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铁道兵“锚山记”

 

 

        山体发生自然位移,危及刚建成的铁路。铁道兵向山体灌注钢筋混凝土方桩,将缓缓滑动的大山,牢牢“锚”在大地上,谓之“锚山”。

        事情发生在上世纪的襄渝铁路线上。
        襄渝铁路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由铁道兵、各地民兵、学兵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长915.6公里。
        1974年,襄渝铁路分段交付运营,出现了意料之外的险情:由于地质条件差,又遇特大暴雨、山洪冲击,陕西境内20多处路段山体移动,路基坍塌,隧道开裂,站房倾斜,钢轨变形;滑坡严重的赵家塘、旗杆沟地段,半里路长,山高200米,隧道出口在滑坡区域,又地处汉江岸边……如不及时整治病害,国家的财产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铁道兵会同国家建委、中国科学院等十几家单位专家“会诊”。经过仪器观测,山体以人的肉眼看不见的速度缓缓移动,每月3厘米。整治方案:如果改线,需要打一座10公里隧道,或修建一座8公里大桥,造价高,工期长最后研究决定“固山锁石”:即在连绵的山体上,从山脚到山腰,挖掘3排深浅不同的深井,装进钢轨和钢筋焊接成的骨架,再灌注混凝土,以锚固桩阻止山体移动。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会战。施工的过程:先是人工打钻掘“井”,实施爆破;“井中”砂石料装进斗子,由绞车将石料上吊地面,卸进小轨道上的斗车,再人工推弃到山沟。桩基开挖至设计的深度后,将钢轨、钢筋放进基坑,绑扎、焊接,然后浇注混凝土。
 

 
        愚公移山,铁道兵“锚山”。冬严寒,夏酷暑;战塌方,斗涌水;抢时间,争速度,保质量。经过三年多艰苦卓绝的拼搏,增筑混凝土锚固桩300余根,总长度达15公里;最大的锚固桩断面长7米,宽3.5米,深达48米(相当于十几层楼高度)。沿线滑坡路段,山体与锚固桩浑然一体,巍然屹立,保证了襄渝铁路的畅通无阻。
        锚山,是铁路建设史上一项创举,获得1978年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也成为这之后治理地质滑坡灾害的范例。如今,已成为铁路沿线的一道独特风景。
 

 
        “力拔山兮气盖世”,是西楚霸王项羽流传千古的诗句;改一个字:将“拔”改为“固”,“力‘固’山兮气盖世”,用来赞颂铁道兵气壮山河、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和精神。
        另外,建议管辖襄渝铁路锚固桩地带的铁路部门,或是地方政府,以此“锚山”工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是旅游景点予以保护、建设。
        1977年5月16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的长篇通讯《锚山记》,记叙了铁道兵二师担负重点地段赵家塘、旗杆沟“锚山”的事迹。
 

 

锚  山  记

铁道兵某部用大庆精神征服大滑坡的事迹

 

        编者按:铁道兵某部指战员奋战二十七个月,硬是把一座不断滑动、破坏铁路路基的山头牢牢钉住了,真是:革命加拼命,无往而不胜。

        “山移志不移,困难算老几!”干革命,搞建设,就是要有这样一种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四人帮”的干扰破坏给我们造成了某些困难,但是困难挡不住无产阶级和革命战士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学习大庆人、大寨人的革命精神,学习硬六连的硬骨头精神,迎着困难闯,创造条件上,开足马力,把各项战备工作迅速搞上去,为加速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为抓纲治国、抓纲治军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志,你可能听过或看到过大船在江河湖海里投锚停泊,我们这里要讲的却是一个“锚”山的故事。

        今年三月,在某山区新建铁路线上,铁道兵某部指战员完成了一项巨大的工程。他们把一座两百米高、半里路长、向江边滑动的山头,用巨大的锚固桩牢牢地钉住了!保证了新建铁路的顺利通车。
 


        这个工点,有一个山头,由于多裂隙岩体的地质原因、施工爆破震动和罕见的连日暴雨,从一九七四年十月开始,出现山体大滑坡。山坡上先是出现裂缝,接着隧道拱顶破裂,靠山挡墙也被挤裂了。通过仪器观测分析,发现原来是这个约有二百三十万立方米的巨大山体,以每月三十毫米的速度向江边新建成的铁路线上滑动,推移着铁路路基,新建的铁路线面临山倒路断的危险。如果绕开这段山区,改变路线走向,那就得把已建成的几个车站、大桥、隧道报废,造成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

