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军人本色 勇担重任(之二)

 

 
 

军人本色  勇担重任(之二)
 

       克服了三道难关,给施工部队注入了活力,信心倍增,各条线路陆续开工,从濒临北部湾的1号公路,到越西北穿越黄连山的10号公路,到处呈现如火如荼的施工景象。

  筑路部队大范围的施工,惊动了美军,空袭轰炸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给我军造成的威胁和伤亡不断增加。部队中出现了一些畏敌情绪。

  敌强我弱的现状摆在面前,必须敢于面对,找出克敌的办法。

  罗洪标在给部队作报告时,举了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26万大军进攻延安的例子。当时保卫延安的我军只有2.6万余人,敌人是我军的10倍。能否战胜敌人?许多人都打了大问号。罗洪标说,党中央主动放弃延安,是胸有成竹,不和敌人计较一城一地得失。毛主席的战略战术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灵活机动地与敌人周旋,最终一口一口吃掉敌人。当时罗洪标在西北野战军独1旅2团任政委,上级交给2团一个艰巨的任务:抽调1个营佯装主力,引导敌军大部队走向错误的方向,为我军主力创造战机。面对强敌,战士们心中无底,感觉这是一次有去无回的任务。罗洪标对大家说,我们虽然人少,但熟悉地形,又有地方政府和民兵的协助;而敌人是两眼儿抹黑。只要牵住敌人的“牛”鼻子,上下一心,敢打敢拼,一定能完成任务。最终,2团2营500余人一路打打停停,打的坚决,撤的迅速,牵着胡宗南5个主力旅数万人在黄土高原上打转转,为我军主力在青化砭全歼敌31旅立了头功,赢得保卫延安的首战完胜。罗洪标说,别看美军战机挺猖狂,我们也要灵活机动。它来了,我们就躲起来,它走了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还有就是,我们的防空部队也要总结经验,摸清敌机的规律,一次能打下一架就是胜利。如果每次都能打下一架,就能积少成多;如果每个部队都能这样,那战果就是大大的,敌人就会越来越害怕。

  为了总结对空作战的经验教训,表彰先进,保障施工任务的完成,“工指”专门召开了防空工作会议,工程兵、昆明军区、广州军区的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指示。在会上,再次强调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为了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要求各支队加紧配备完善基层防空分队,加强防空哨的合理布局,组织空情通报网,并装备侦察接收空情的设备,及时掌握敌机活动情况,找出规律,有效地指导部队防空和对空作战,为施工单位避免受到突然袭击和灵活安排施工时段提供可靠信息。对一些战绩突出的高机分队总结的“三打三不打”、“三多打,三少打”,在有效射程内“打近不打远”、“打主攻不打佯攻”、“打低空不打高空”、“多打迎头少打追尾”等等好的经验,加以推广。还特别对集中多个高机分队分工合作,协同作战所取得的突出战绩给予肯定。

  会后,一些成绩落后的单位汲取先进经验,情况大大改观。如29大队两个高机分队入越一年多,对空作战6次,一架飞机也没打着,自己反而受到损伤,认为单管高射机枪打螺旋桨飞机还凑合,对付超音速飞机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学习了先进经验后,连续击落多架敌机,信心大增。有个分队作战40余次无建树;改变打法后,旗开得胜,连续击落两架敌机。4支队某大队集中两个高机分队联合作战,不断转换阵地,利用交叉火力连战连捷,作战29次,击落敌机23架。5支队某大队集中3个高机分队梯次配置在高地上,连续迎头攻击敌机编队,作战45次,击落敌机45架。罗洪标大儿子所在的6支队33大队3中队高机分队,在一次空战中敢于“拼刺刀”,几挺机枪同时瞄准一架向阵地俯冲的敌机开火,敌机还没来得及发射火箭弹就被击中,空中爆炸,受到表彰。随着我军战绩不断刷新,来犯敌机越来越谨慎,害怕被击落,有的甚至乱投一阵炸弹便逃之夭夭。

  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运动”渐渐波及到出国部队中,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形式主义的做法。

