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风采

何云招:从铁道兵淬炼成全国劳动模范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何云招,1948年2月出生于江西萍乡,1971年铁道兵退役后来到新钢成为一名焦炉大盖工,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金沙江上,他曾参建成昆铁路

  1948年2月,何云招出生于萍乡下埠镇,在家中的七个孩子中排老二。当时家境不好,年幼的他不得不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我10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砍柴、挑水,”何云招回忆道,“还记得当时没东西吃啊,就只能找米糠、挖地瓜、拔黄花草来吃。”

  1968年,何云招参军入伍,成为了铁道兵7师中的一名战士。刚入伍的何云招很快就乘上南下的火车,与战友们一同奔赴支援西南国防建设第一线。何云招和战友们所承担的建设项目,正是日后将祖国大西南深处的川、滇两省连接的成昆铁路线。

  “我当时是在金沙江沿岸修铁路,江水湍急,岸的两边尽是悬崖峭壁。高强度的工作,再加上医疗条件差,有的战友牺牲在施工一线。”说着说着,何云招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据媒体报道,成昆线建设施工期间,沿线留下烈士陵园20多处。可以说,成昆线是一条真正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钢铁运输线。

  1970年,成昆铁路工程正式竣工。在这项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共同被联合国组织评选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的伟大工程背后,是无数位像何云招一样“甘洒热血谱春秋”的年轻铁道兵的付出与奉献。

  工作:吃苦耐劳和一丝不苟

  1971年,结束了部队生活的何云招分配到新钢,成为了焦化厂一名焦炉大盖工。一路颠簸来到新钢的何云招可能不会想到,今后将与焦炉打三十年的交道。

  “还记得当年的焦化外号‘火焰山’,到处冒火。”何云招回忆道,“我最开始负责在焦炉上扫大盖。焦炉上烟大,严重阻碍视线,常常面对面站一块都看不到彼此。”

  恶劣的环境和严苛的工作条件,并没有浇灭何云招的工作热情。加入新钢的第二年,何云招获得了“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这要感谢部队教给我的吃苦耐劳和一丝不苟。还记得刚入伍时,班长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拿着根针让我们‘认针’——认真。”何云招告诉小编,“虽然已经退伍这么多年了,但当年班长教导我们认真的一番话,依然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

  因为认真,何云招总是每天第一个到岗位上、最晚一个离开岗位。因为认真,何云招每次考核都能勇争先列。因为认真,何云招在危机关头拯救过同事的性命。

  那次晚班下班时,他如往常一样巡检一遍设备后准备离开。操作室外突然传来一声尖叫,何云招当机立断地按下紧急停电的按钮。出门一看,原来是操作工在去给设备加油时,把衣服卷进了设备里。若不是有何云招在一旁及时断电将人救下,后果不堪设想。

  “我来甲班,就干三件事”

  上世纪90年代,国内钢铁市场行情出现剧烈下滑,焦化厂生产收到较大影响。此时何云招临危受命,成为炼焦甲班的大班长。当时的炼焦甲班常常因为丢炉而在绩效考核中垫底,是各个大班长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刺儿头”班组。

  为此,第一天上任的何云招就开了个班会,用三句话点燃了他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我来甲班,主要就办三件事——第一,搞好安全,安全大过天;第二,护好炉,炉子是饭碗;第三,完成生产任务,不丢炉,不欠产。”

  何云招的到来对整个甲班的振奋作用立竿见影,到任的第一天,甲班就超额完成了当天的生产任务。

  “铁道兵7师有这么一句部队文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何云招告诉小编,“想要让大家跟你一块冲,唯一的办法就是冲在队伍的最前列。”

  有一次由于皮带撕裂,变偏变窄的皮带在运输过程中漏下了大量的焦炭,随时都有丢炉的危险。接班的何云招立刻启动重大设备应急处置,他大声宣布:“哪个地方最苦、工作量最大,哪个地方就交给我来负责!”

  受到何云招的鼓舞,整个班组的人纷纷争先恐后地奔向了工作岗位……待到临近交接班时,领导过来询问丢炉情况。浑身被焦炭染得漆黑的何云招将手中的铲子往旁边一立,大声报告道:“总共实现了57炉焦的运输工作,提前完成任务!”

