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信息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激励斗志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激励斗志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全面开拍


来源:中国铁建网站 原创    作者:孔祥文 刘渝     时间:2013-05-08


      在被称为“死亡之地”的西里尼地带,摄制组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抢拍嫩林铁路火车穿越西里尼大桥的震撼瞬间。(刘渝 摄)

      为真实记录为共和国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建立不朽功勋的铁道兵,再现铁道兵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和光辉历程,经原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与中国铁建联合摄制的十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近日全面开机拍摄。

      该片由多次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的中央电视台著名编导沈芳担任总编导、纪录片《故宫》摄影李建明任摄影指导。这也是首部全面反映铁道兵历史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

      沈芳总编导告诉记者,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诞生于1948年。在炮火连天的解放战争年代,“仗打到哪里,铁路就抢修到哪里”;在朝鲜战争时期,建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共和国成立以来,鹰厦铁路、嫩林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等干线铁路都洒下过铁道兵官兵的鲜血和汗水,神州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滕代远、王震、陈再道等先后担任过铁道兵的司令员。叶剑英元帅的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已经成为铁道兵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毛泽东曾经为铁道兵题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铁建重点工程时也高度评价说:铁道兵是支能干的队伍,对祖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4年1月,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后又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并于2008年先后在上海和香港成功上市。从铁道兵到中国铁建,这支队伍继承发扬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军魂不散,再展雄风。京九铁路、南昆铁路、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国家重大工程都留下了中国铁建的足迹,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布下中国铁建人的踪影。2012年,中国铁建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11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11位。

      沈芳说:“我们将在借鉴工程纪录片特质的基础上,以铁道兵所修建的重大工程为依托,重点表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情感故事”。她说,“为了还原历史情境、营造时代氛围,除了大量搜集当时的历史纪录影像资料之外,我们还要采用情景再现、动画模拟、三维绘画等手段将观众带入历史现场。”

      作为联合摄制单位,中国铁建高度重视《永远的铁道兵》摄制工作,中国铁建张宗言总裁刚刚上任就多次专题了解影片的进展情况,要求相关单位和部门全力以赴,把拍好这部影片作为今年的一件大事来抓。股份公司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积极部署协调,并安排专人带队采访。所属各相关单位通力配合,调集精兵强将,同各摄制组一起北上大兴安岭,南下南粤大地,东至东海之滨,西挺世界屋脊,从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嫩林铁路到京九铁路、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一个个称颂时代的著名工程,追寻铁道兵的足迹……。

      在白雪皑皑的莽莽大兴安岭,摄制组人员冒着零下十多度的冰雪严寒,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穿行于齐腰深的积雪,在刚刚开始解冻的黑龙江上一趴就是半天,腿僵硬得无法站立。在被鄂伦春人称为“死亡之地”的西里尼河,为了选取火车过桥的最佳拍摄角度,摄像师多次跳进刺骨的冰河之中,不顾雪水没过膝盖……。

      在跨越横断山脉的金沙江谷地成昆铁路蜜蜂菁大桥旁,屹立于山野至上的纪念碑记录了47名烈士在泥石流中壮烈牺牲的故事。由于技术落后环境艰苦,铁路每向前推进一公里铁路,就有一名铁道兵战士献出年轻的生命,老兵在战友墓碑前轻轻的一跪震撼了摄制组每个人的心灵,大家刻骨铭心的体验到当年铁道兵筑路的艰辛和奉献的无畏……。

      在江南的闹市里弄、田间地头,摄制组挥汗如雨奔走追访着一群感天动地的老兵,深情记录下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人们很难想象,

      正是这些古稀之年、驼背慈祥的老人,战争年代他们参与创建了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共和国刚刚成立的艰难岁月里,他们天当被、地当床,风餐露宿、沐雨栉风,为新中国的崛起铸就起一条条钢铁大动脉……。

      “可以说,沿着铁道兵的足迹艰难采访的过程,也是摄制组成员经受凤凰涅槃般的身心洗礼的过程,大家都被那个英雄辈出的火红年代中,英雄铁道兵的感人故事所打动和激励。我们冒严寒、顶烈日、战暴雨,昼夜兼程,在前人的足迹上行进,也是在用铁道兵的精神来拍摄记录《永远的铁道兵》”。记录片执行总编导刘卫阳说,“沿着铁道兵的足迹,我们感悟到了铁道兵精神的真谛,更领会到了铁道兵精神的号召力、凝聚力。同时,铁道兵精神也鼓舞着编导组的每一位成员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去追寻、去探索。可以说,一次次采访、一组组镜头,就是铁道兵历史的定格,也是铁道兵精神在找寻中的升华!我们找回历史,历史也将不会忘记永远的铁道兵!”