  当年在朝鲜战场,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国内正在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也波及到抗美援朝中的志愿军部队。罗洪标认为,在志愿军中开展这项运动必须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国内的做法。当时正值金城防御作战期间,能在战场上打败敌人才是最大的政治,所有工作都要以此为中心。部队不是政府行政单位,也不是经济管理部门,产生贪污的环境和条件有限。在部队开展“三反”运动,“反浪费”应该是主要环节,其次是“官僚主义”问题,都属于作风问题,应该从思想教育入手。通过运动,要教育官兵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减轻国家负担,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对官僚主义问题,主要体现在领导干部身上,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各级干部的自觉意识。至于“贪污”问题,不是不反,而是不能像国内那样作为主要问题,搞人人过关,甚至扩大化,要因势利导,有则坚决反,没有绝不能无中生有,伤害自己的同志。作为政治委员,师党委书记,罗洪标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党委委员的赞同,特别是师长尤太忠坚决支持他的意见。
 

1942年贺老总结婚

  1942年8月,贺老总结婚时的照片。前排左1:罗洪标。
 

  解放战争期间,罗洪标原是西北野战军的干部,后转入第二野战军,在12军34师任政委。曾担任过12军军长的徐承云中将、政委潘瑞吉中将,在他们联袂署名的纪念文章《势如旋风——第五次战役(十二军片段)》中记述:贺龙同志对34师的干部说:“罗洪标是我的兵,红军干部,军政双全,给你们当师政委。”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34师不顾一切向前穿插,两天就前进了200里,几乎快到东海岸了。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是在孤军深入,又失去了和军部的联系。34师立即停止前进,召开了临时党委会。经验告诉他们,应回头向军指挥所靠拢,政委罗洪标见大家意见一致,拍板说:撤!第二天,34师才和军指挥所取得了联系,指挥所通报说:总部已经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敌人以十三个师的兵力,组成快速特遣队,已插到我后方,你们北撤到五台山集结。罗洪标又召开党委会,做出决定,丢掉辎重,轻装快速北撤。师党委的决定传达到每一个战士。团、营都埋掉火炮,把马匹集中栓在树林里,他们不走大道专选山间小道夜行。罗洪标亲自带一个营断后,他让师长尤太忠先行。”“在这关键时刻,他起到了政治委员的决策作用。他回到谷山向军长曾绍山汇报:我师安全撤回,没有一个掉队的,没有一个逃亡的。曾绍山特别感到高兴的是,部队百分之八十来自蒋介石的军队,他们叫解放战士。在这危难的关头,竟未反叛一人,这反映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无比威力。十分兴奋的曾军长感慨地说:你罗洪标和尤太忠功德无量啊!”罗洪标不知道军长为什么会这样说?当听到同属三兵团的60军180师在后撤中遭受重大损失后,他才明白军长话中的含义。
 

mmexport1507255923171_爱奇艺_副本

  1952年,志愿军12军34师政委罗洪标(左,曾任西北野战军独1旅2团政委),与祖国赴朝慰问团成员,原独1旅政委朱辉照中将合影
 

  1966年8月,“工指”政委孙正调中央工作,出任中共中央文教政治部副主任兼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从战火纷飞的越南到了北京—如火如荼“运动”的风口浪尖儿。他的离去,使党委副书记罗洪标军政责任一身挑,担子更重了。随着国内“运动”不断深化,援越部队也受到很大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政治学习与施工、作战的关系。一些强化政治学习搞形式主义的做法,与援越部队的实际情况产生了不少冲突。施工部队为了躲避美军空袭和恶劣气候状况,经常安排错时施工,见缝插针抢时间赶进度,挑灯夜战是常事儿;防空部队执勤时间也是机动灵活,要随时准备迎击敌人;往往都不能坚持“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等,要另外安排时间。国内上级要求,来了“最新指示”,不管你是什么情况,都要停下自己手头的所有工作,传达“不过夜”,学习领会精神不放松。凡做不到的,就可能被扣上“反对突出政治”的大“帽子”。5支队某大队的领导看不惯这种做法,发牢骚:“我不管什么文化革命,武化革命,就管修好路,打下飞机!”结果被某些人抓住所谓“错误言论”不放,无限上纲上线,扣“帽子”,极大地伤害了指战员的感情。罗洪标意识到,如果不能正确解决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发挥,干扰正常的施工和作战。

  罗洪标通过党委会研究,要求领导班子首先要统一思想。他说,我们到越南来,是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这是毛主席、胡主席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我们所有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任何干扰我们修好路、打好仗的因素,都必须纠正和克服。“有人说我是单纯军事观点,我不怕!我们把路修好了,把美国飞机打下来了,这才是最大的政治!”他提出,要把毛主席最高指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标语悬挂在各部队营区最显眼的地方。要求全体指战员以实际行动,理直气壮地投入到施工、作战中。关于政治学习,重点还是要组织学习好“老三篇”,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统一指战员的思想,排除“左”的干扰。
 

