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W095】华年信手筑山川,归来半生献故土——记退役军人张之明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W095】
 

华年信手筑山川,归来半生献故土
 

记退役军人张之明
 

祥云县关爱退役军人协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的傲然气魄,纵使雄关漫道,也要不负勇往,毅然决然的下定从头而越的决心。如今我们已不再需要步迈雄关,雄关漫道已被红军传人铁道兵铺上了轨道、架起了高桥。五湖四海不再远,一张车票,天南海北任君行。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用铁骨柔情在神州大地写下的无字丰碑。

退役军人张之明就是从这支英雄的部队走来、 归故乡。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张之明

 

一、纵身入军海 身镀血红鳞

 

1952年,张之明出生在云南省祥云县一个叫江尾村的红色革命老区。邻村王家庄是中共早期党员、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同志的故乡。伟人题诗云崖暖,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过祥云,张之明的五叔跟着贺龙闹革命参加红军北上抗日。从小受到在央企工作的父亲的影响,在红色中国梦的故事氛围中成 长,梦想着当一名人民解放军。

1968年从祥云一中毕业,带着回乡知青的荣誉,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1970年希望已久的这一天终于实现,被县武装部批准入伍。

当上了解放军,来到部队的第一课,就是到军史馆接受教育:“数不清这是美军的第几次轰炸,身后的山林已成炼狱般的火海。来不及躲避的还扛着圆木张着嘴瞪大了眼睛望着眼前的河水成了僵硬的雕塑,来得及躲避的也堆叠在灰烬当中成了方寸焦土。霎时间,来不及悲伤,甚至来不及恐惧,一个、两个、三个……无数个拿着钳子、麻绳、钢筋的战士冲向湖面。“雕塑”肩上的圆木被重新扛起,继而头也不回地汇入了下一波抢修桥梁的浪潮中。七次轰炸,七次抢修,在金城战役打响前的那天清晨,一座由人肉扛起的铁桥稳稳地架在了金刚川的河面上,百万雄师如期渡过河流,抗美援朝作战任务圆满完成,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的国威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自此以后抗美援朝精神也化成了一股力量,注入代代中国人的血液当中,注入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当中”。这个部队就是英雄的铁道兵。

今天,成为这个部队的一名战士倍感无尚光荣,豪情满怀地投入到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中,开始了严格的军人生活。从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跑步走、到敬礼一丝不苟,严格要求锻炼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培养军人作风,被子一条线、鞋帽一条线、枪支一条线,整齐划一。经过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把自己从一个怀揣军梦的青年变成了一名军人。戴着红五星军帽,衣领两边缀着红领章,面对庒严的“八一”军旗,握紧拳头举起右手宣誓:“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决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

四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当连队卫生员。经过卫生队的培训学习,考试优秀到连队工作。主要是防疫、防病,救治轻伤,抢救护送重伤医治,日常对营区消毒杀茵,指导炊事班做好饮食卫生工作。

铁道兵的生活是艰苦且乏味的,除了每天做好本职工作外,自觉学习铁路知识,学习筑路机械的使用。抽时间主动参加劳动,刚开始张之明每天都要无数次地拿起钳子练习拧螺丝稳固构架的工作,手套不知道已经磨坏了几副,让双手结出最硬的茧花,那是铁道兵独有的荣耀!他知道,当兵就是来吃苦的,先辈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艰苦精神也在这时深深扎进他的心里。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张之明也终于磨出了属于自己的老茧,刚入伍时稚嫩的面庞早已镀上了一层古铜色,抬头眯着眼望向烈阳的张之明在阳光的照耀下,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赤色的鲤鱼,血红色的鳞片在阳光底下熠熠生辉。

“张之明!”

“到!”

