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画

《我的记忆,我珍惜 》—— 中国大路美术研究院 成秉羿




我的记忆,我珍惜
 

  中国大路美术研究院 成秉羿

 

  每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任凭岁月的流水冲刷都无法消磨去。

  我的记忆和别人不同,活了七十四年,人生中的荣辱早已云淡风轻,随风而去,只是四岁五岁的一段童年记事,却在心头历久弥新,犹是昨日经历。

  东北全境解放的1946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中午,我来到人间,父亲30岁有了长子,因我午时生,一位略通易经的二大爷说:“这小子弟弟多,这时辰好”。

  二大爷蒙对了,在我4岁时,我多了一个弟弟和妹妹,我小弟弟则是母亲在五八年生下的。此乃后话。

  在我四岁时,东北的土改工作也进入尾声,贫农协会和村长都无事可作。几个土改中的骨干,带着红袖标满街窜。老支书“王大个子”跟我父亲说:“眼看春播到了,这帮小子带着袖标横晃,这么玩下去吃什么?喝西北风?”

  父亲是村文书,又兼村理财先生,村医官,村里人称“成先生”,读过私塾,能从报上知道大事,算是村委会的“军师”,父亲说:“地主已斗倒了,浮财也分完了,应该组织村民春耕生产”。

  “理倒是这个理,可上头没开会传达,咋干?要不成先生往东北日报写篇文章,为老百姓鼓捣一下?你家二兄弟在沈阳当大官,叫他给窜通一下”。

  我的二叔原在沈阳做地下工作,解放后他在东北局主持水产,渔业,常与高岗汇报工作,每次回到家乡北屯村都开着“嘎斯”半旧大汽车。

  每次回村汽车的马达声响彻全村,乡亲们见到汽车来都争相看热闹“来大官啦”。

  事也凑巧,村长正说着,忽然邻居小子在窗外喊道:“快看,来大官啦”!

  一阵马达声由远而近,一辆苏式“嘎斯”停在道边,我二叔从车上走下,还下来个穿着列宁服带着解放帽的年青女子和司机。

  村长上前握手:“二兄弟来的正是时候。”

  二叔向村长介绍:这位小刘同志是东北局宣传处的干事,燕京大学的学生也是老地下党员,这次下来想写篇东北的土改基本情况,要在这住一阵子。

  父亲说:“刘同志到这如同到家,就在我家住。“小刘同志向父亲鞠了一躬:“添麻烦啦!”

  我是个小屁孩儿,家境稍好些,比邻居的孩子值得炫耀的是我穿着布鞋而邻里的孩子光着脚。

  新来的刘姑姑给我讲故事,我却直瞪着她腰里的小手枪,但是什么都可以动,唯独这玩意儿她不让我动,等你长大了姑姑再教你打枪。

  说来也怪,一向大人给我洗脸洗手,在姑姑的劝说下,我自己洗手洗脸,我闯了祸,只有姑姑说我才乖乖的听。妈妈说:“等你姑姑走了,你把这个小东西带上吧!”

  “你们能舍得,我就领!”姑姑笑着说!

  姑姑的到来给我们家带来快乐和新的故事,爸爸开始认真的读“东北日报”,并写了一篇评论“论土改后的生产任务”,先是寄到二叔那里,二叔亲自送到东北日报编辑部,没到十天时间报上刊登了父亲的文章,作者“王慧民、成永祥”

  长大之后,父亲谈及此事,原来父亲写完之后,刘姑姑看了后非常赞赏,落名时,父亲心细如丝,把村长王慧民的名字排在前面,人家是村长嘛!

  “王大个子”斗大的字不认得一升,在村委会和全村人面前,扬着报纸喊到:“成先生写的文章上报纸啦,!真了不起,我没看错人,咱村有大能人,我王大个子也跟着沾光了!”

  这事在村里乃至五甸五区热传了好一阵子。

  没过半个月二叔又开车回来,又带个中年人来,跟父亲谈了好一阵,王村长也坐在一旁,只听父亲说:“谢谢报社领导的赏识,恐怕我很难就任,我上有老母,下有妻小,我一走这个家很难维持。”后来才知道东北日报急需编辑、记者,总编要把父亲安排在《东北日报》写实时评论,我家中情况特殊,父亲不能离家,总编住了两天,无奈只能挥手告别。

  我的艺术天赋应该是刘姑姑启发的,她把《新农村》杂志上的插画翻给我看,而我用上夜校的粉笔在家的柜头上临摹下来。姑姑甚是高兴,摸着我的头说:“这孩子将来是个大画家,这么小,悟性很高!”

  刘姑姑在我家住了四个月,与我们家老小有着深厚的感情,叔叔接他去那天,全村人都来送行,我更是拽着她的衣袖不放,哭着喊着,直到“嘎斯”汽车拐过了弯儿。

  七十年过去了,那情景依然在眼前晃动!

  长大了,长老了,初心倒没变,大画家倒没当上,混个美术工作者!只是历史的浪花一朵朵,只有我童年的时光里,这记忆越来越珍贵,我创作的一系列东北解放时期翻天覆地的事件中,给我的创作提供可靠的素材,都是我童年经历过,不是翻照片抄袭。那时没有人拍这照片,记得在美术馆展出的“基层”就是当时东北农村的真实写照。而中间坐着那位女干部正是我朝思暮想的刘姑姑,她叫什么名字我没记住,只记住刘姑姑。

  长大后,听叔叔说刘姑姑调了几次,官越做越大,只记得父亲说她寄来几封信,说她先生在东北局组织部负责,后来调到北京,在中央外交部任职,再后来,四清、文革,再没有消息……

 

种子
 


 

基层
 

 

 

 

 




 

       作者:成秉羿


        编辑:舒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