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大学校 第一堂课 (回忆录之二)

  
“大学校”第一堂课(回忆录之二)
 


 

  军队是个“大学校”,一点不假。凡进过这个学校的人,具我了解,除个别外,或多或少在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上都有所展获,至少,对我来讲,是这个结论。我到铁道兵这个“大学校”第一堂课是“忆苦思甜”。虽然离过去已五十多年了,但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到新兵连后,经过两天休整,大多数新兵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很多同志跃跃欲试,准备在部队大干一番。但也有少部分人心魂不定,这里高山密林,寒风凛冽,白雪茫茫,气温在零下40多度;通讯、交通闭塞,离城市远……,有些同志自然受不了,不仅思想动荡,个别的还准备逃跑。当时私下曾流传这几句顺口溜:满眼冰挂,离家天涯,通讯闭塞,卷包回家……。

  面对此情,怎么办?发扬军队光荣传统,抓政治教育,搞忆苦,提高大家保家卫国思想。

  入营后第三天,这场教育就开始了。主抓这项教育的曾指导员费了很多心思,教育开始前,作了深入调研,制定了具体教育方案。然后在连队喧唱革命歌曲。“天上布满星,地上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寃伸”……,这首广泛流传于六十年代的红歌成为新兵连的主旋律。随后进行了广泛动员。他先列举了我们现在劳动人民的幸福,祖国的昌盛,旧社会人民生活的苦难、穷困,现在这种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及如何珍惜这种幸福生活,引导新兵“忆苦思甜”。同时有针对性地播放了幻灯片”白毛女”一家受苦受难的冤情悲剧。接着安排我们以班为单位进行讨论,进一步对新旧社会进行对比。针对部分新兵怕苦怕累不愿意当兵的思想,挖根溯源,从而增强对旧社会的恨,对新社会、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在此基础上,又从各班挑选了一些口才好,家中苦大仇深的新战士在全连进行典型忆苦发言,请他们把个人的苦,一家人的苦变为全连新战士的苦。新战士李志明父亲祖祖辈辈给地主帮长工,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头来连糠菜都吃不饱,先后三个兄妹被饿死,父亲最后也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活活折磨至死。新战士吴小平的母亲在旧社会被地主强行霸占,她不甘心忍受地主污辱,最后上吊自杀……。一声声血泪控诉,一部部民族恨、家庭仇,很快激起群情怨愤和共鸣,满堂悲悲切切,不少人泣不成声。

  悲愤达到高潮时,突然响起了“打倒万恶的旧社会”、“牢记阶级苦,民族恨!”、“誓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一辈子跟党中央、毛主席干革命!”、“当兵光荣,当逃兵可耻”的口号。

  此时,大会发言突然停止,转为吃忆苦饭,让我们具体体验什么是苦。

  吃忆苦饭的地点在临时用树杖建起的“三用堂”。正式吃忆苦饭前,为了衬托气氛,“三用堂”的明亮门窗被盖起来,黑暗的灯光下,映着阶级仇、家庭恨宣传画。堂内返复播放着:天上布满星,地上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这首红歌音曲。此时,炊事班的同志抬进几桶忆苦饭。它是用豆饼和糠麸子煮成的稀汤。吃着忆苦饭,放着忆苦曲,这种环境、气氛,确实给我们一种悲苦感、压抑感、黑暗感。

  啊!这就是旧社会?这就是苦难?我们是不能再过这样悲惨的生活了!

  吃忆苦饭时,不少同志故意多吃,大吃,都把能多吃体会为对旧社会的恨越大,受教育深。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革命的坚定性。

  饭是不好吃的。试想如果好吃,何须叫忆苦饭呢?新战士王大兴盛起一大碗就吃起来,不行,实在难咽,吃第二碗时就反胃吐了起来,接着又有几位也吐了。

  “忆苦教育一抓就灵”。现在说这样的话好像是打胡乱说。但当时确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同志经过这次“忆苦思甜”教育,由后进变先进,由不安心变安心。有的写决心书,还有的写血书,表示自愿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大熔炉里锻炼成长。我有个同车当兵且有点才华同窗还当即赋诗:

  不恋“天府之国”,

  甘愿雪原安家。

  不羡山青水秀,

  偏爱林海雪涯。

  乐在苦中扎根,

  甜在心中开花。

  愿做一粒种子,

  情倾军营发芽。

  敌人若敢来犯

  捐躯卫国保家!

  新兵连还出现了许多感人的好人好事,有个原来不安心的新战士经过这次忆苦教育,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此后坚决扎根边疆、扎根部队、扎根林海雪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斗私批修,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生,而决不做一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怕死、自私自利、鼠目寸光、无所做为、庸庸碌碌的资产阶级寄生虫”。

  当时不少同志还定制了每天的学习计划。战友重生的学习计划,至今还留在我当年的笔记本上:

  第一,每天坚持早请示、晚汇报。

  第二,早上首先向毛主席表忠心,每天跳一曲忠字舞。

  第三,坚持天天读,见人宣传毛泽东思想。

  第四,干活不怕苦和累,争检重担子挑。

  第五,经常帮助文化不高的同志识字,帮助学习毛主席著作。

  ……。

  大家不仅把计划写到纸上,还落实到行动中。有的同志早上四点多就起来打扫营区、厕所卫生,照管“地火龙”(取暖的烟火通道)。有的还去离连队不远的老连队打扫卫生。新战士张先丰在揭露旧社会的苦时,不经意透露他父亲现在因病住院。赵敏、王风等同志听后悄悄将自己从家带来的10元(那时我们一月工资才6元) 人民币邮给正在住院的张先丰父亲,老人感动得当夜给团党委写了感谢信。这样的好人好事当时层出不穷!

  “大学校”的第一堂课在我们新战士的心田中刻下了终身印记,成为我们人生征途中食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难忘!永远难忘!
 



 

  作者简介:

  熊运和,1948年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大学本科毕业,高级政工师。1968年参军,在部队先后任政治指导员、正营职股长等职。1984年随部队集体转业。先后担任中铁十九局集团六公司组织部长、纪委付书记及中铁二十五局北方公司大西高铁指挥部专职书记等职。现仍担任中铁十九局集团六公司通辽基地老干部书记及六公司老年体协主席。出版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探索》论文集、《灿烂岁月》散文集、《征程韵歌》诗词集、《我与祖国同成长》通讯集等四部著作。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第二张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