刚刚还在仰望天空的张之明已经立正站好,等待首长的命令。原来张之明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参与修建湖北襄阳到重庆的襄渝铁路修筑任务,一向吃苦耐劳的张之明毫不意外地被编入了修建队伍中。这次任务使张之明即兴奋又担心,兴奋自己的一身本领终于能为祖国作出贡献,但修筑铁路并非易事,卫生医疗是保障战斗力的关键,战土健康安危容不得一丝马虎。怀着忐忑的心情张之明投入了建造铁路的医疗卫生任务当中,烈日当头把绿豆汤送到施工战友的手中,冷雨蒙蒙泥泞中脚印硬生生踏出一条路,送医送药送姜汤。和战友零距离一起工作,把防病工作做到施工一线,虽然身上的军装已经潮湿了数日。脚上、手上、背上常人能想到的地方早已蜕了无数次皮,但做到了按师部下达的控制住伤病发生率的要求,保证了部队战斗力。铁路犹如国家的血脉,连通了全国上下的穴位国家就能如鱼入水了,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数十万铁道兵为此前仆后继、夜以继日。张之明是这数万万中的沧海一粟,他和数万万的铁道兵一样吃着最艰涩的苦干着最累的活。终于,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襄渝铁路建造完工,打通了中国中西部的阻隔,中国的发展就更加迅速了。而张之明也因为表现突出多次受到部队的嘉奖,后来北京通往内蒙古通辽站的京通铁路张之明也毅然决然地随部队参加京通铁路的建设。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无声中铸就非凡,在平凡的道路中建造出伟大的事业不知不觉已经成为张之明心中坚定的信仰……
 

二、即学济世才,理救泱泱民
 

1975年4月,23岁的张之明在经历了五年的戎马生涯后还乡归来。张之明并没有选择转业就职,安享清闲的生活。而是转身入学海,考取昆明医科大学成为了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时过三年,在大学的学业即将完成之际张之明又陷入了一次抉择。当时学校决定从待毕业的四百多名学员中依据学业成绩取前十八名成绩优异者继续留校培养,系总支书记第一个就找到了张之明问取他的意见。留在昆明这样的大城市意味着有无限发展的可能,若选择毕业回到家乡则要面临未卜的前途。身边的很多人都规劝张之明选择留校深造,但固执的他这次又做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回乡服务人民。这个决定让原本明朗的道路变得瞬间迷惘,但也正是这个决定铺就了张之明一生的红色传奇,也让祥云的红色精神,乃至中国军人的红色精神得以长久不息、奔腾不止的传承。

 



在基层卫生院工作

回到家乡后的张之明被分配到了祥云县最边远地区—米甸公社卫生院,担任一名普通医师。张之明对组织作出的调配工作没有任何抱怨,而是兢兢业业地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他深知自己不仅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他的最高使命。因为刻苦认真工作过了一年后张之明被提升至米甸公社卫生院的副院长(主持工作)兼卫生院党支部书记。1983年正值党中央提出“四化干部”,年轻又肯吃苦的张之明又一次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转机被组织选拔担任祥云县卫生局副局长。八年后组织要调张之明到县政协工作,但年轻的张之明又一次拒绝了组织的委任,他想自己正值年轻怎么能空浪费一身本领不去历练。因此,张之明真诚地向组织部提出了自己想到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的想法,经过组织批准后张之明来到了祥云县人民医院做了一名普通的主治医。张之明就任祥云县卫生局副局长的近十年间,祥云县卫生工作在整个云南省境内取得了“三个第一”,并且开展了省内第一个县级医疗点与大学联合办学的先例,为云南省发展卫生事业、培养卫生干部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然,取得这些成就与张之明的努力与奋斗是分不开的。

在就任祥云县卫生局副局长期间张之明还同时担任了祥云县政协委员一职,他向县政协提出“对边远山乡送医送药的建议”,这一建议在当年一经提出就被县政协领导采纳,并迅速组织了一支医疗救助队伍向大山深处的村寨出发。这支集结了各领域的名医和知名专家骨干的医疗队伍每次出行或行车百余里,或步行十几里。遇晴天烈日就折枝为帽,遇阴雨连绵就挽起裤腿泥泞中前行,虽然旅途艰难曲折,但他们从未想过停下脚步。这样的旅程一走就是35年,这期间从未间断过,并且至今都一直传承着每年一次医疗下乡服务的传统。

 

“大爷,关节还痛吗?”

