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我为铁道兵骄傲》征文217——战火中的青春

《我为铁道兵骄傲》征文 217战火中的青春
 邹文萍

英姿飒爽邹文萍
 
奔赴越南
   1965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铁道兵司令部下达命令:以铁道兵2师为主,组建“中国志愿工程队第一支队工程指挥部”。同年6月,这支由32000余名铁道兵将士组成的队伍秘赴越南,执行河内以北地区的铁路抢建抢修任务。
   之后,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访问越南,在看望援越抗美将士时问到铁2师的需求,师领导说缺医护人员。于是,1967年铁2师卫生营扩编为医院,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专业医护人员。那时在解放军总医院301护校学习的我们65 级学员正值毕业分配,历史的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肩上。
   1968年2月,怀着和平时期能到参战部队历练的激动心情及豪迈壮志,我们27名女兵从北京乘火车出发到边境小镇——凭祥。在火车上,我们一遍又一遍唱着“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想着我们即将承担“抗美援越”的光荣使命,自豪感油然而生。

忆当年——301医院女兵援越抗美出征合影

 
   一到凭祥,我们就乘上大卡车来到友谊关,在友谊关前合影留念,和伟大的祖国告别。之后换上工装,跨过友谊关,进入越南境内。那时虽说美军停止了对越南北方大规模的轰炸,但是白天还是不能行车的,我们乘坐的大卡车只能半夜出发。漆黑的夜晚,没有一丝灯光,汽车在寂静崎岖的道路上行驶,经过谅山等城市时,隐约看到一片废墟,一些没有顶的房屋和被烧过的大树,可以说一片凄凉——这就是支离破碎的越南,这就是“援越抗美”的战场。
   天亮的时候,汽车穿过密密的丛林,来的了一座山脚下,很远就听到欢迎队伍的锣鼓声。这就是我们的医院,我们即将生活战斗的地方。我们一个个跳下卡车,背上背包,一手提着装有衣服的旅行袋;一手提着装有脸盆等生活用品的网兜,跟着老兵走向铁2师医院。
   走进山谷的一处,老兵说这就到了。我们只看到几间竹皮做墙、葵叶是顶的茅草房,医院在哪儿?原来为了防止美军的日夜轰炸,病房隐蔽在山洞里。这些山洞大的像礼堂,小的只能放下一张床;有的干燥通风,有的潮湿、憋闷,甚至昼夜都有滴答滴答的水声。医院的病房在山洞里;手术室在山洞里;有的宿舍也是在山洞里。后来我们才知道,师首长指挥、决策、休息也是在山洞里。
医院院部、外科在一座山脚下,内科在另一座山上,传染科则是在一片茂密、翠绿的竹林里。这里交通不便,设施不全,条件极差。出于战争的特殊环境,我们虽然不能随便外出,每天活动只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但我们从来没有觉得不自由,每天都有身在越南,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感觉。与解放军总医院的高大建筑比,我们更喜欢这别有洞天的“家”。在这里我们开始了援越抗美的战斗生活。
 
难忘的经历
   我们的营地处在山里,用水不方便,平时靠水车送水,这就需要自觉地节约用水,每次洗澡时打上一小桶水,先洗头洗脸,然后将剩下来的水“细水长流”从头到脚浇洗一遍。
我们所住的房屋是老兵们帮助用竹子蓆子搭建起来的,记得有一天半夜里突然狂风大作、风雨肆虐,把我们的屋顶揭开了,所有的被褥衣服都淋湿了。还有一次,我们住在半山腰,山上起了山火,干部战士闻讯跑过来,齐心协力帮助我们,才把主要的“家当”搬下山。为了防空,电灯全部用帆布罩着,晚间外面一片漆黑,出门就得用手电筒照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大山里,夜间要轮流站岗,两个人一班挎着手枪在山上巡逻站岗时,还真有点紧张呢!
   越南地处亚热带,天气炎热潮湿,我们穿的衣服经常是一片片霉点。这里的蚊子、小咬和白蚂蚁很多,身上往往被叮咬的到处是包,有时早上起床后见到蚊帐上爬满了蚂蚁;有时发现洗脸的香皂少了一角,原来是被老鼠咬的。一天午睡时,我们住的席房顶上爬进了一条“竹叶青“毒蛇,我们很紧张,但也只能静静地看着它,一点声音不敢出,直到它灰溜溜地溜走。1969年新来的女兵刚来到医院住在山洞里,半夜听到一声大叫,原来一条蛇爬进了蚊帐。
   虽然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困难没有吓倒我们,我们没有忘记一个军人的职责,没有忘记我们毕业时的誓言:到边疆去,到连队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艰苦的环境中,我们逐步成熟为合格的铁道兵女兵。
 
