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历史

铁五师文工队 ——我们成长的摇篮


 

铁五师文工队 ——我们成长的摇篮

  作者:吕眉寿(吕良)
 

  有一支小小的宣传队伍,从1947年成立到1955年解散,存活了8年,却孕育了两位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许多音乐舞蹈专家和作家、诗人、美术家、书法家等一大批艺术人才。它就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五师文工队。

  值此庆祝建军90周年之际,特对其历史做一简要回顾,诚望知情同志将它完善。

 


 

  (一)吕梁十分区宣传队

  1947年,吕梁军区第十分区司令员何辉燕和政治委员朱绍田都是红军干部,且都当过宣传员,深谙政治宣传在革命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决定成立一个“红军”式的宣传队,政治部宣传科长王锦荣责成马光瑞同志在当地物色人才,于当年夏天在新绛县古堆村宣告“十分区宣传队”正式成立。队长苏航,指导员马光瑞,人员有杜忠谋、王瑜、段志文、吕国栋、王志平、马从龙、文立生、贾增幅、王德胜、吕明德、胡晓庆及女同志南庭华、张培兰、刘翠荣等20来人。
 


 

  后来搬到县城内陈家花园和天主教堂住,陆续补充了新成员,使总人数达到四五十名。
 


 

  王宗吉(原在358旅战力剧社工作)任队长,苏航任副队长,指导员仍是马光瑞。男同志有谢国栋、王三管、常怀义、王克朋、张耀武、郭秀森、唐希圣、马春保、姚深庆、崔林茂、邢德刚、李贞祥、郭富荣、赵缘良、王毓华、吕眉寿等。女同志是韩燕青、白映林、李萍、刘淑芬、商俊藻、吉英、郭红梅、孙菊琴、郝建萍等。
 


 

  他们除完成各项宣传任务外,还排演了小歌剧《小放哨》《兄妹开荒》《红布条》及大型歌剧《赤叶河》《白毛女》和《王贵与李香香》。
 


 

  (二)独立十旅宣传队

  1948年6月晋绥军区独立十旅成立(后归属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何辉燕任旅长朱绍田任政委。首长本要把宣传队带走,后为顾及军政关系决定给地方留部分骨干(王队长和韩燕青等),将大部人员编为“十旅宣传队”,队长苏航,指导员马光瑞,文化教员何斌。宣传员分为3个组,女同志一组:白映林、郝建萍、南庭华、商俊藻、孙菊琴;男同志两组:王瑜、段志文、谢国栋、吕国栋、王克朋、王毓华、王三管、常怀义;杜忠谋、郭秀森、唐希圣、吕眉寿、马春保、姚深庆、崔林茂、邢德刚、李贞祥、赵缘良等。

  宣传队成立后立即投入晋中战役,具体任务是行军说快板,到驻地写标语,下连队教唱歌并直接参战带担架队,进行战地救护等。休整时则排演些戏剧节目。宣传队员业务只有相对分工,以工作需要为准,领导叫干啥就干啥。当时,缴获了一台日本造纽扣式手风琴,队长把它交给我说:你闹这个!我服从命令,干了一辈子。

  晋中战役后,8月份在汾阳杏花村休整补充来侯树常、郭挺、刘贵林等。在这里新排了歌剧《不要杀他》。

  太原战役时,10月份宣传队住在晋祠附近的索村,后来从东山牛驼寨迂回转战,12月到达兰村,直至总攻太原。

  在此期间,除参战外,大家都是每天早晨起床后先是出操、跑步,接着集体练声、唱歌,然后排练,经常在战地为连队演出,有时节目进行到一半就投入了战斗。先后复排了《王克勤班》《红布条》《王贵与李香香》并新排演了话剧《九股山的英雄》歌剧《血泪仇》等。

  另外,也配合对阎匪军做政治瓦解工作,我和侯树常曾带着刚投诚的士兵到汾河边阵地,对其连队指名道姓地进行喊话,对方开枪、打炮,我们也不还击。
 


 

  (三)步兵十九师宣传队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军委颁布《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独立十旅编为步兵第十九师,师长何辉燕、政委朱绍田。宣传队成为十九师政治部宣传队。这时全队分为演员和乐队两个分队,演员分队长王瑜,乐队分队长杜忠谋。
 


 

  太原战役中,商俊藻因在牛驼寨争夺战中抢救和护送伤员、王瑜因在总攻太原时巧捉俘虏,他俩各荣立三等功一次。
 


 

  太原解放后,马光瑞上调,在牛驼寨战斗中英勇血战的模范指导员赵向文奉命接任宣传队指导员。这时党员和党组织也都公开了,侯树常是党支部书记。

  同时,经上级批准,宣传队从社会吸收了一批人员,有王桂兰、赵惠萍、蔡荣芳、邱富英、刘青萍和史生宝、刘同成、张美伦、赵国壁、郭满林、马金凯、安静、平兰亭、杜逸民等。
 


 