“大嫂,重活要少干些!”

“大哥,酒是万万不能再喝了……”

一句句朴实无华的问候温暖了村民们的心。年迈的老人被诊断出心脏疾病,青壮的男子被安排了阑尾切除手术,中年的妇女拿到了治疗妇科病的药品,年幼的孩子被及时送往大医院治疗先天性疾病。鲜红的旗帜到了哪里,哪里就有了温情的泪水和诚挚的笑语。年近古稀的老人对着五星红旗回忆起了毛泽东时期的军民鱼水生活,年幼的孩子围着老人撑着下巴入神地听着,他们对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员几尽幻想得出的是个模糊的轮廓,但对于现在眼前的身影却清晰明了。变的是流逝的容颜,不变的是这热烈的颜色。我想这在孩子们心中也是一个缔结吧,待到漫漫岁月的某一天他们也会翻腾起血液中的热烈,传承下这经久不息的红色。

1998年7月,张之明又被调往祥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局担任局长一职。任职期间张之明做到了事必躬亲,深入每家每户进行访问调查,熟知管辖区域内各户居民的具体情况。恰好正值当时联合国人口基金有个项目要来祥云县进行考察,在来到祥云之前联合国议员与官员对中国的人口与人权问题是不赞同的。当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首席代表陪同英国议员代表来到祥云县时明确拒绝了要求当地干部陪同考察的要求,决定自己深入老百姓家中进行交流考察,结果亲临访问的调研后原本剑弩相对的议员被一一说服,对中国的人口生殖政策大加赞赏。这次考察任务的圆满结束不仅是对质疑中国妄图对中国进行抹黑的西方国家一个强有力的反击,更是张之明对基层工作用心细心尽心的结果。张之明将在部队中学得的认真尽责贯穿到了他生命的点滴当中,对于服务人民,保家卫国的信念从未削减过。由于各方面工作的杰出表现,2006年12月张之明来到北京出席国家人事部召开的表彰大会,并在京西宾馆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在这之后获得了部级劳模称号至今。

 

 



 

2019年张之明荣获云南省模范退役军人的荣誉称号,此时的张之明已是年过六旬,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那个仰望艳阳天空的少年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从未停止仰望。只是这次,他将目光转向了另一轮红色之光。

三、以书尽言 红色基因初心薪火相传

2012年,60岁的张之明正式退休。退休之后的张之明经常收到居住于重庆在西南大学任教授的儿子和居住于昆明在银行就职的女儿的邀请,儿子与女儿都希望父亲在退休之后能到自己身边安享晚年。张之明不是没有犹豫过,辛劳了半生也奉献了半生,自己肩上挑着的担子也该就此卸下了。可张之明犹豫再三过后还是没有选择去儿女身边,后来的他回忆起自己做的决定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人是应该懂得感恩的,我当初能够去大学学习知识深造,并且能在后来有留校任教这么好的机会都是父老乡亲和党信任我举荐我的。若是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所以在学业结束后我自愿选择回乡服务人民,而现在我已经离不开这片土地了。”一颗炙热的心在多年前埋下了感恩的种子,在数十年之后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张之明数十年如一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已经凝入了血液之中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张之明深知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无数个青年的力量是无限的,身为一名退伍军人虽然自己的青年时期已经逝去,但自己可以充当这个传承的中介让更多后辈将这股精神继承下去。


 




 

