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志在四方踏歌行——铁一师宣传队纪实(七)登高新篇

  铁一师宣传队在师党委的关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为兵服务,为连队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文艺工作方向,艺术上不断推陈出新、精益求精,从而使好戏连台、精品频出。一师部队按照师党委部署,切实落实总政治部要求,确保连队: 处处有歌声, 月月有晚会,经常做游戏,节假有活动。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杨连第连“五人演唱组”脱颖而出,进而声震京华,誉满全军。
 


 

  铁道兵一师一团一营一连,早在抗美援朝时期,因登高英雄杨连第而被命名为杨连第连,从而享誉全军,是一支军事技术过硬,政治思想工作坚强有力的先进连队。

  由于铁道兵长年生活战斗在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中,部队从上到下形成了重视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传统 。

  早在朝鲜战场上,铁道兵就有了3—7人不等的连队演唱组。随着部队建设的需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有一批批朝气蓬勃,献身理想的热血青年加入部队的宣传队伍,为部队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杨连第连演唱组就是众多连队演唱组中的佼佼者。

  演唱组成员就是连队中的一员,但他们又和别人不同,除了参加施工,更重要的是做好现场的宣传鼓动工作。每次出发,自制的宣传小推车上,都装满了乐器、劳动工具,毛主席语录牌儿。富有基层政治思想工作经验的老文工队员海云生、孙治珊先后担任该连指导员,根据施工连队特点,使连队战士演唱组,扎根施工现场,以短小精悍,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鼓动工作,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当年“五人演唱组”之一的李汉生回忆说:每当宣传小车推到工地,战友们休息时就围上来看。演出结束后,我们也一起参加劳动,并且注意搜集好人好事,编新的节目,为下次宣传做好准备。
 


 

  节目都是短小精干的诸如三句半、对口词、快板儿、击鼓传花、地方小调儿一类,带着泥土的芬芳,施工现场号子的余韵,直白通俗。经过简单初级的艺术加工,既有深受战士们喜爱的诙谐幽默,又饱含健康向上的革命激情,把现场鼓动的你追我赶,红红火火。

  这是在密马龙大桥工地的3号桥墩(设计高度70多米)基坑中,演唱组正在为战士们打气鼓劲,现场一派欢乐气氛。
 


 

  杨连第演唱组成员置身英雄连队之中,有着生动的创作素材和无尽的创作激情,因此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由于部队驻地偏僻,周围的乡亲们为看节目,常常翻山越岭。演唱组不仅为连队演出,还走村串户,为当地老乡演出,发挥了革命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

  这是在云南元谋江边的龙街,演唱组为前来赶场的群众宣传演出。乡亲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的密密实实,现场气氛欢快热烈。
 


 

  为少数民族村寨宣传演出。
 


 

  演唱组组长、老班长伍发安同志,布依族,是1959年入五的老党员,他能歌、擅长乐器,是多面手。平时,他可以用方言与群众直接交流,深受乡亲们欢迎。
 


 

  在金沙江边的芝麻山上,一位当年为红军带路的向导,被敌人残忍地挖瞎了眼睛。演唱组成员李汉生特地为他和乡亲们说了一段山东快书。大家面对面围坐在一起,笑的无比开心。
 


 

  除了演出节目,演唱组还为驻地老乡读报纸,宣传时事政策。这是演唱组成员何明富等正学着用云南方言,为老乡们宣读党中央给全国农民的一封信。
 


 

  五人演唱组政治坚定,个个都是五好战士,党员团员;业务上也绝不含糊。在中央歌舞团和铁路文工团慰问部队演出期间,我们的战士演员和歌舞团演员联合演出《军爱民,民拥军》小歌舞。青年战士由张明昆扮演,他与专业演员配合默契,演出受到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
 


 


 

  杨连第连演唱组与中央歌舞团来铁道兵部队体验生活的演员一起游览昆明黑龙潭公园。
 


 


 

  1964年,铁道兵在长沙举办各师参加的文艺汇演,杨连第连“五人演唱组”张明昆、李汉生、何明富、伍发安,曾传世参加了汇演。他们积极向上,热情饱满的情绪,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演唱,阳刚明快的动作深深打动了观众,他们创造的“五人演唱组”,“工地鼓动车”成为60年代初全军连队文艺工作的典范。
 


 

  在部队各级党组织的关怀支持下,演唱组不断进取,过关斩将,一路把工地鼓动车,推进中南海,推进人民大会堂,受到首都观众,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
 


 

  杨连第连演唱组荣誉面前不停步,坚持扎根基层,服务连队。这是“五人演唱组”在获得的“向英雄的杨连第连学习,向英雄的杨连第连演唱组学习”的锦旗前合影。
 


 

  群口词《登高英雄后继有人》,集体创作,何明富执笔。
 


 

  杨连第连“五人演唱组”在北京参加演出时的合影。
 


 

  如今的人,可能很难想象,普普通通的五个兵,简简单单的几件乐器,怎么就把一个连队乃至京城闹得风生水起,影响巨大。

  五个朝气蓬勃的小战士,把铁道兵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艺术化地展现给连队战士,带进首都的大舞台,这除了他们本身丰厚的生活积累,节目带着山野里清新的空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外,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密不可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崇尚英雄,尊重奉献的年代。朝气蓬勃的战士业余宣传队,引起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1965年2月8日《新民晚报》刊登新华社记者徐学增文章,盛赞杨连第连五人演唱组是“会劳动又会演唱的战士”。
 


 

  云南《边疆文艺》1965年12月号刊登王迺宾文章《歌颂新英雄,传播新思想》,介绍杨连第连演唱组的事迹。
 


 

  《铁道兵》报社论《需要更多这样的红色宣传队伍》。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