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军人本色 勇担重任(之一)


 

  军人本色 勇担重任
  中国后勤部队第6(后为第1)支队33大队(铁道兵第13师61团)罗旭东
 

  1965年10月下旬,中国交通部修路工程指挥部(注:1966年12月起改称“中国后勤部队修路工程指挥部,以下简称“工指”)所属第一批部队先后离开集结地开赴越南北方;12月,第二批部队入越。各部队到达指定地点安营扎寨,迅速投入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工指”驻扎在老街省班菲,处于各支队施工路段的交汇处。
 

1967年指挥部宿舍大木瓜前,王传训副主任兼司令部参谋长、崔萍副参谋长、罗洪标代主任、廖习仗政治部副主任_副本

  越南班菲“工指”驻地。自左至右:副主任兼参谋长王传训、副参谋长崔萍、代主任罗洪标、政治部副主任廖习仗。
 

  罗洪标自领受任务的那一刻起,心情始终难以平静。入越前期繁杂的筹备工作已经让他身心疲惫。

  八万六千余人的现役军人,加上一万余人的民工、一千余人的地方工程设计勘察技术人员,近十万人的队伍,要组织管理好,要保证后勤供应,要协调好上下级和国内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处理好与越方的外交关系,还要保证完成中越两国政府协议规定的公路修建任务,问题千头万绪,困难难以想象。

  1965年6月中旬的一天,时任工程兵科研设计院第一副院长的罗洪标,随同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已经在等候他们。陈司令员说:“这是罗洪标同志,已决定派他到援越部队工作。”周总理说:“我们认识。这很好嘛!”

  罗洪标担任工程兵科学研究部部长期间,曾负责中央领导机关附属设施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周总理时常亲临施工现场视察,十分关心科技人员和指战员的生活;罗洪标雷厉风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周总理介绍说,这次援助越南修建公路,是毛主席4月份在湖南长沙会见在那里休养的胡志明主席时,共同商定的。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这个任务就交给工程兵组织执行,预计要花费几亿元人民币,派出八万余人的工程部队,是我国援助越南人数最多的一次行动。毛主席非常重视这次援越修路工作,要求“入越部队一定要全心全意为援助越南人民抗美救国解放战争服务。这个任务意义大,要为祖国争光。”要充分做好援越部队的政治思想动员和物资筹备工作。物资器材、机械设备都要由我们自带,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中央已决定由总参抓总,国务院交通部负责工程勘察设计,陈士榘同志参加国务院援越领导小组。

  结束谈话前,周总理问还有什么问题?陈司令员看了看罗洪标,见他摇了摇头,就说:“总理指示很明确,没什么意见。具体问题我们找总参落实。”周总理一直把他们送到办公室门外,有力地握手告别。
 

1963年左右观看技术练兵
 

  1962年2月,担任工程兵科研部部长的罗洪标(右1)陪同陈士榘司令员(右2)观看技术演示。右3:工程兵政治部主任李良汉,曾任中国后勤部队第2支队指挥部政委。

  罗洪标13岁参加红军,参加过的战斗不计其数,再艰巨的任务也从未含糊过。这一次,他确实感到压在肩上的担子太重了,似乎有些喘不过气。他已经连续多年没有休过假。前几年,因为一直参与领导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装置和防护设施的科研设计、测试和施工,经常奔波于试验现场和设计单位,几个月不着家是常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参加核试的工程兵官兵和科研技术人员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欢庆胜利的时候,他感到这些年的努力值得,但确实太愧于家人,计划来年夏季一定携孩子们到北戴河度个假,以还夙愿。不成想,新的任务又来了,而且是如此沉重的担子,作为一名老军人,使命在身,责任重大,必须全力以赴,义无反顾,只能再次愧对家人。

  1960年底,为了粉碎美国阻止越南北方实现祖国统一的阴谋,越南劳动党决定加强在越南南方的工作,成立了以黎笋为首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领导开展武装斗争,并得到了中国、前苏联等党和政府的支持。面对美国支持和训练的南越伪军,越南南方军民采取了广泛的游击战,避实就虚,以灵活的战术与装备精良的敌军作战,有力打击了敌人,控制了南越大部分农村。为了扭转被动局面,美国于1961年派出特种部队和大批军事顾问,开展了所谓的“特种战争”,但收效甚微。为了支援越南人民的解放战争,中国政府于1962年向越南援助了可装备230个营的武器装备;1963年,根据中越两国签署的两军协同作战文件和中国向越南提供军事援助的协议,又向越南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给予了援助。

  美国在越南南方的“特种战争”失败后,为了改变颓势,1964年7月30日,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借口美国舰艇受到北越海军攻击,利用其海上优势连续攻击了越南北方的舰艇,造成北越海军损失惨重。8月4日,美军航母出动飞机,首次对越南北方重要军事设施和海空军基地进行轰炸,妄图将战火引向越南北方。12月,首批越南人民军进入南方,支援民族解放阵线与南越伪军作战。1965年3月初,美军开始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3月8日,首批美海军陆战队在南越登陆,此后不断增兵。从6月8日起,美军开始与越南人民军直接作战,越南战争全面爆发。

