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当铁道兵是我们一生的骄傲

 
       当年,在铁道兵这样一个开山、修路、架桥梁的工程部队里,我们曾被称作“少数民族”。那时,我们大多数是15—16岁,甚至13---14岁,当我们走进铁道兵-----这样一个纯爷们儿的军营,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牢记父辈的教诲:“做个好兵”!于是,我们用弱小的双手和肩膀像男兵一样挑起了救死扶伤、宣传鼓动、通讯联络、机械修理的大梁!

  从新兵连来到了铁道兵 “大营”驻扎的汉水边,谁也没有想到拉练到了老连队,第一关就是住帐篷、洗冷水澡,吃海带、粉条、鸡毛菜,点着马灯上夜班……就这,那不停的笑声,伴随着不知疲倦的工作,渡过了年年、月月,月月、年年。也就走过了岁月的千山、万水,从男兵嘴里吐出的“骄娇”二气评价,演绎成真正的铁道兵女兵!
 


 

  记得,师特务连和各团总机班的女兵,爬杆、架线,走过山沟大川,到过所有需要维修线路的连队去抢修。九团的赵琳、张秀珍、李海燕个个身轻如燕,每次任务完成的圆满,保证了上通下达的通讯。连队的那些首长到现在一提起总机班女兵,还不停的竖大拇指夸赞。

  修理营的女兵排,哪个听说过或者是见过车床吆。几年下来,锻造、磨砂、车床样样精通,需要什么就制造、修理什么,在铁道兵的大学校里,没有谁说过“难”。不少的男兵徒弟,现在还在网上夸女兵师傅教的技术,成就了他们的“衣食饭碗”。

  各团卫生队和师医院的姐妹们,无影灯下抢救伤病员,给住院的战友送饭、背着伤员上厕所、为重病号洗澡,什么都得干。苏金春个子低,她说我是咱们一起入伍女兵的第一批党员,每次抢救病号她总是冲在前。孙兵在施工现场抢救伤员,背着比她体重几乎多一倍的伤员出隧道,荣立了女兵第一个三等功。再苦,我们坚持了,再累,毅然决然的干!

  当年,铁道兵二师刚从硝烟弥漫的越南战场回国,就参加了襄渝铁路的会战。1970年8月,铁道兵七团进驻紫阳芭蕉口,担负了东起向阳公社,西至权河公社16.77公里的铁路建设任务。在近4年的紧张施工中,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战胜困难,圆满的完成了战备施工任务。

  紫阳,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曾经一起奋战襄渝线202名铁道兵、学兵、民兵战友永远长眠在紫阳这块土地上。这里,有我们一起入伍的女兵,在执行任务中牺牲的吴伟战友。我们曾在一个新兵连训练,我们都是5752部队的兵!
 


 

  部队转场到了安康,需要新建卫生队营盘,男兵大多在老营区拆卸设备、装车、恢复土地,女兵多数作为先头部队到了关庙。班长闫素琴带着我们女兵班一天卸过21车砖;180斤的大米,也是她领着我们卸车、扛进库房、码垛子!朱惠荣个子小、年龄小,我们让她去扛面粉,谁知道她一次扛了三袋,没走到两步就倒了,结果她一手拖着一袋硬是拖到了库房。记得在安康,那一排排的干打垒的牛毛毡房,是我们女兵自己建的。刚刚钉上最后一块板条,大伙儿从房顶一下子都跳下来,还没等开窗户、安装门,就急不可耐的挖了一个门洞,挤着搬了进去。十几个女兵在黑咕隆咚的屋内又笑又叫,高兴地直喊“好幸福啊,好幸福!”

  宣传队演出到施工连队,女兵们有再多的“不方便”,也没有谁请假、误场。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练功、吊嗓子,白天一天的排练,有任务还要晚上加班。班长王红光带着我和马爱群、唐平、张巧珍、赵晓辉、郑巧玲和男兵一样搬道具、搭舞台、甩大绳自己挂幕布,女兵都没有一个落后。宣传队女兵每年要在施工连队待三个月、卫生队三个月,那时叫下连队锻炼和搞创作。那跳舞、拉琴的细手,曾经在隧道口扒过渣,在施工段装过炸药、安过雷管;那著名的芭蕉隧道的边墙和拱顶,有我们铁道兵女兵用铁锹甩上的砂浆、水泥。我们在上导坑、下导坑出渣、运渣、推过斗车。看到同一个连队的战友抢塌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活着,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是铁道兵给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的精神。
 


 

  
      我们离开部队40多年了,铁道兵转工也是30多年。铁道兵战友年年有聚会,就是铁道兵女兵依然常常相聚,也许没有人能理解铁道兵的战友感情为什么那么深,没有人能知道铁道兵战友总是爱聚会,其实,那时我们当年用青春和热血在铁道兵军营里共同结下的战斗友谊,甚至有的战友用生命换来了一条一条铁路的修通。我们相聚,是要唱唱我们的《铁道兵志在四方》;我们相聚,是要述说我们的战友生死相依之情;我们相聚,是要在一起列队,再看看看那铁道兵军旗。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初心不改!

当铁道兵的日子是我们一生的记忆,也是我们一生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