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九十四

 



 


第十章 勘测设计,克敌尖兵


 


第八节 赋予桥梁的特殊使命——“雷锋式桥梁”


 

  一、桥梁的三个特点
 

  成昆铁路建筑里程1083.32公里,穿越地质构造的大裂谷、断裂带、地震区,几乎每一公里,都面临着大自然的阻拦。路基、隧道、桥梁、车站都承担着迎战大自然障碍、战胜大自然挑战的重任。

  成昆铁路的艰难,表现在多个方面,而隧道与桥梁工程量巨大是最大特点。

  隧道与桥梁在战胜险峻地形、复杂地质方面,是齐头并进、难分伯仲的。

  从里程、投资、工程量、施工艰巨性、付出的代价,当属隧道。从工点的数量、遭遇地形、地质、水文等大自然的挑战来说,桥梁却有着更多的担当。

  迎战江河、沟壑,那是桥梁的“本职”。

  当路堤遇到险情时,当车站无处立身时,桥梁也会挺身而出,用钢筋水泥铸就的臂膀托起担当,化险为夷。

  当线路与村庄、公路、农田、水利干渠相遇时,多数是桥涵“出面”,尽最大可能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桥梁还以它优美的造型,将成昆铁路装扮得靓丽多姿。

  这991座桥梁、2263个涵洞的设计与施工,又饱含着勘测设计工作者的无穷智慧;饱含着桥梁厂职工、干部的辛勤付出;饱含着建桥工人和铁道兵指战员的艰辛劳作!

  成昆铁路的桥梁,无一不是从具体情况出发,独具匠心设计出来的,是活学活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毫不夸张地说,991座桥梁就是那个时代的铁路桥梁博物馆。

 


 

  (成昆铁路铁马大桥·选自网络)
 

  桥梁建造的难度有多大,难在何处?

  在50年前,成昆铁路桥梁建设的困难,可以用层出不穷来形容。

  成昆铁路上的桥梁,与其他铁路桥梁至少有三方面不同:

  数量多一一全线有991座桥梁,平均1.09公里有一座桥、472米就有一个涵洞。假如列车按每小时60公里的时速在成昆线上行驶,每一分钟大约要过1座桥和2.4个涵洞。换句话说,将桥梁、涵洞平均分布于全线的话,列车长度若是450米的话,那么列车的头尾始终都没有离开过桥涵。

  困难大一一成昆铁路大部分是沿江而行,不良地质广泛,影响最大的是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落石等,给桥梁的设计与施工带来相当大的障碍。此外,建设桥梁所需的钢材和水泥不足、架桥条件受限、运输困难等等诸多困难。

  工期紧——成昆铁路是以大会战的形式“抢修”,注定是抢工期的战斗;又因江河桥梁的施工受汛期控制,所以工期更紧。

  二、桥梁的四大使命

  桥梁的本能,就是“遇水架江桥,遇沟架谷桥”——使天堑变通途。

  设计者们还赋予成昆铁路的桥梁履行了四大使命。

  第一、战胜沿线的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落石等不良地质。

  全线有500多公里经于烈度七到九度地震区,其中八到九度的有200多公里。全线计有泥石流沟249条;较大的滑坡183处;危岩落石近500处;塌坍约100处;岩堆200多处,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战胜不良地质,技术人员采用两项工程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建桥梁,另一项措施是建隧道。
 


 

  (线路避开坍滑体的顺河大桥·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第二、为通车工期抢时间。

  成昆铁路的架梁工程,按平均日铺轨2.5公里,日架梁3孔计,全线架梁时间占全部铺架时间的76.6﹪。因此,架梁成为全线控制工期的一个关键。

  努力压缩架桥时间的任务,也要落实在桥梁身上。必须设计出不需要架桥机架设的梁式,免去架梁的施工环节。

  第三、保护沿线人民群众的利益。

  铁路要占地,要与农田、渠系、水库、航道、公路相干扰,需要正确处理,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桥梁在节省占田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以桥梁代替土方高填,少占农田等。

  第四、节省钢材,多用钢筋混凝土梁。

  六十年代国家钢材奇缺,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

  成昆铁路共有991座桥梁,其中200米以上的大桥有113座,500米以上的10座。这么多大桥,就当今的国家经济实力、技术水平,那算不上是太大困难。而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由于缺少钢材,造大桥,可谓是举步维艰。

  设计人员以混凝土为主要建材,广泛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预应力悬臂拼装梁、悬臂灌注梁等。全线共用梁4049孔,采用钢筋混凝土梁的占95﹪,除去石拱桥,钢梁不足5﹪,既克服了钢材不足,又战胜了险峻的地形、不良地质带来的重重困难。

 


 

  (大田箐特大桥全长1165.94米,37孔全部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桥梁的设计与建设充满了艰难险阻。在新中国的设计者、建设者面前,这些艰难险阻也不得不俯首认输。