  对于美国对越南的侵略行径,中国政府严重声明: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侵犯,就是对中国的侵犯,中国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

  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国防部长武元甲访问中国,正式提出中国派遣支援部队进驻越南北方的请求,双方协商达成协议。6月,中国政府根据两国协议,派出铁道兵、工程兵和高射炮兵部队等,分别以“中国志愿工程队”和“中国志愿人员参加越南人民军”的名义,陆续开赴越南北方,帮助北越军民抗击美军轰炸,抢修并保障铁路运输,建设机场、通讯设施及海防和附近岛屿抗登陆紧急战备工程等,共计7万余人;其中包括第1、2、3工程支队和两个高炮支队另一个独立大队(团)。

  与此同时,按照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的商定,中越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在越南北方援建7条战备公路的协定。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决策,在总参和工程兵等领导机关协调下,“中国交通部修路工程指挥部”正式组建。经中央军委批准,由陈士榘司令员亲自宣布“工指”组成人员名单,其中:罗洪标任指挥部第一副主任,在主任没有到任前,代理主任主持工作(由于主任始终没有到任,在越南工作的三年中,罗洪标一直代理主任的工作)。

  “工指”下辖第4、5、6三个支队和一个测设总队。其中,4支队由广州军区组建,辖5个大队及直属部队,总兵力21500余人;5支队由沈阳军区组建,辖6个大队及直属部队,总兵力31000余人,另配一个民工大队5000余人;6支队由铁道兵和昆明军区组建,辖7个大队及直属部队,总兵力33000余人,另配一个民工大队5000余人;测设总队由中国交通部西安公路设计院和工程兵有关设计单位组建,辖4个钻探队、25个测设队和后勤保障及武装护卫部队,1000余人。

  由于时间紧、任务中,各项筹备工作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总参的协调指挥下,迅速展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部队入越前,除派出“工指”司令部副参谋长崔萍等率先遣团赴越勘察、打前站外,罗洪标亲自率领有关人员跑总参协调与来自各军区、兵种部队的指挥关系;跑总后协调落实建立后勤保障机构;跑广州军区落实4支队的行政组织关系和后勤保障渠道;跑昆明军区落实“工指”及5、6支队和测设总队共7万余人的运输及后勤保障,跑炮兵协调高炮掩护部队的配置。

  经过艰苦努力,各项工作基本落实;其中,总后勤部在云南设立了专为“工指”及部署于西线的12个工程大队、2个高炮大队、2个民工大队、测设总队和其他直属部队物资供应的分部,下辖三个口岸兵站、1个预备兵站、10多个供应站、7个食宿加油站、4个野战医院、1个汽车大队和10多个仓库。

  由于我空军飞行部队不能入越参战,美军完全掌握了越南北方的制空权,肆无忌惮的轰炸各种军事设施和交通要道,对我入越部队的威胁极大。据先期入越的第1、2、3支队的情况反映,由于防空力量不足,随着美军战机空袭愈加频繁,我施工部队伤亡很大,施工所面临的危险和困难也越来越严重。

  罗洪标知道,这次出国援越抗美,与抗美援朝有很大不同。虽然都是为了支援兄弟邻邦反对美国侵略,保家卫国,但志愿军是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全方位面对面的直接较量,作战以我方为主;而赴越部队只限于在越南北方执行任务,实行后勤保障,填补北方由于100多万越军进入南方作战而造成的兵源不足,越南南方的战争,则完全由越方自主承担。所以,我们把国际上所称的“朝鲜战争”,定义为“抗美援朝战争”;而“越南战争”,则被定义为“援越抗美”。但这并不意味着越南北方就不是战场。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军除了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外,空中优势更为突出;而在越南,美军的空中优势比朝鲜战场则更胜一筹,对我施工部队和防空部队的威胁更大。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投入的各型作战飞机,不仅比朝鲜战争时先进了许多(包括B52重型战略轰炸机等),投入的数量更超过朝鲜战争近80%。在1965年至1968年的4年间,美军实施对越南北方代号“滚雷”行动,进行野蛮的“地毯式”轰炸,共出动飞机25.6万架次,超过整个朝鲜战争中的10.4万架次,是朝鲜战争的2.4倍;共投掷各种炸弹,包括凝固汽油弹、白磷弹、菠萝弹、集束炸弹等近400万吨,占整个越南战争中美军投掷750万吨总量的一半以上,是整个朝鲜战争中美军所投炸弹70万吨的5.7倍,还不包括美军战机装备和发射的各类先进火箭弹。在朝鲜战场上,我空军飞行部队虽较晚参战,且主要在后方掩护我交通线和战备设施,但起码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而在越南北方,我军飞机不能入越参战,北越飞机又不堪一击,基本撤到我国境内。如果没有地面防空火力的有力掩护,美军战机犹如入无人之境,我入越部队面临的困境和死亡威胁的程度,会远远超过当年在朝鲜战争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罗洪标深深认识到,不遏制住美军的空中威胁并采取有效措施,实难完成艰巨的修路任务。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指战员的生命安全,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工指”特向总部申请增加高炮部队,并加强各施工部队自身的防空力量。总部决定,在越每期轮战的高炮支队(师),不得少于四个,并酌情增加,指示军委炮兵协调解决;要求总后勤部专属分部相应增加对高炮支队的战备物资保障。各工程部队,把高射机枪分队(连)扩编到中队(营),从国内调集了一大批高射机枪,装备基层加强自我防护。

