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钢铁运输线的卫士——吴庆云

 


 

吴庆云

 

       从50年代过来的人应该能记住,当年国内热播的两部影片《铁血大动脉》和《钢铁运输线》,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军队联合作战,给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狠狠的打击。战争中,我军每天需要成千上万吨军用物资送上前线,除公路运输外,铁路运输成为最重要的运输手段。侵朝美军不甘心战场上的失败,调动了朝鲜战场上百分之八十飞机实行所谓“绞杀战”对我铁路运输进行全面狂轰滥炸,妄图凭借空中优势扼杀我运输线,夺回战场上主动权。运输线317路段上中朝官兵冒着敌机轰炸、火炮威胁和遍布炸弹与地雷的危险,一次又一次进行全面抢修抢搭桥梁、抢修铁路、抢运物资,敌人炸多少就修多少,用自己生命保证了铁路运输线畅通无阻,保证了我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使之成为真正的“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本文就为大家讲述一位钢铁运输线的卫士——吴庆云同志。
 


 

  1953年5月4日,吴庆云在庆祝五四青年节大会上讲话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支英雄部队就是凯旋于抗日战场,后改番号为铁道兵二师,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渤海回民支队。其主力部队,22团团政委,党委书记,就是原陕西省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现陕西省穆斯林对外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吴庆云老人。

  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访了居住在朱雀路干休所的吴老。吴老回忆起抗美援朝的历史十分动情。他讲:“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威胁我国领土安全。”

      “1951年5月2曰黎明的曙光刚刚透过云层,大地尚在朦胧之中,副参谋长李庆林命令值班参谋通知各营营长、教导员、直属步兵连连长、指导员、司、政两处的参谋,干事、后勤处处长、军需员、军械员到司令部开紧急会议。团长罗培兴、政委吴庆云做了简短发言,内容是即时出发赴朝参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1年5月21日,刘震寰带领着这支由渤海回民支队发展起来的一支5000多人的队伍,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那年,26岁的吴庆云担任铁道二师22团政委,党委书记。也就是他带领的这支队伍,不断修复被美军炸断的铁路,保证前线的物资运输,被誉为“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时任二十二团政委吴庆云

 

      “我们团负责修复的是317地段,是京义线上的咽喉要道,是敌人轰炸的重点。敌人向317地段发起了疯狂的绞杀战,每天出动3至12架次飞机轮番轰炸、路基上丢下了很多500磅以上的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
      “不惜一切代价。把物资运到前方去!”全体指战员下定决心,“敌人白天炸,我们晚上修!刚炸过,立马修!”
      就这样,一批又一批战士,轮番上阵,彻夜修复,不少战士在铁道边上英勇牺牲,“特别是袁孝文!是个新战士,牺牲那年才20来岁呀!”谈到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士,吴庆云难耐内心的激动。
     “那天晚上,天很黑,伸手不见五指。晚上8时左右,袁孝文和战友吴清明一起去检查铁道线路,突然遇到敌机轰炸,他立即让袁清明看住道口,自己去查看被炸的路段。”
 


 

战争期间,美军派出百余架飞机对鸭绿江桥进行轮番轰炸
 

  “然而,当他发现桥被炸断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远方传来了火车的声音。他立即向火车开来的方向飞奔过去,在离桥大约有100米的地方扣上了第一颗‘响墩’(用来向火车司机报警的信号装置),但在这个时候,敌机扔下的子母弹在他的右腿上爆炸了,他忍着疼痛向前爬,挣扎着爬了50米,扣上第二颗‘响墩’,左腿被炸,失去了知觉!”

  “‘火车停下来没?’这是当我们找到他,将他摇醒的时候,他说的第一句话,得知火车安然无恙时,他笑了,但那是他的最后一张笑脸!”

  抗美援朝、修复铁路,铁道二师22团200多个战士牺牲,这个数字吴庆云永远也不会忘记。难以忘记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

  “三一七”事件,发生在1951年10月24日至12月9日,朝鲜京义线(汉城至新义州)317公里地段被敌人飞机炸断,造成44天不通火车。

 


 

在枪林弹雨中志愿军不惜一切代价修好补给线

 

       此事件发生在抗美援朝最艰苦的时期。1951年8月以后,侵朝美军及其盟军在发动“夏季攻势”的同时,出动包括B—29重型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狂风暴雨般地将成千上万吨炸弹倾泻在朝鲜北部铁路干线上。这次历时近一年的大轰炸,被美军称为“绞杀战”。其战略意图很明显:切断我军的后方运输,从而窒息我军前沿部队。我铁道兵二师22团(团长罗培兴、政委吴庆云,参谋长杨德光、副参谋长李彦林),负责新安州——肃川之间的铁路抢修任务,该团一营负责新安州至320公里段,二营负责肃川站北至320公里段。这里是贯通南北运输的枢纽,自然就成了敌机轰炸的重点。敌机集中对万城、肃川之间的铁路进行毁灭性轰炸,向这个地区投弹之多,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3个月内就重复轰炸700多次,有的地区反复轰炸十几次以上,平均1.4米土地就有一枚炸弹,成为当时朝鲜铁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紧急抢修被炸断的桥梁