      据该片摄影指导李建明介绍,拍摄这部《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摄制组仿佛穿越时光,走进历史,又仿佛重回峥嵘岁月,再现战火连天。为了追求更好的画质,影片将采用最新的电影摄影技术拍摄。在影像风格上,影片将突出厚重、凝练、雄浑、怀旧的氛围,营造、还原出时代氛围和时代气息。为了增加口述人与观众的交流感,本片的口述采访全部将采用大近景,让观众随着口述人的讲述感受当年铁道兵的激越情怀和传奇故事,力争制作成一部具有时代精神的《永远的铁道兵》。

      中国铁建董事长、党委书记孟凤朝说,铁道兵曾经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独立兵种,有着辉煌的历史,创造了卓越的功勋,得到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这段历史应当被完整地记录并呈现在世人眼前。没有铁道兵,就没有中国铁建。拍摄好纪录片,是中国铁建的历史责任,同时,也了却广大铁道兵战友的心愿。我们全系统所属各单位要尽全力支持、配合,要把这部大型文献电视纪录片做成一部精品,并力争能够在今年8月铁道兵兵改工30周年之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对在全社会提升中国铁建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

      中国铁建党委副书记齐晓飞说,我们将充分利用这部文献纪录片进行革命传统和光荣历史的教育,让全体员工、无论是老职工还是新成员进一步了解企业、热爱企业,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齐晓飞要求,除了要在中央和地方相关媒体上适时展开宣传报道之外,《中国铁道建筑报》、《铁建政工》杂志、股份公司网站,以及所属各单位的内部报刊、杂志等,也要及时收集、充分报道编导摄制组在采访拍摄制作期间的相关情况,以花絮、掠影、揭秘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为影片宣传造势,扩大影响力。

海河边上,白天的气温仍在零度以下。北方摄制组执行制片人、导演王家乾(右二)一直盯在现场,不断与摄影师阐述对特定画面如何表现时代氛围的拍摄要求。(刘渝 摄)

为了真实再现当年铁道兵挺进大兴安岭艰难修建嫩林铁路的情景,摄制组沿着铁道兵的足迹,翻雪山,过沼泽,发扬吃苦奉献的铁道兵精神拍摄《永远的铁道兵》。(刘渝 摄)

《永远的铁道兵》北方组摄影师李京川(中)冒着零下近20度的低温,在冰面上一趴就是2个多小时,拍摄结束后,膝盖已经冻僵2位助理费好大劲才把他搀扶起来。(刘渝 摄)

《永远的铁道兵》西南摄制组在当年成昆铁路渔洞隧道横洞外拍摄,右侧是当时施工时从洞内挖出的土石方和湍急的金沙江。(刘文 摄)

拍摄成昆铁路黑井烈士陵园

十集文献电视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北方摄制组,正在利用移动轨道拍摄纪念铁道兵修建滦入津工程的纪念雕像。(刘渝 摄)

位于黑龙江塔河的鄂伦春乡老人郭宝林告诉记者:当年亲眼目睹15位铁道兵战士被无情洪水夺去年轻生命的悲壮情景,至今难忘。(刘渝 摄)

由铁道兵修建的嫩林铁路林海站站长刘国贞,60年代末就随家人来到这位于林海深处的小站。他说:当年铁道兵不仅修路十分艰苦,还选派专人定期为我们十多个铁路子弟上文化课。(刘渝 摄)

这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为了修建黑龙江到内蒙的战备铁路,2名铁道兵战士就长眠在这座白雪覆盖的樟古铁路富克山隧道洞口,其中还有一位年仅21岁的女兵。(刘渝 摄)

连日的旅途奔波、紧张拍摄,让摄制组所有成员感触颇深:当年的铁道兵修路之难可想而知!北方组摄影师李京川在江边一趴就是好几个小时,他说:“我得用最震撼的画面感染观众”。(刘渝 摄)

为了拍摄当年天津市委多次召开引滦入津工程重大决策的会议旧址,摄制组协调各方机构,费劲了心思。(刘渝 摄)

在中国最北极的黑龙江漠河,沿着4月底仍然厚厚积雪的林间小道,《永远的铁道兵》北方摄制组的车队艰难前行。(刘渝 摄)

蒙蒙细雨中,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东南摄制组在张青山导演(左二)的带领下、在位于福建省南平市的鹰厦线铁路沿线拍摄。

东南摄制组在上海采访周震政委时,拍摄当天老首长刚刚体检完回家,不顾劳累接受现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