  1997年到1999年,何云招带领的班组在当时厂里最困难的年代实现了三年不丢炉的目标,生产焦炭62.15万吨,超计划1.96万吨,单炉产量14.63吨,创下了建厂以来最好的水平。2000年“五一”劳动节,何云招来到北京,捧回了属于中国工人的最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他把儿子拉到部队、拉回一线

  听到父亲讲起当年的事,儿子何钢也深有体会:“我父亲在一线一干就忘了时间,常常错过吃饭的时间,每天中午还要我去送饭。一来一往的,他的工友全都认识我了,都知道何云招家有个小鬼头准时到饭点会来给他送饭。”小小的一个饭盒,不仅蕴藏了父子间的羁绊,更是何钢与新钢最初的接触。

  2001年,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何钢成为建设公司安装一队的一名铆工。年轻的何钢在2003年先后获得建设公司技能大赛第二名和公司技能大赛第三名。凭借着优秀的工作成绩,何钢也从铆钉班调入到建设公司安装一队车间办公室。

  “换到了更好的工作环境,我当然有点飘飘然了。”何钢告诉小编,“正是父亲的一席促膝长谈,让我猛然醒悟。”

  “他当时才20出头,还很年轻。”何云招回忆道,“过早地告别一线工作,舒舒服服地坐进办公室里,对他的成长不是一件好事。”

  2003年12月,在很多人不解的目光中,何钢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参军的道路,成为一名武警战士。何钢告诉小编,“我参军也不是为了别的,就是按着父亲的老路子重走一遍,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成长,告诉别人——父亲能做的我也能做到,还要做到更好。”

  2007年3月份,从部队退伍的何钢重返新钢。与先前不同的是,部队的磨砺洗去了何钢曾经的稚嫩,锻炼出了他军人的品格和血性。

  在中厚板厂轧钢辊道工的岗位上,何钢成功、成长双丰收:

  ——2009年,何钢荣获公司优秀退伍军人称号;

  ——2009年,由何钢组织实施的“中厚板厂3米轧机辊道操作法”被评为新钢公司员工先 进操作法,2011年此操作法更是被评为新余市职工先进操作法;

  ——2013年,何钢被评为中厚板厂“十佳明星”员工,同年何钢二度荣获公司优秀退伍军人称号;

  ——2017年,何钢在江西省“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中勇夺轧钢工种第三名的优秀成绩;

  ——2018年,何钢不仅被评为公司五星级“五好员工”,更考取了成人本科,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虽然父亲早已退休在家,但他当年的那番话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催促着我轧钢一线不断努力。”何钢说道。

  日子越过越好:感恩新钢 感恩祖国

  退休在家的何云招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逗逗自家的小孙子。回忆起曾在新钢工作过的这30年,何云招感慨万千。

  “以前,新钢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就一个影剧院。当年工资少,除了偶尔发块小塑料牌子当作福利门票进去看,平时都没有机会看电影的。”何云招回忆道,“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焦炉上就放一个大冰块,敲碎了放在白开水里充当冷饮。”

  “时代在变,现在不一样啦。”何云招笑眯眯地说道,“儿子告诉我,单位经常组织他们去看爱国题材电影。夏季消暑方法也多啦,儿子领回来很多种口味的新钢冰棒,还有新钢盐汽水。听我儿子讲,新钢改善一线工作环境,搞‘三室一间’建设,还给他们岗位配置了冰箱、微波炉和空调,这在我们当年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啊。”

  “50周年厂庆的时候我被邀请重回了一次新钢,参观了新钢的三期技改,新钢的改变真是翻天覆地。”何云招说着竖起大拇指,“新钢技术的革新也是日新月异。1985年,新钢600m高炉在江西都算是最大的高炉了,现在咱们都有2500m的高炉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

  “去年我借着帮一位老同事办手续的机会,又重走了一次新钢,天更蓝了,草更绿了,空气也更加清新了。听儿子说新钢现在正在创建清洁工厂,我觉得走在新钢里可真和走在花园里没什么两样,太漂亮了。”何云招自豪地说道,“儿子和女婿告诉我,新钢的效益越来越好。我家儿子的生活也越过越好,公积金涨了,还有了企业年金,感恩新钢,感恩国家,让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