待上游船通过后,小汽艇开足马力,牵引着驳船奋力向激流驶去却无法前行,逆向水流阻力太大!相持约十几分钟后退了回来。我们瞪大眼睛,个个都看呆了。小汽艇向后退了一下,再次加大马力,第二次向激流冲去,这次僵持的时间较久,但还是没能把驳船拖拽过去,汽艇又再次退了回来。我心想,这下完啦,心情陡跌至冰点。

       小汽艇靠向江边,解下缆绳,单独冲过激流。不一会又折返回来,从上游岸上拉来一根缆绳,与驳船缆绳连在一起,于是精彩的一幕出现了:我们的驳船在卷扬机力量的牵引下,缓缓的驶过了这段激流险滩。这一幕,看得我即新奇又惊喜。纤夫或汽艇拉船,在汉江上并不鲜见,可用卷扬机拉船,我这还是第一次见,想必也很难再看到第二次了。多年后,我到湖北宜昌旅游,看了葛州坝过船,又看了三峡大坝过船,虽然解决落差精彩绝伦,但我总会联想起这段汉江奇遇。

       我的心情顿时开朗,想起李白那首诗,我遂即兴套吟道:

        朝辞连队彩云间,

        逆流破浪勇向前。

        两岸鸟声啼不住,

        驳船已过百重山。

       中午12点半左右,驳船終于到达紫阳地界,停靠在一个小煤矿下的江边。旁边等待装煤的船还有好几条,江边有两排低矮的简陋小屋,一条2米多宽有台阶的山路通往煤矿洞口。举目四望,除了背后清澈的汉江,岸上最大的特点是:黑,满目皆是煤山!

       船一靠岸,黄股长先行去找煤矿主商谈买煤事宜。我们下船找水喝,吃连队发的自带干粮。矮房边四个大字引起我的注意:出售石炭。经询问才知道,这里出产的是:石炭或称石煤,而不是纯粹的煤炭,但石炭同样可以当煤烧,只不过热量要比煤炭略低 ,就地取材,权当是安康地区的一大“特产”吧!

       我吃完干粮后,快速赶到煤矿入口处,前面已经有两家在选买石炭,战友们随后紧跟上来,一起配合黄股长挑选石炭。这位黄股长很有经验,为保质量,强调只要大块的。煤洞口外是一块较大的平地,一侧堆有开采出来的混杂不清,大小不一的石炭。洞口距离江边船泊处约200米远,高约40余米。

       我出于好奇,趁矿主忙于过磅交易之时,一人溜进煤洞参观。前洞高有3米多,宽有4米多,长约30米,一侧堆有大块优质的石炭,还有开采用的工具之类,后洞变窄。我返回时,听到矿主正对众人喊:“不许进洞”!我快步走向洞口,黄股长连忙向我打手示,我立马领悟其意,把洞里大块优质石炭往洞口搬。矿主看我已经在洞里,且是一人,便无奈一笑算是默许了。

       下午2点多钟,战友们已经开始背石炭装船。待选完石炭,过完磅,结完账,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黄股长这才去吃午饭。他确实挺辛苦,而且认真负责,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黄股长饭后归来,看了装船情况后,一下子焦虑起来。遇到我就说:晚上这里没有电,会看不清,已经选购的石炭,必须在天黑之前全部装上船。我随即把黄股长的要求告知了全班战友,敦促大家再加把劲。这位黄股长已然被眼前这群年轻稚气表象下的学生娃忘乎所以的劳动热情所感染、所感动,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我们背负肩扛石炭、抢时间装船的行列中。

       此刻,又有一件事情出乎预料,令我感怀不已:驳船上那两位貌似冷漠的船工,看到我们班战友们近乎发狂般搬运石炭的劳动方式,实在是于心不忍了,善意地大声呼喊着:“娃们呀,不敢这样干活,腰受不了啊”!两位船工甚至果断地锯断了他们的劳动工具——船上的备用竹篙,让我们用来抬那些沉重大块的石炭......

       暮色中,战友们个个争先恐后,加快了装船的速度,終于赶在天黑之前装完了此次所购买的全部石炭。

       夜幕已降临,我拖着疲惫的身躯,用江水洗去身上的煤灰和汗水,坐在驳船的蓬布上休息。听到战友的叫喊声,我下船去吃晚饭,惊喜的发现,黄股长正在给战友们分发包子,每人3个白面豆腐青菜馅的大包子!包子的香味扑鼻而来,我喜出望外 ,高兴的眼泪差点掉下来。离开父母到三线修铁路已经三个月有余,我还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好的饭——包子,而且是铁道兵大哥给发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虽然50年过去了,而当时我手捧包子的激动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我们夜宿在驳船舱顶。夏夜的江面如此的静谧,周围一片漆黑,夜空中繁星密布,黑黢黢的山影像是一道坚固的围屏。今天是年少的我第一次坐江船,第一次感受穿越激流险滩时的惊险与刺激,第一次从汉江水平面仰视美丽如画的秦巴山峦,第一次参观煤矿洞,第一次背石炭……躺在驳船的蓬布上,回味着刚才包子的余香,阵阵疲劳袭来,催我进入了梦乡。

       2003年5月,我和张良才等人第一次到安康故地重游,从赢湖乘船到流水小镇,在一家餐馆门前看到一小堆石炭。我深情的注视它许久,并躬身拣起两小块细看,是它,就是它!太熟悉啦!它就是安康地区特有的石炭,但印在我脑海里的,则永远是当年那快乐的一天。

        作者: 原5853部队学兵12连3排8班  郭湘南   2020年6月

 

当年三排8班的战友





当年三排的战友


                美篇作者 杨瑞祥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