        必须立刻挡住山体的滑动!国家有关单位和铁道兵领导机关多次实地考察、研究,决定采用打锚固桩锚山的综合整治方案。就是说要在滑动的山体上,从山底到山腰,分三排筑起深达十四米至四十八米、桩身段面为九平方米到近二十五平方米的六十三根钢筋混凝土的巨桩。用这些相当于四层楼到十二层楼房那么高、七个人到十二个人才能合抱得住的那么粗的巨大“锚钉”,深插在山体内,固山锁石,将滑动的山体和大地牢牢地锚固成一体。
 

 

        这项任务,交给了铁道兵某团一、二营和某团四营。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在各级党委、支部的领导下,干部战士满怀战斗豪情,再一次学习了大庆人靠“两论”起家,头顶青天,脚踏荒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拿下了世界上第一流大油田的英雄业绩。

        山移志不移,困难算老几!学习大庆人,定叫移动的山体“立定”,靠边“稍息”!指战员们怀揣毛主席的著作和汇集大庆业绩的小册子,冒着严寒,斗志昂扬地开上了“锚”山工地。

        山洪暴发,冲断了通往工地的简易公路,粮食和施工料具运不进去。战士们高呼着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响亮口号,白天刷坡平场地,抢修简易公路,晚上背运粮米,扛抬机具。不等施工机械运到,便披霜挂雪,刨开冰土,抢挖锚固桩的基坑。基坑在一米一米地掘进,不想有的基坑挖下去十多米,遇上了地下水,日涌水量达九十多立方米,一天功夫,坑内积水就深达三四米。要排水,可是抽水机得七天以后才能运到工地。是等还是干?干部战士齐声吼:大庆人能用脸盆端水让钻机提前开钻,我们就不能用水桶排水挖基坑?干,一分一秒也不能等!大家用水桶一桶一桶地往外提水。渐渐地水越来越少,吊桶舀水不方便,战士蒋尚礼、吴老桥跳进水里一脸盆一脸盆地往吊桶里舀水。他俩身上泡白了,嘴唇冻紫了,也不让人换。革命战士干劲足,施工何惧困难多。他们点起火把鏖战;他们爬坡走险,到山沟沟里担水搅拌混凝土。指战员们昼夜奋战,不断加快着工程的进展。

        就在“锚”山施工紧张进行的时候,“四人帮”煽动停工停产的鼓噪声日甚一日地嚣张起来,一时间,“唯生产力论”的帽子满天飞。面对逆流,指战员们重温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对照大庆人在高天滚滚寒流急的日子里,顶住重重压力,大干社会主义的英雄气概,心明眼亮腰杆硬。他们大张旗鼓地召开抓革命、促生产的誓师会,表彰大干社会主义的模范。大家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一人当两人用,一个工班争干两个工班的活,开展劳动竞赛,月月超额完成任务。到一九七六年七月十九日,提前四十一天完成了三十九根钢筋混凝土锚固桩的灌注任务,赢得了“锚”山工程的决定性胜利。
 

 

        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喜讯,更加鼓舞了“锚”山部队的战斗意志。指战员们扬眉吐气,一片欢腾,干劲更足了。一九七六年十二月,“锚”山工地风吼雪飘,气候寒冷。某团七连在速凝剂一时供应不及的情况下,毅然灭掉了大家的取暖炭火,把木炭从连部、从班排汇集起来,抬到工地,在基坑底部生起盆盆炭火,人工加温,争分夺秒,坚持施工。

        大庆精神结硕果,“锚”山战斗奏凯歌。经过二十七个月的顽强奋战,“锚”山部队提前一百一十天高标准、高质量地筑成了各种不同规格的锚固桩,灌桩总长达一千六百五十六米。原先自行滑动的山头,如今按照革命战士的意志,老老实实地在新建铁路边上垂首站立。隧道保住了,线路稳住了。从南来北往的列车上,人们看到那山坡上露出来的一排排银灰色的钢筋混凝土的巨柱顶端和锚定后的山头,听到英雄战士“锚”山的故事,都禁不住连声喝采、欢呼。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