1967年10月,慰问团在广宁指挥部溶洞口_副本

  1967年10月,中央慰问团团长杨得志在“工指”广宁指挥部溶洞前与大家合影。
 

  罗洪标团结党委一班人,用毛主席语录做武器,抗拒了打着“最高指示”做招牌的歪理邪说,坚持了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他说,这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打你的“自由搏击”,我打我的“中华太极”,四两拨千斤,有效化解政治危机。看到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本《毛主席语录》,大家也习惯了,知道他总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罗洪标经常到基层连队,给战士们讲课、作报告,解决战士们由于信息不畅,不了解国内“运动”情况而产生的种种思想问题。战士们反应,他报告中讲的道理深入浅出,举的事例真实鲜活,语言生动风趣,总能引起共鸣,现场常常笑声不断,对缓解大家的心理压力,鼓舞士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给指战员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昆明军区给他调配的驾驶员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司机,他感慨地说:“从没见过这么不辞辛苦,这么能跑路的首长!”在越南的三年里,罗洪标坐着他的吉普车,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几乎跑遍了所有部队和工地,在越南北方崎岖难行的道路上共行驶了7万余公里,跑坏了5条轮胎。
 

1967年10月18日向5支队工程12团干部战士做形势报告_副本

  1967年10月18日,罗洪标到4支队17大队给指战员做形势报告。
 

  国内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使不少行业处于无政府状态。负责入越部队物资供应的后勤分部虽然还在运转,但由于地方提供生活资料的单位大多处于瘫痪状态,无法组织货源。特别是蔬菜、禽蛋、肉类等生活必需品,基本断档。即使搞到一些,由于运输不畅,损耗严重,货到部队手里,新鲜蔬菜已烂掉大半;生猪更是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甚至变臭,只能丢弃。指战员们吃不到蔬菜,缺乏维生素,虽然粮食、食油、白糖、花生、粉丝、黄豆、罐头等供应尚可,但光吃这些,时间长了,消化不良的现象很普遍,相关的皮肤病、溃疡病、肠胃病、夜盲症等发生率攀升,非战斗减员屡屡出现,战斗力锐减。“工指”虽多次向总部和越方提出交涉,但国内越来越乱,无暇顾及,越方更是困难重重,甚至用香蕉替代蔬菜供应部队。
 

1982年在黄河与二杨

  1982年,罗洪标在兰州与总参谋长杨得志重逢。右为副总参谋长杨勇。
 

  “工指”政治部副主任廖习仗是印尼华侨,抗战初期回国参加八路军,援越期间具体负责外事工作,曾多次受到胡志明主席的接见。有一次胡主席问起部队生活怎么样?他如实报告说:就是吃不上蔬菜,战士们的健康受到影响。胡主席对越南交通部部长潘仲慧说:“中国同志帮助我们抗美救国,修建公路,却吃不上菜,又不肯动我们的一草一木,身体怎么能行?我们越南青年突击队在山区修路时,就是靠自己种菜,挖竹笋吃解决问题。让中国的同志们也这样做,告诉他们是我批准的!”潘仲慧部长将这个消息告诉罗洪标,他激动的拉着潘部长的手连说:“谢谢!谢谢!”

  “工指”把胡主席的指示传达到各部队,也通知了第1、2、3支队,指战员们欣喜若狂。越南的竹子到处都有,过去有“出国人员八项守则”约束,不能随意砍伐,现在好了,鲜竹笋可以挖了,美食也,可以解燃眉之急。随后,各部队都在驻地周围开荒种菜,又请后勤分部采购了猪仔和鸡仔,分送到各分队自养自食。散养的鸡还可以下蛋,只是捡蛋费点儿事儿。解决了吃菜问题,战士们的身体状况有了极大改观,战斗力也明显增强。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也是毛主席语录。入越部队官兵的生产实践,就是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完全符合当时政治上的要求。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又是一条毛主席语录。罗洪标要求各单位必须按照主席的指示精神,落实到每一项具体施工中,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12号公路是连接老挝境内“胡志明小道”的重要战略公路,越南政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12号公路办公室”,负责与中方的协调。这条公路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一条越南北方向南方输送战备物资和兵员的“生命线”。“工指”将兵力和专业技能最强的第6支队7个大队(含一个高炮大队)一字排开,摆在这里。美军对12号公路的重要性也十分清楚,视为对其威胁最大的交通线,自然也是重点轰炸的地区,给部队施工造成了巨大压力。
       未完,请看续集(之三)


      
美篇链接、请点击查看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