  罗洪标知道,前期工作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保障修路工程能够顺利展开,接下来才是真正考验的时候。
 

DSC_1250_副本

  原红4团团长、国防部长耿彪题词
 

  1933年6月,在红1军团2师4团任排长的罗洪标,被选送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学习。临别时,团长耿彪、政委杨成武对他说:无论今后你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你是“红4团”的兵,绝不能给“红4团”丢脸。罗洪标知道,“红4团”永远是冲锋在前的部队。他虽然入党不到两年,但从那一刻起,他就坚定信念,党员就是红军的“敢死队员”,禁得起任何考验,包括牺牲自己。

  中越两国协议修建的1、3、7、8、10、11、12号7条公路和修复被美机轰炸破坏的6号公路,都是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路段,特别是10号、12号公路,直接关系到对越南南方人民抗美解放战争的成败,意义重大。周总理传达的毛主席指示,已经深深刻在罗洪标的记忆中。

  修建公路是个技术活儿,特别是上等级的永备公路,要先过三道“关”:设计关、运输关、装备器材关。闯过这三“关”,再谈施工。

  罗洪标在担任工程兵科研部部长和科研设计院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期间,曾参与领导我国导弹发射、原子弹爆炸试验场防护设施和实验塔台的设计、施工,非常重视设计工作。在组建“工指”之前,他坚持要有一位懂技术的专业干部参与指挥部的工作,一定要有一支技术过硬的科技队伍参与设计和指导施工。总部接受了他的建议,委派交通部西安公路设计院王庚跃院长担任“工指”副主任兼测设总队总队长,并调配了一批技术骨干组建钻探队、测设队。部队入越后,各测设队立即被分派到先遣团勘察确定的各个路段,在生活条件尚不具备的艰苦条件下,徒步爬山涉水,穿越原始森林,经受了恶劣环境的折磨和敌机轰炸的生死考验,利用部队开展施工前准备阶段的宝贵时间,挑灯夜战,10天之内就初步完成了设计方案,制成图纸,列出了工程所需物资的清单,为开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物资的运输又是一大难题。新建公路建设的地段多在偏远山区,地质、气候环境恶劣不说,有许多地方根本没有路可走,全靠指战员刀砍斧劈,开路前进;有的深入山区几十公里才能达到选定的驻地和施工点;所有生活、施工物资等,都要人背肩扛,一次往返几公里,一天往返数次是家常便饭。在黄连山、夏眉山等高山峻岭间的施工部队,运输难度更加困难。在公路粗通前,这种高强度的体力运输状态一直延续。但不管多难,指战员们都坚持了下来。

  “工指”所属部队,除6支队铁道兵4个大队和沈阳军区2个工程兵大队是比较正规的施工队伍,4、5支队的各大队,大部分是入越前才临时组建。有不少大队是直接由步兵团转变来的,不要说修建公路,连工程兵的基本常识都欠缺。即使是铁道兵大队和正牌的工程兵大队,修公路也多是“大姑娘坐轿,头一遭”。由于集结行动时间紧,不少部队连施工最简单的工具铁锨、十字镐、手推车等都很少配备,运土只能用当地的竹子编的筐;各种施工机械就更谈不上了。依靠这样简陋的工具怎么能完成等级战备公路的建设?

  罗洪标在担任工程兵科研部部长前,曾担任器材部部长。当时工程兵没有后勤部和装备部;器材部一身担装备、后勤两项职能。积累的经验告诉他,没有足够的必要装备,要在短期内完成筑路任务是难上加难。所以,在出国前,他就向总参、总后和工程兵领导提出了配备建筑机械的具体清单。这些装备迟迟不到,成了他的心病,心急如焚。1966年3月,他派崔萍副参谋长回国向总部和工程兵汇报,强烈要求尽快调配工程机械装备各部队。经过总参协调,很快解决了问题。
       未完,请看续集(之二)

      
美篇链接、请点击查看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