  6月份部队进军大西北途经新绛时,何师长又把王宗吉和韩燕青“挖”回宣传队。经历了扶眉战役,8月在宝鸡休整排练了《刘胡兰》。9月到达天水后又复排了《白毛女》。其间,宣传队略有减员,但增加了陈元贵、陈其瑞、郑励、任香莲、王亚茹和二胡拉的很出色的罗俊。12月进入徽县又吸收了周惠、李婉芳、李滦云、李养成、袁守安、马玉麟。
 


 

  当时,演戏条件很艰苦,服装道具是向老百姓随借随还,基本没有布景,只有两盏汽灯照明,因此剧情主要靠道白、唱腔与表演向观众传达,这就促使演员必须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是年入冬,为解放国民党盘踞大陆的最后一块地盘,二野、四野由东、南方,向西、北挺进,一野由贺老总率领的18兵团挥师南下,对四川形成三面夹攻的阵势。十九师作为特例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
 


 

  (四)十九师文工队

  1950年1月,在途经四川广元演出时李家三兄妹文清、文兰、文良和唐潮、王微波、白占乾参军入队。

  到达金堂县后增加了一大批新成员,先是接收了国民党起义部队的一个军乐队,接着又从“青干校”分配来不少学生,后来又从战斗剧社抽调来一些人,使宣传队员达到近百名,且各有业务专长。于是,按业务行当将行政组织划分为4个分队:

  一分队(含创作组与舞台美术组)分队长任忠,二分队(音乐队)分队长杜忠谋,三分队(演员队)分队长王瑜,分队副谢国栋,四分队(军乐队)分队长熊学鑫。

  大队部由王宗吉(队长)苏航(副队长)赵向文(指导员)侯树常(党支部书记)何斌(文化教员)马春保(共青团支部书记)崔林茂(文书)武虎同(通讯员)要春林(文印)马玉麟等人组成。另有后勤组、炊事班、马号等。

  另一方面,在业务装备上也有大的改善,除军乐队带来的一批乐器外,又从成都购买了小号、白管、大提琴、手风琴及舞台美术等演出器材。从而使整个队伍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变化。演出剧目除学习、移植他人节目外并开始自己进行创作。遂改称“文工队”。
 


 

  在四川金堂,十九师的主要任务是改造起义部队、巩固地方政权及剿灭残匪。为适应复杂环境需要,文工队每人都佩有长短枪支。下团演出还必须有武装护送保卫。这一时期排演了歌剧《血泪仇》《王秀鸾》和话剧《红旗歌》,而且有了灯光、布景,演出效果、感染力更强。
 


 

  1950年7月,部队北返回归西北建制,驻军甘谷。这时王宗吉、苏航升调离队,由刘杰任队长。王宗吉虽任政治部文化科长,因韩燕青在文工队,故仍住在文工队,并兼抓队里创作。
 


 


 

  1951年5月文工队带着自编的《一颗手榴弹》《郭千锁班》《一把勺子》等节目赴兰州参加西北全军文艺体育检阅大会,首次获得节目演出奖和个人奖项(吕眉寿、王剑霓获优秀文艺工作者一等奖)。并与兄弟艺术团体进行交流,学习了《欢腾舞》《军人游戏舞》《进军舞》等。
 


 


 


 


 


 

  此后又陆续创作了演唱剧《千里飞行抓何二》小歌剧《拥军》活报剧《消灭细菌战》联唱《英雄颂》对唱《歌唱功臣周绍明》《修路功臣刘玉川》《中苏友好万年长》,排演了《打击侵略者》《一把洋镐》等。文工队进入了演出自编节目与学习他人节目并举的时期。

  在甘谷还经历了向文化进军和文艺整风等运动,对提高演职员政治思想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铁道兵第五师文工队

  1952年2月1日部队奉命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五师”。文工队在师党代会、庆功会和重要节日或军民大型活动中,都担负“仪仗队”任务,前面是鲜红的“八一”军旗与号声嘹亮的军乐队,接着是五彩缤纷的腰鼓队,后面是步伐整齐、雄壮威武的指战员队列,浩浩荡荡沿街穿行,十分壮观,深受群众欢迎。

  在欢庆苏联十月革命胜利35周年时,文工队演出了将近3个小时的综合晚会,有大合唱、女声小合唱、独唱、重唱、表演唱、军乐合奏、中国和苏联民间舞蹈、山东快书、相声、活报剧、魔术等等。演毕首长上台,朱政委激动地说:“节目演得非常精彩,我和师长研究过了,要武装一下你们,第一,选一批战士演出队的骨干充实文工队;第二,给你们购置一批乐器,买几套像样的舞衣和必要的道具。李向荣(新调任的队长)你拿出个具体计划来。”
 


 

  之后没多久,首长的指示全部落实了,文工队人员与装备又提高了档次。尤其是新来的指导员牛奴青,像妈妈一样受到大家爱戴。
 


 

  (六)中国人民志愿军七〇五大队文工队

  1953年元旦演出结束,政治部主任张汉民正式宣布:部队要开往抗美援朝第一线,新番号“七〇五大队”!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摩拳擦掌!
 