神奇的针灸
 
   马秀菁、郭家瑞和我分到医院的门诊。门诊除了接待部队的指战员,还有一个越南门诊室,主要给附近越南百姓看病。当时越南的男丁大部分都去前线了,来我们这里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的生活很艰苦,缺医少药。来我们这里看病的每天有上百人,他们很信奉中国针灸的治疗效果,经常要求我们用针灸为他们治病。为了提高针灸的治疗效果,把针灸的穴位扎准,我们就在自己的身上练习体会针感,这样我们的针灸治疗越来越好。
一天门诊来了两姊妹,她们比划着表示自己突然失声了。经检查她们没有其它异常的体症,医生给她们诊断的是“癔症”。经针灸和暗示治疗一个疗程,她们两人都能开口说话了。她们说的第一句话:中国的针灸太神奇了!
医院病房出现了两个越南小姑娘,她们是越南高层领导人的女儿,洪碧水和陶秋香,一个6岁,一个13岁。她们是两个可爱的小姑娘,可她们却是聋哑人。她们的亲人得知中国的针灸治疗聋哑有效,就把女儿送到中国部队医院,希望中国的针灸能在她们女儿身上再现神奇。医院成立了专门治疗小组,由郭倚门医生和吴秋胜、马秀菁等人负责治疗。他们为了扎好“哑门”穴(这个穴位在颈后部,第一与第二颈椎刺突之间),不止一次的在自己身上练习这个极有风险的穴位,体会针感。虽然有时疼痛难忍,穴位被扎的又红又肿,但她们不放弃,直到一针下去不仅不太疼,而且针感到位。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治疗,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小姑娘能听到一些声音了,发一些简单的音节了,她们有说话的基本功能了。针灸的神奇功效在她们身上再一次出现。
 
永远的血库
   我们在越南的医院条件简陋,设备不全,没有能恒温、无菌的血库。可新鲜的血液是战场上救治伤员不可缺少的需要。
有一天大家正在按部就班的忙于工作,突然防空警报声、救护车声、汽车声打颇了往日的安静。上级通知:前方发生了大规模轰炸,有大批伤员即将来院,让大家做好准备。伤员们一批一批的送来了,全院都进入了紧张而有序的抢救工作。外科、手术室成了最忙碌的科室。
    院部传来抢救伤员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很快检验科成了大家争先恐后的去处,因为那里验血体检后,就可以拿到同意献血的通行证。领到通行证的高兴的手舞足蹈,飞快地跑向抽血室。没有拿到通行证的大部分只好放弃了这次机会。可我们有一个同学,因为有点贫血,没有拿到献血通行证,她却跑到抽血室,躺在抽血床上,不抽她的血,她就不起来。她的理由是我的血色素只差那么一点,为什么就算不合格。大家拗不过她,只好抽了她的血。她的血流入了血瓶,脸上露出了笑容。
为了救治伤员,有的人献完血又回到手术室继续手术;有的献完血又继续换药、治疗;还有的献完血,就拿着最新鲜的救命血给伤员输血去了。新鲜血液慢慢的流入伤员的身体,他们的伤口停止了流血,他们的脸色逐渐变得红润。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伤员们一批批返回部队,回到他们战斗的岗位。离开医院时,他们诚恳地感谢医院的医生、护士。我们说:除了医生、护士的努力工作,还因为我们有“永远的血库”!
 
后记:
   
援越抗美的日子里,我们牢记出国前夕在友谊关宣誓时的誓言:为“五个伟大”争光!为中国军人争光!为铁道兵争光!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为铁道兵战士服务,为越南老百姓服务,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铁道兵女兵,我们把战火中的青春奉献给了光荣的铁道兵!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
         
作者简介:
   邹文萍,1948年12月出生于北京。65 年8月考入301护校;68年2月毕业分配到铁道兵2师医院任护士、护士长、政治干事、军医,79年调任空军天津医院军医,85年调任空军地空导弹六师医院军医,87年转业到北京市第四医院任门诊部主任、医务科长,97年任北京市崇文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98年任北京市崇文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2003年退休。

(编辑: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