铁道兵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53年经中央军委决定特将此兵种纳入人民解放军序列。铁道兵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都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其鼎盛时期人数多达40余万人,可谓是真正成为了一支神兵之师。但到了1984年,由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决定裁撤这个兵种。铁军虽无,精神不息。在现如今我们正在运营使用的许多铁路如:成昆铁路、青藏铁路、鹰厦铁路等众多铁路都是由这个光荣的兵种一手建造完成的。身为英勇之师的退伍军人看着自己的军种被裁撤是无奈、是委屈,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也不能忘记他们。于是张之明在祥云县内找到了二十余名与自己一样都是铁道兵退伍出来的老兵,将他们的当兵经历详细记录下来编写成一本书《彩云之南铁道尖兵》,于2014年担任主编出版发行。书籍一出版就受到了祥云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其列为优秀红色经典读物,以书籍的形式将铁道兵的记忆承载下来,让更多祥云县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的家乡有过这样的一份荣誉,更让中国的许多年轻人记得老一辈铁道兵的功勋与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精神。

很多人都对张之明的举动更感到不解,部级劳模待遇、模范退役军人称号已经让他拥有足够的光环与荣耀了,可他还是在花甲之年耗财费力的编写书籍,而且这个书籍也不是为自己而做。张之明身边的人对他的评价一致的默契,都说他是个“默默认死理的倔性子。”这种认准了一件事情就心无旁骛地去完成,不管耗费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只要没有达到终点之前便一直保持前进的冲劲儿不正是铁道兵的精神所在吗?张之明在乎的从来只是这份精神的传承,当人们翻开这本书阅读着铁道兵的光荣事迹时是钦佩、是赞赏的,这无形当中也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读者。张之明心想虽然铁道兵种已不在,但在我们的职场或是学习生活中都需要这样的钻研精神、刻苦精神,传承了这个精神就相当于传承了铁道兵的精神,铁道兵就不会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不会在历史中消失。由于第一次的出版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他决定继续查缺补漏,去粗存精,并于2017年再出版了一部《我们是光荣的铁道兵》。一旦踏上征程便一往无前,这是铁道兵的精神信仰也是张之明的精神信仰,在这之后他又担任《燃烧的岁月》、《人民功臣》等书籍的主编,立志延续好铁道兵的开山破水之魄力,传承好中国革命的红色精神。
 

 




 

不仅如此,“云南祥云铁道兵历史文化陈列馆”是云南省内第一个由退伍老兵自发组织募捐建立的陈列馆,组织人就是张之明。用他的话说:“我们陈列馆里的每一块木板都是我们亲手一块块挖掘出来陈列在馆内的!”这其中经历的波折与坎坷可想而知,但张之明坚持下来了,祥云县的退伍老兵们坚持下来了,该馆于2019年被祥云县政府定为县级爱国教育基地。今天,当你踏进这个陈列馆耳边响起熟悉的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曲,目光定格在一件件简单却斑驳的物件上时,你会从老一辈斑白的鬓角看到他们年轻时模样,那是时代的模样,更是中国的模样。
 

四、初心不改,不留功名
 

自从1921建党以来,追随李大钊同志最早加入共产党的第一批同志里就有我们祥云县的王复生同志,这之后从我们祥云县出来的早期共产党员就有十几位。到了上世纪30年代,由贺龙、王震、萧克等将军领导的红军二六军团经过祥云县时有近千人加入了红军,他们参加过北伐、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重要战役。去时近千人,回来时留下姓名的就十几位,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无名英雄,他们需要被历史铭记,需要被人民铭记!”这是2019年7月26日张之明在县委政府召开的祥云县关爱退役军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这段简短的发言说明了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为何成立以及协会应该做些什么的问题,这个筹备时间仅两个多月的社团,其组织成员由原来的两百多人到现在的九百多人。其中年龄最小的仅22岁,最大的达到98岁,这个作为政府与退伍军人、退伍军人与人民群众联系纽带的祥云县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真正做到了初心不改,一心为民。

