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三顾马栏革命旧址【原创】

 



作者  陶玉和

  我是第三次来到马栏革命纪念馆了!


  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栏革命旧址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重要活动地区之一,中国工跟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此驻扎和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关中分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仁人志士和军需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驿站和红色通道,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
 




       马栏位于桥山山脉南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革命大旗,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了革命政权,苍茫雄浑的马栏山,留下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这里成立。1937年4月,关中特区党政军机关迁驻马家堡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关中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仁人志士和军需物资通往延安的主要驿站和红色通道;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1939年10月至1949年4月,马栏是中共关中分委、中共关中地委和陕西省委等机关的所在地,习仲勋、汪锋、李维汉、张仲良、赵伯平、高锦纯、张德生、文年生、王世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长期工作和战斗过。陕北公学、鲁迅师范、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先后在这里办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

 


       马栏革命遗存有:关中分区、陕西省委、关中地委旧址、红二十六军成立地旧址、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旧址、“工字房”、七孔桥和烈士陵园等。


       马栏革命旧址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马栏革命旧址位于句邑县马栏镇,距旬邑县城53公里。这里属子午岭南缘余脉,山梁纵横,森林茂密,蜿蜒曲折的马栏河流经其间,306省道穿越全境,与211国道连接。


  马栏革命纪念馆。


  迎面一组群雕。


  当年陕甘宁边区的领导人塑像。








  兵民是胜利之本群雕。


  旬邑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毛泽东主席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同志的一封信。


       纪念馆用大量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了当年陕甘边区人民坚持革命战争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




       翻开中国革命史卷,马栏以其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军事、政权建设的卓著功勋而彪炳史册、辉耀神州。革命战争年代,被誉为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中国革命英才培养的摇篮

 








       马栏革命根据地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马栏时称“小关中”,是关中分区的“心腹”。虽然马栏面积不及“大关中”的八百里秦川,但其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明显。它曾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的南部屏障,更是其近距离俯视泾渭、剑指西安的前进基地,也是许多革命青年北上延安的重要通道,还是我党我军购运战略物资的必经之路。正因如此,国共两党两军才视其为战略重地而互不相让,封锁与反封锁、磨擦与反磨擦、革命与反革命的战火才在这里持续了二十多年。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在中共陕西各级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关中分区军民以山林为屏障,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反围剿战斗,保卫了延安、保卫了党中央,守卫了边区的南大门,使红色革命根据地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马栏革命根据地曾是孕育中国革命英才的红色摇篮。抗日战争时期,党和边区的革命干部,大多数出身工农,革命积极性高,但仍缺乏马列主义基本修养,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尽管此时从全国各地奔赴边区的革命青年普遍有学识和爱国热情,但绝大多数青年尚是资产阶级世界观,不能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直至抗战初期,关中分区还尚无一所中等学校。为了提高革命干部的觉悟与能力,以给中国革命培养急需干部,并尽快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边区党组织在旬邑这个革命青年奔赴延安的必经要地,从1938年至1948年,这十年间,先后有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抗日荣誉军人学校和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等4所革命学校在此办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众多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鲁迅师范在马家堡办学一年零四个月,累积培养学生300多人,成为了抗战初期“为争取国防教育之模范”。陕北公学1938年7月在旬邑看花宫设立分校,总校1939年1月从延安迁来看花宫与分校合并。陕北公学在旬邑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办班54个,培养抗战干部6000多名,吸收新党员3000多人。1938年底,抗日荣誉军人学校迁到旬邑坪坊一带。这所肩负着伤残军人康复使命的革命学校,在旬邑办学一年多时间,不但使数万伤残荣誉军人的身体得到了康复、精神得到了新生,还使他们提高了文化水平、学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从而重新走上了革命和建设的战场。其中很多同志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成为了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40年3月,边区为培养区乡干部和加强小学师资力量,在旬邑马家堡创办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二师在旬邑办学八年多时间,先后六次搬迁、七次建校,历尽艰难坎坷,培养学生889名。在经受着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制造军事磨擦、实行军事封锁、革命形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马栏革命根据地坚持 “敌来我走,敌走我办,边走边办”的方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中国革命培育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从这里走出的学员,被分配到了全国的各个抗日战场和各条战线上,为抗日战争和革命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栏革命根据地曾是关中分区的指挥中心。从1937年2月陕甘宁边区关中特区(1937年10月改称关中分区党委,习仲勋先后任关中特委、关中分区党委书记)党政军机关迁驻旬邑马家堡起,到1941年陕西省委、关中分区机关分别迁驻旬邑马栏,马栏从此成为中共陕西省委、关中地委首脑机关驻地和首府,并成为陕西国统区地下党组织一切工作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1945年7至8月,张宗逊、习仲勋在马栏指挥了爷台山反击战。李先念中原突围后由陕南途经马栏,回到延安。彭德怀曾在马栏部署了西府战伇。直至1949年5月各首脑机关迁离,马栏作为首府存在了十个春秋有余。

























































































































  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军旗。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