 

       22团首战新安州站和价川站大轰炸后,吴庆云召开集团党委会,号召各连认真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干部战士在讨论中提出很多合理化建议。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后一致认为:敌人对铁路的轰炸是点、线结合,既轰炸桥梁和车站,又在线路上多点轰炸,尤其是在要害地区和难修的路段,使我们防不胜防,甚至造成此点修通彼点又被炸断的局面。为此,我们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全面防守,重点加强。综合大家意见,团领导提出了“三预先” 的方案。一是“预先设计好抢修方案”,首先对管区内的重要桥涵,车站和线路地段,预先设计多种抢修方案,加快抢修速度;二是“预先备料”,就是在敌机有可能轰炸的桥梁、大型涵洞、车站及重点线段预先在附近隐蔽备料,减少调运材料而延误抢修时间;三是“预先修迂回线”,就是在车站、大型桥涵和易炸难修、取土困难地段,预先抢修爬行迂回线。以防桥涵及难修路段被炸,列车可及时从迂回线通过。“三预先”方案可以缩短抢修时间,加快抢修进度,争取通车的时间。团党委决定从机关各部门抽调干部和技术人员、材料供应人员组成“三预先”联合小组,和各连干部沿线实地勘察,帮助连队制定落实“三预先”方案的措施。

 


 

《激战无名川》,以吴庆云相关事迹为主人公原型的连环画
 

       1951年10月24日,由京义线平壤方向开来的六列空车,早晨6点多钟到达肃川站北317.605公里处,第三列车机车道轮车头前面的两个小轮脱轨。当时在现场的抢修部队垫上起复器,建议司机开倒车,欲使导轮复轨。约10时左右,大批敌机群来临,狂轰滥炸,接着又有敌机接踵而来。从此317地区硝烟弥漫,炸弹声、扫射声、敌机俯冲后上升时的尖叫声响成一片。 

       吴老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一定要抢到敌机来临之前修通。”多次试动机车均未成功。早8点,我带领团政治处干部干事张延岑去现场了解抢修情况和考察后备干部情况,途中发现敌机在抢修现场上空盘旋俯冲扫射,我们二人急速奔向现场。这时,又有十几架敌机轮番轰炸、扫射,情况非常危险,看情况已无法施工。我就让张延岑立即通知在新川浣川桥头指挥的扬文奇,除留个别人监视敌机轰炸的情况外,其余部队全部撤出现场,并将情况通报团部。我们正在说话的时候,身边两颗炸弹爆炸,幸好延岑同志推我马上卧倒,没有受到伤害。团部知道情况后,团副参谋长李庆霖马上带领作战股长李宝金、作战参谋回景明、工程科主任赵玉国亲临现场查看情况,并调来材料主任张德福,民运干事路连山,联络员崔玉哲(朝鲜族)组成现场临时指挥所。经24日一夜奋战第三列机车和脱轨的车辆复了位,25日晨4时许司机开动机车挂走三节车厢去万城站上水。当日8点多,大批敌机又来袭,炸坏了36节车厢一台机车,10节车厢脱轨。至此,敌机牢牢地盯住317地段,每天来袭敌机3-5批,每批少则3架,多至8架,轮番轰炸,一天最多来袭敌机是120架次,投弹200多枚。在敌机轮番轰炸的这段时间里,平均每天敌机投弹60余枚,破坏线路日平均200米以上,弹坑土方1200多立方米,每天顶着敌机的轰炸,奋战12至14小时,在运输战线上展开了一场敌炸我修、我修敌炸的破坏与反破坏、“绞杀”与反“绞杀”的残酷斗争。在这场战斗中,排长赵可道、班长尹希贵、战士张兴成、京耀光、通信员张明臣被轰炸英勇牺牲。

 



1950年由解放军电影制片厂摄制以吴庆云为原型的抗美援朝影片《钢铁运输线》
 

       为了彻底战胜敌人“绞杀”战,11月19日我团党委召开会议,研讨反“绞杀战”的形势。大家认为,我们虽然打破了敌机毁灭性的封锁,但轰炸仍在继续,思想上要有迎战敌机更大的轰炸的准备,线路抢通,思想上不能松劲。要求各连总结抢修经验,研究加快抢修进度的具体措施,有计划地日夜出工加固维修,同时对全团兵力进行了调整部署:二营原地休整,总结战斗经验,恢复部队体力,管区任务交一、三营负责。四营一个连配属一营,三个连机动。为解决石碴短缺,团党委还号召开展上现场“人人带一块石头”活动,填充路面提高线路质量,保证安全通车。带“一块石头”活动还得到朝鲜老百姓的热情支持,他们自发地捡石头送给部队,有的直接送到抢修工地,他们还募集了万余条草袋支援部队抢修。