 

  全师雷厉风行,不几日便乘闷罐车,西进北上……子夜驶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开始了冰天雪地抢修新线的战斗!在上有敌机骚扰,下有定时炸弹的危境,文工队员既在工地干活,又为战士演唱,还要进行创作,白天紧张工作,夜晚站岗放哨……。
 


 

  朝鲜战地演出片段:

  1.赵健表演单弦;2.刘鸿贞独唱;

  3.杜锡林表演山东快书;4.吴稼侬、刘英杰对唱。
 


 

  7月,在“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第一届文艺会演”中,文工队编演的《高万山》《铁道战士修路歌》《抢修铁路舞》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吕眉寿等同志荣获“优秀演员”奖。

  在朝鲜期间,文工队曾有幸与朝鲜人民军铁道司令部军乐队、朝鲜铁道文工团及贺龙率领的祖国慰问团第八总分团的内蒙歌舞团、中国铁路文工团进行艺术交流。
 


 


 

  1954年1月26日,文工队接受了一项归国演出任务,由吕眉寿、王桂兰、白映林、曾淑莉、颜冈、周纲、张开平、李文清、常崇谦、李滦云、高映奎、刘同成、姜黎痕、白占乾等十余人,带着《高万山》等节目,与志后(志愿军后勤部)文工团和各分部(兄弟部队师)文工队组成“志愿军归国慰问第二分团”,联合排演歌舞晚会到山东沿海慰问解放军,为期3个月。
 


 


 

  这使我们的思想、业务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与此同时,领导又派出吴稼侬、苟官寿去志政(志愿军政治部)“声乐训练班”学习,赵健、韩燕青、史生宝、崔宗乾到中国铁路文工团学习“京韵大鼓”。此前还曾派赵健、李滦云到志政曲艺训练班学过“单弦”。
 


 


 

  (七)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文工队

  1954年部队归国,4月1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奉命改编为“中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根据形势需要,在完成小兴安岭汤林线修建任务的同时,抽调部分干部战士组建了开发北大荒的“8505农场”。
 


 

  铁五师文工队人员也相应有了较大变动,调走一部分同志,队长李向荣离开后由任忠接棒。5、6月份,参加慰问团和派出学习的同志陆续归队。带回来一批音乐、舞蹈、曲艺节目。此时,人数量减少了但质量更高了,事实上已转化为综合性歌舞团体。
 


 

  是年10月份,台湾海峡局势紧张,北京城发出“解放台湾”的吼声,部队奉命赶往福建驻军光泽县,抢修鹰(潭)厦(门)铁路。
 


 


 


 

  这一时期文工队先后创作了队列歌曲《把铁路修进森林宝库》大合唱《歌颂兴安岭》《故乡》《太阳爬上了东山坡》《打通铁牛关》等,排演了几个有相当水平的歌舞晚会。
 


 


 

  就在文工队艺术水平蒸蒸日上的时候,1955年3月上级下达命令:“师一级文工队一律取消”。刚上任不久的牛龙涛成为铁五师文工队的临终队长。队员有的被兵部(铁道兵政治部)文工团遴选去(苟官寿、吴稼侬、赵惠萍、曾淑莉、吴荫翔、颜冈、赵健、吕眉寿、史生宝、刘同成等),有的回了原连队(刘英杰、罗德先等),有的在师另行分配(周纲、刘大容、程玉书等),有的复转回家继续求学(任忠、乐进敏、常崇谦、杨华菊、李盛镛、李文良、李碧梧、萧贻蕙等)或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解散前夕,他们在光泽妇联的厅堂里留下最后一次演出照。
 


 

  这支文艺队伍8年来足迹遍及全国东西南北,参加了晋中、太原、扶眉战役,解放宝鸡、天水、徽县之战和川西、陇西的剿匪,又入朝抗击美帝,并编演了大量优秀文艺节目,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崇山峻岭之工地,顶冰雪、冒酷暑进行了千万次演出。与铁五师英雄的指战员结下深厚情谊!磨炼了钢铁意志,陶冶了高尚情操,坚定了革命信念,铸就了军人品格,书写了一段光辉历史。令人终生难忘!
 


 

  文工队成绩斐然、人才辈出,其重要原因是得益于部队首长(特别是何师长、朱政委)的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详情另述)。
 


 

  这支队伍虽然解散了,但把有用之才输送各地,使其得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并成就了国家大业!如:戏剧家赵健、颜冈,音乐家刘同成、刘启恭、史生宝、姜黎痕、陈赛,舞蹈家吴荫翔、赵惠萍、王桂兰、曾淑莉,歌唱家苟官寿、吴稼侬、刘鸿贞,表演家韩燕青、白映林、郝建萍、平兰亭、马金凯、郭满林、赵连成、张正中,美术家王剑霓、王果清,作家、诗人周纲、刘大容、刘英杰,书法家赵向文、程玉书,电影编导李盛镛,教授常崇谦、乐进敏、李文清,方志专家李滦云,建筑设计师杨华菊,以及将军、官员张开平,飞行员李养成……等等,功不可没!

  因此,应该诚挚感谢曾经培育我们的革命先辈!向他们致以崇敬军礼!!
 

注;五师22团唐世荣参谋长推荐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