  成昆铁路桥梁积极采用和发展新技术,使桥梁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梁式结构方面,采用了栓焊钢梁,并设计制造了我国当时最大跨度的112米系杆拱栓焊钢梁,还成功地设计和建造了悬臂拼装、大跨度悬臂灌注钢筋混凝土梁等新结构。

  在桥墩方面,采用和发展轻型桥墩和薄壁空心桥墩,拼装桥墩,柔性桥墩。

  在基础方面,大量采用钻、挖孔桩。另外还设计和建成一些基桩栈桥。

  在拱桥方面,设计和建成了大跨度空腹石拱桥、悬砌拱桥、窄拱圈拱桥,使古老的桥式增添了活力。

  在施工方法上,为适应当时的形势,一部分桥梁采取预灌、预串、预架等措施,减轻了用架桥机架梁的负担,为争取提前通车抢得宝贵时间。

  金沙江大桥主跨192米,为当时我国铁路上最大跨度的钢桁梁桥。一线天54米跨度的拱桥,是我国铁路上最大的石拱桥。1166米的大田箐大桥为全线最长大桥。密马龙5号大桥最高墩56米,为全线之最。还采用了具有先进水平钢筋混凝土柔性桥墩。

  设计者们赋予桥梁承载诸多重任,桥梁发挥“十八般武艺”将困难逐一予以化解。991座桥梁,13次跨过牛日河、8次跨过安宁河、16次跨过旧庄河、49次跨过龙川江及其支流,串联起隧道、车站、路基,成就了1100公里的钢铁大道,成就了西南高原上的一道绚丽彩虹,成就了震惊世界的铁路建设的奇迹!

  三、大桥的“雷锋精神”

  桥梁设置的具体位置,从桥的本身来说,要求地基稳固、场地开阔、跨高比适当。但在成昆铁路的桥位选址,往往不能由桥梁本身说了算,常常要求它作出“牺牲”,服从线路、设站、隧道的需要。因此,成昆铁路上的991座桥梁中,有一大批桥梁作出了“自我牺牲”,发扬了“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为人”的“雷锋精神”。

  为展线服务——以桐模甸附近螺旋展线为例。

  展线地段的桥位选择,要有利于克服地形、地质的困难,满足展线的需要。桐模甸2号大桥是在南端桐模甸附近螺旋展线中出现的大桥,地质及水文条件很不理想;该桥位于线路紧坡段内,昆端缓和曲线伸入主孔10余米,线路条件也很不理想。采用钢筋混凝土桥梁肯定不行了!

  于是,工程师们决定采用特殊措施及新技术来克服上述困难,采用墩高40余米,昆端主孔用112米系杆拱钢梁跨过滑坡体;桥基用深20余米的钻孔桩放到稳定坚实地层上;缓和曲线伸入112米钢梁,用枕木调整超高;全桥加强防爬措施,保证状态良好。桐模甸2号大桥用2×64+2×64+112米栓焊梁,长约400米,满足螺旋形展线的需要。

  为隧道服务——在桥隧相连时比较常见。

  越岭隧道为了取得展线少、隧道短的经济效果,常在接近河沟底处进洞或出洞,这样,就给建造桥梁带来较多的困难。如,沙木拉打隧道,是翻越大小相岭的长隧道方案。这个方案对全线来说,是十个方案中最优的,但对桥梁设置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隧道出口位置低,给桥梁留下的净空不足,洪水下泄不畅,容易淤塞。1964年会战开始后,决定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要么是改变隧道,要么是改变桥梁。

  权衡利弊,还是桥梁“委曲求全”,取消了中墩,改用低高度大跨梁一跨过沟,改善了桥梁的净空不足。

  为选线服务——妥善处理桥梁和线路的矛盾。

  跨龙川河的拉旧大桥就是小局服从大局的例子。原方案为节省南端引线,全桥设在曲线上,工程量很大。北端地形无法改变,南端要服从车站的需要。北、南都不行,存在的问题怎么办?只有从桥梁结构中去解决。设计人员从改善桥梁方案入手,桥位不动,斜交依旧,将大桥主孔改设在直线上,用112+2×64米栓焊梁跨过主流,还减少了水中深基础桥墩数量。

  为选站服务——以金口河车站的线路设计为例。

  过去面对极为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在选择线路与车站设计方案时,受单纯经济观点的束缚,下不了决心。例如金口河车站的线路设计,几次现场核对,总是想用路基勉强通过,始终未能改好。大会战中开展群众性设计革命运动,设计人员思想得到解放,果断提出了设桥建车站的方案。采用多项新技术,克服了种种建桥困难,终于实现了承载着金口河车站的重任,使金口河三线车站大桥成为成昆铁路上的又一奇观。

  成昆铁路在陡峻的山坡上为设31个车站共建了多线大中桥66座。大桥,为战胜险峻的地形、为保证车站的科学设置,立下汗马功劳!