祥云县地处滇西的交通咽喉,是通往滇西八大地州必经之地,是早期滇西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故有“彩云之乡”“云南之源”的美称。自古名都多豪杰,在祥云县的著名人物中就有三位是早期共产党建党建业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他们是入陕北地区共产党主要创建者之一的王德三,在李大钊同志的带领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发起人之一的王复生以及出生于封建大家庭却成了早期革命团体宣传部长的王孝达。早期的革命先烈为祥云县发展红色力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大反攻是中共中央决定在祥云县下庄街成立滇西人民自卫团,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加入革命军的祥云县人民就有上万人之多,他们为云南省的全境解放,新中国的历史新篇章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张之明所说:“英雄需要被历史铭记,更需要被人民铭记!”1997年,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借钱看病的新闻一时间激起了一层惊涛骇浪,年仅十六岁便立下一等功被毛主席接见,此后更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立下赫赫战功。战争结束后的张国福婉拒了政府的工作安排选择去环境恶劣的火药厂工作,一家人住在仅有一间十二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一过就是四十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不尊重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最终张国福在中央军委的安排下在解放军301医院向后辈军人敬完最后一个军礼后永远地合上了眼。而人才辈出的祥云县也有众多这样隐姓埋名的英雄们,他们一生践行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若有人问津,他们便将自己早已浑浊的双眼放出闪电般的光芒,用早已沙哑的喉咙竭尽全力地描述着属于自己的骄傲,属于中国的骄傲。若无人问津,他们便继续沉默着热爱这片他们曾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土地。


 




汪正龙

 

 



 

 

“您就没有想过向国家向政府提出一些帮助请求吗?”面对访问家住祥云县城97岁的汪正龙老人用平静的话语答道:“没有,毛主席说了,要‘自力更生’,盘盘田,养养猪鸡,日子还是过出来了。”很难想象眼前这个饱经沧桑岁月的老人年轻时可是一名战功赫赫的老革命军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自愿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在奔赴朝鲜前线作战。老人用朴素的话语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当时的场景:“美国人的那个炮弹啊就像下雨一样,一个砸下来砸出多大的坑啊!要不是首长指挥得有艺术,带着我们三饶两绕的绕过去了我们早都不在喽!”“那您当时就不害怕吗?”面对提问汪正龙老人激动地说:“害怕什么喽,一个个都杀红了眼哪里晓得害怕?当时就想起端起枪杆子干美国佬!”戎马一生报家国,归来忠守三分土。我们身边有无数这样的革命烈士回到家乡后选择了藏起自己的荣誉平平淡淡的生活,他们用这样的方式为当时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继续做着最后的奉献。寻找这样的战斗英雄,将他们的英雄事迹记录下来,将他们的名字记作“人民功臣”,这是张之明通过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为英雄、为人民所做的事情。除此之外,协会还对生活困难的退伍军人竭尽全力给予帮助,并对特别困难户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力求帮扶工作落实到位、扎实。而张之明被推选担任协会会长以来更是朝九晚五地处理着协会大大小小的工作,却不曾拿过一分工资……

一股浓烟滚滚而起窜入蔚蓝的天空,一时间房屋木材剧烈燃烧发出的崩裂声、孩童妇女的哀嚎声、壮年男人的扑救指挥声乱作一团。一场热烈过后位于祥云县普淜镇大井村委会退役军人李枝林家成了残垣断壁之所,抚养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本就给这个劳动力不丰富的家庭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这样的一场变故的来临对他们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正当李枝林一家为眼前的窘境发难时,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的工作人员考察过实际情况后向他们提供了帮助,为他们送去了3000元的慰问金,帮助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而这只是这个协会所做的冰山一角,每年张之明都会带领志愿者奔赴祥云县每个村镇详细了解退役军人的生活实况,走访慰问烈士家属。自协会成立以来每年都有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受到帮扶,并在春节期间收到一些油、米等生活用品。退役军人协会的旗帜在祥云县每个村镇流动着,旗帜到哪里哪里就有一股红色精神被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年协会都会招募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也踏上了这个路途,张之明相信只要他们不停下来,这股精神就不会被埋藏,只要他们不停下来,中国的红色力量就能薪火相传。