       当敌人发现317公里地段线路修通,更加大了对这一段线路的轰炸力度。每天出动3-12批飞机轮番轰炸,线路刚修通就遭破坏,夜间修通第二天白天又被轰炸。11月23日来袭敌机增加到200架(次),破坏线路860米,被炸土方近4万立方米。一天夜间,我在317地段参加连队抢修,大家填平弹坑,铺好铁轨后坐下休息,等待火车通过。刚坐下不到10分钟,突然一声闷响,一颗定时弹在钢轨枕木下面爆炸,掀起的土沙将10多名战士埋没。当时,我坐在路基右边上,身上也埋了厚厚一层土。我站起来抖了抖身上的土,组织在场战士去抢救受伤人员,清点人数时,发现还有2名战士被深埋在炸弹坑里,待抢救出来已停止了呼吸。
 


 

《激战无名川》,以吴庆云相关事迹为主人公原型的小说
 

       敌人随意轰炸,给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团党委立即召开会议在总结以往抢修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以下抢修方案:(一)主动支援协同协战。即某一营连管区被炸,临近管区营连有主动出兵支持抢修的责任,被炸管区营连也有直接联系要求支援的权力。相互主动支援,无须等待上级命令,可及时集中兵力抢修,争取通车时间。(二)机动灵活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施工方法,抓住敌机空袭间隙,派少数兵力日间分散施工,夜间集中兵力完成土方工程。少用或不用弹坑排架,用搭枕木垛的办法先铺轨,保证晚间零点通车。(三)号召全团指战员向“上甘岭英雄部队”学习,向袁孝文烈士学习,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千方百计加快抢修速度保证通车。(四)派卫生连长单良带领卫生后勤人员去各连帮助连队改善战士生活,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以恢复战士体力;想尽一切办法加快对伤病员的治疗。
 


 

停战协议签订后休整期,吴庆云在驻地学习。

 

       通过学习,全体同志响应团党委号召,向上甘岭英雄部队学习,向袁孝文烈士学习,以高昂的士气投入抢修战斗,运土填土的,搜集石碴的,运钢轨的,运枕木的,搭枕木垛的,移正工字梁的,探测定时弹的,各工种作业都在快速有序地进行。本着“先通后固”原则,一个弹坑填平,中心路基筑成,铺轨同志立即运枕木上道,然后接轨钉道,达到爬行通车标准。大家紧密配合,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抢修任务,27日20时,全线通车。一天时间内共完成土方15800立方米,铺轨2公里半,修复涵、桥各一座,清除和起复车辆26辆。平均每人填土两立方米,更换枕木一根,7人更换钢轨一根。创造了入朝以来同样情况下抢修通车最快速度,获得师部抢修指挥部的通报表扬。
 


 

中国电影公司关于做好电影《钢铁运输线》上映发行工作的档案

 

       为了提高部队文化水平,师党委决定,在反轰炸保通车的前提下,组织开展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教学活动。11月间,师政治部派洪灵、耿瑞云、张御琪、郝静、周连英、咸玉娥、刘秀霞等女同志到我团任文化教员,对部队进行文化教育。团党委对这次文化教育非常重视,召开了营、连干部会议,就如何开展文化教育以及关心教员的生活、安全等问题作了部署。强调既要搞好文化教育又要保证教员的安全。结合部队实际情况制定了“边抢修,边教学”的方案,寓教学于抢修中。教员洪灵、耿瑞云等同志夜间同战士一起参加抢修,白天备课,把应教的内容编成快板、顺口溜、哑剧、填充歌词,把40个拼音字母和拼音方法,编成有启发教育性的歌,战士们学起来顺口,感兴趣,记得快,几分钟内就会唱。这种教学方法引起大家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表示,抢修再苦再累,也得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学习文化,大家一有时间就在地上练习写字,巩固学习成绩。教员洪灵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在学习中期,有一天晚上,团政委吴庆云同志在一营文化教员王一飞的陪同下,来到一营了解学习文化的情况,走进教员住地,一进门他也坐在铺着稻草的炕上,关切地问寒问暖,问教学有没有困难,问学员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进度等等。同时还召开营部全体指战员会议,动员大家要配合教员学好文化。由于团领导重视和营里领导带头学习,大大加快了学习进度和效果。
 


 

《战斗的岁月》吴庆云著

 

  有关吴老的影视画作品

 

雄赳赳,气昂昂,

志愿军,好儿郎。

铁道兵,保家乡,

跨过江,上战场。

敌飞机,逞凶狂,

扔炸弹,毁桥梁。

吴政委,坚如钢,

钢铁线,众人扛。

反登陆,反空降,

保通车,卫后方。

廿二团,红旗扬,

岁月歌,代代唱。

吴庆云叔叔《战斗的岁月》编后

引自《文坛陕军风情录》曹彦著
 

吴庆云简历

       吴庆云(1925.10~2013.02.04),男,回族,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人,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全国政协六、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回族学会原名誉会长,陕西省开放与发展促进会原顾问,陕西省穆斯林对外文化经济促进会原会长。2013年2月4日,吴庆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陕西西安逝世,享年88岁。

       吴庆云同志去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唁电,对吴庆云同志去世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发来唁电,沉痛悼念吴庆云同志,亲切慰问其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