 


 

  (列车行驶在苏雄站三线大桥上·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铁二院桥隧处的科技工作者,树立了“为展线、为隧道、为线路、为车站服务,善于设桥、敢于设大桥”的全局观念,使成昆铁路的山区桥梁的设计,体现出了“山区桥梁必须为选线争取更大的自由,为选站创造更多的条件的特点。”

  这一类桥梁是专门为选线而设、为建站而设、为隧道的方便而设。我们要为这类桥梁点赞,称之为“雷锋式”桥梁。

  四、大桥的舞步反复跨越同一江河

  成昆铁路上的桥梁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就是线路反复跨越同一条河:8次跨安宁河、13次跨牛日河、49次跨越龙川江及其支流楚雄河、广通河。迄今为止,这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是没有的!

  在线路南端的龙川江畔,铁道兵一师的工地大学课堂上,有个战士好奇地问:我们为什么要设计那么多桥梁反复的跨江呢?

  师作训科罗有志工程师解答说:先说自然界的江河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眼前所见到的江河,是不可阻挡的洪水冲刷出来的。在山区,洪水从高到低地疯狂奔流,总是冲过最薄弱的地方奔向大海,久而久之这最薄弱的地方就成了大江大河。在平坝漫流区域,洪水夹着泥沙向下冲刷,水量小的时候,泥沙会淤积而抬高河床堵塞了河道,下一次洪水再来时又会重新冲刷出新的河道。这就是在“冲”与“淤”的作用下,平原地区的河流改道现象。成昆铁路沿线的河流呈现出弯弯曲曲的现象,就是洪水长期冲刷的结果。

  罗工程师停了一会继续说:河流是弯弯曲曲的,我们修筑的成昆铁路也是弯弯曲曲的。

  “那么为什么不修成直线呢?”有战士问道。

  罗工程师说:设计成直线,可以减少线路长度,节约成本,还能提高建设速度。不是我们不想走直线,一是滑坡、泥石流、地震不许我们走直线,线路只能绕避它们;二是地形的影响,险峻的地势造成的线路高差太大,线路必须多绕几个圈子、多拐几个弯子,用展线的方法才能将陡坡降下来。河道是弯弯曲曲的,铁路也是弯弯曲曲的,这两个弯弯曲曲的绕合在一起,一个交叉点就是一座跨越江河的桥梁。

  战士们听后频频点头。

  针对有的战士不知道大、中、小桥的区分问题。罗工程师答道:我们一般把桥长小于8米称为涵洞,8~20米以下称为小桥,20~100米称为中桥,100米~500米称为大桥,500米以上称为特大桥。

  罗工程师擦掉黑板上的曲线图案,写上“桥梁设计方面的创新”,继续说:下面讲一下桥梁设计方面的创新问题,连周总理都赞扬桥梁设计师用智慧战胜了自然。

  先说基础。桥的基础一般要求选在岩层上,因为火车的载重量很大,好像过沼泽地,脚步一定要踩在硬草地上。山区桥的基础以明挖法为主,明挖困难时采用沉井法。成昆线遇到了卵石层,还创造了钻、挖孔桩。

  再说墩台。在侧压力很大的滑坡地区修建的抗滑墩,采取预偏心形式或牛腿形式等反倾倒措施。在桥墩台轻型化方面,采用了空心桥墩、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矩形拼装桥墩、柔性桥墩。

  最后说梁跨与梁式。

  梁跨的长短,就受到钢材不足的限制,1965年我国粗钢产量仅为1223万吨,人口7.25亿,人均产量只有16.9公斤,还不如当时朝鲜人均产钢量101公斤。为了节约钢材,降低造价,广泛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梁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各种混凝土梁占全线桥梁孔数95%以上。但预应力混凝土梁跨度最大仅有31.7米,遇有跨越山区的深沟,水中建墩困难的大型河流和地质不良的情况,才采用较大跨度的钢梁。如迎水河大桥采用了112米栓焊钢梁。

 


 

  (迎水河大桥主跨112米系杆柔性拱栓焊钢梁•选自《万水千山只等闲画册》)
 

  成昆铁路梁式的选择,还考虑了铺轨架桥进度。设计人员采用栓焊钢梁,预先运至工地架设;采用拱桥,在铺轨前全部建成;还采取预灌跨度在16米以下的钢筋混凝土梁,这样就免得用架桥机架梁了,大大加快了铺架进度。

  罗有志工程师最后说:广大勘测设计人员积极采用和发展新技术,不仅提供了战胜大自然的作战方案,还使我国桥梁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你们看,一座座桥梁基础好比是铁路的舞步,踩在地质相对较好的河岸上,飞渡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13次跨过牛日河、8次跨过安宁河、16次跨过旧庄河、49次跨过龙川江及其支流。在勘测设计人员的手下,铁路在群山大川中飞舞起来了!

  我们开办工地大学,就是要了解桥梁设计的基本原理,学会桥梁施工的技能,通过我们的辛勤劳动,把设计蓝图变成战胜大自然的成果。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