 

 

 

成为英雄无疑是无限伟大的,但铭记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承载他人的厚度更是难能可贵的。张之明找寻英雄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宣传英雄更是难上加难。最初张之明带领协会成员下访至各村镇时村民面对陌生的人群时是怀有戒备的,大部分时候还会吃闭门羹,为了拉近与群众的关系在田间地头席地而坐,夏天遇蛇虫、冬天遇风霜,是常有的事。不仅如此,还要经常承受来自外界的质疑,一个社团组织到底能不能办实事、办好实事?退伍军人退役后到底能做些什么?这个协会成立到底有什么意义?更甚至于质疑他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不是为了自身的名利?这些都是张之明需要背负的压力。协会经费不够了张之明就要东奔西走得去拉赞助,协会要招募志愿者时他就会到各个社区、街道办事处义务做演讲力求多招募一些年轻力量去汇入这趟红色之旅,有媒体来报道协会时他说得最多的就是祥云县那些著名的特等功英雄人物的事迹,对于自己他却只字不曾提起,似乎所有人也都将目光都定格在那了那最耀眼的一抹红上,却忘记了这位双眼浑浊、双鬓斑白的老人曾经也是一名奉献青春的军人,曾经也是一名一心为民的基层党员。而现在,这名老人依然不改初心,选择继续留在祥云的土地上燃烧自己的一颗红心。

 

五、漫漫雄关,星夜兼程






 

“我们统计过了,咱们祥云县自1921年以来立过三等功以上的战斗英雄,获得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建国70周年纪念章的军人达到一千二百人之多。我们就会将这些英雄的事迹编入《人民功臣》、《党旗与誓言》两本书中,并预计在今年(2021年)六月份出版发行。”说这话的时候张之明开心得像个孩子,在为民尽责、为党尽忠这条路上他从未停下过脚步。从1970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起他践行着坚韧与奋进,从1978年他主动回乡服务人民起他又背上责任与使命,从2012年退休至今他已深深地将人民与国家烙印在心间。伟大的人一生都在践行着平凡的事业,执着的人一生都在不断地翻越着难关。上世纪我们的民族因为有了这些人而脱离了压迫走向了自由独立,而现在我们的国家因为有了这些人变得更加繁荣强大,这样的精神在时代的更迭中犹如一缕骄阳,总在风雨过后照亮迷惘的心灵。这样的人在历史洪流中犹如一座磐石,人民因他们而幸福,国家因他们而荣耀。张之明一生所做的事业在历史洪流中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祥云县人民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个被坚持了35年的提议,一条坚持弘扬红色精神的道路,一滴滴身受感动的泪水,一声声诚挚的道谢,一张张满是幸福的笑脸。这是张之明坚守的土地上真真实实的存在,因为他的坚持让这片土地的人民更加幸福、让这片土地上的红色精神更加艳丽。

 

 




 

张之明说未来他们还会筹划一个祥云县退役军人历史文化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祥云县的红色革命文化,让革命的红色光辉照耀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照耀在更多年轻人的心间。当被问到具体规划时张之明眼中略过了几许惆怅,审批、划地、研究、收集这些都是一座又一座待翻越的大山。但很快一抹朴实又坚定的微笑又爬上了他的嘴角“我们现在已经征集到足够的资金了,剩下的就是具体的实践与规划了。虽然前路坎坷众多,但是前途还是一片光明的!”或许这就是一名铁道兵骨子里的倔强与坚持,纵使前路有万般艰难险阻,但只要踏上这漫漫雄关,便只顾星夜兼程。


 

 

 

编辑:乐在其中 审编:王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