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摄影

陶玉和《四圣宫》游记

  
 


 

  四圣宫位于山西高原南部,地处中条山山脉东段主峰历山脚下中山丘陵区。
汾河的三级支流曹公河在宫观东部流过。
 

  四圣宫位于山西省南部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西闫镇,在翼城县通历山舜王坪景区的旅游公路上。
 

  四圣宫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西闫镇曹公村。
是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圣宫舞台为我国现存较早的戏台之一,对研究我国戏曲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圣宫历史悠久,依据宫观中的经幢刻文"凤仪二年"和狄仁杰的 相关信息推断,寺庙最初约修建于唐代,那时规模肯定很小,且不存在舞楼。嘉靖年间庙有重修;嘉庆十七年,西闫镇曹公、堡子、十河村(十河社含上河邨)三大社出资重修。民国年间亦有重修,21世纪初的十年内,对四圣宫的舞楼进行过重修。
 


 

  四圣宫古建区由老君庵、四圣宫和关帝庙组成。自山门进入后的,北侧是三进组合庙宇,南侧是四圣宫庙会时的展货区。 北侧的三进院落自西向东依次是老君庵、四圣宫和关帝庙。

  老君庵偏小,无舞楼;

  四圣宫主殿供奉尧舜禹汤四圣先贤,南侧对应元代四圣宫舞楼;

  关帝庙修建于嘉庆十七年,建好后与四圣宫融为一体,供奉关帝的主殿南侧对应关帝舞楼。

  庙会在每年农历七月底至八月十五,四圣宫舞楼与关帝庙舞楼大唱对台戏,因两处舞楼相通,因此观众便可以到两处观看表演。
 


 


 


 


 

  进入四圣宫,走廊里挂满壁画,虽说是现代作品,但其绘制精美,让人赞叹。
 


 

 


 


 

 


 


 


 


 

  四圣公主殿。因宫内供奉尧、舜、禹、汤而得名。
创建于元代,明、清均有修葺。东侧有关帝庙一座,与四圣宫连为一体。
四圣宫坐北向南,中轴线上舞台、献殿(不存)、正殿,正殿两旁三间耳殿,殿前东西配殿各三间、东西廊房各六间。
 

 


 


 


 

 

 


 

  舞台为宫中之冠,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坐南朝北,平面近方形,台宽7.71米,台深7.21米,通高13米。井字形梁架结构,单檐歇山式,斗栱五铺作,每面各施六朵。整个建筑用材硕大规整,为元代建筑中的佳作。
 


 

  四圣宫舞台为我国现存较早的戏台之一,对研究我国戏曲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

  姓妫或虞姚,名重华。尧帝的女婿,因建国於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尧用之,使摄位三十年,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在位四十八年,舜每五年巡天下一次,其馀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舜将天下分为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舜在南巡中崩於苍梧之野。传位于禹。亦称为"大舜"。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玄孙 。通过禅让制得到帝位,传说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是子承父位、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另外禹是中国的一个姓氏。他是起自西北进入中原的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的首领。或者后来被神化为宗神;或者以他在本宗神的化身出现,承用了宗神的名字。他和东方鸟夷族部落中杰出的首领尧、舜,由于民族融合而结成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他们处的时代正是由部落联盟制的极盛走向解体的时期。
 

  汤,商朝的建立者,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作唐、太乙,一称高祖乙。

  汤原是东方商族部落的首领。始祖契,曾辅佐大禹治水,封于商地,因以为族号。汤任贤臣伊尹为相,委以国政,以亳(在今唯阳区境内)为据点,积蓄力量,准备灭夏而代之。先后攻灭邻近的葛国(在今宁陵县境内)及韦(在今滑县东南)、顾(在今山东省城鄄县东北)等夏的羽翼国,最后终于利用夏的最后一个君主桀荒淫无道,夏内部矛盾激化的时机,攻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汤在位期间推行善政,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众,停止人殉以保护劳动力。这些措施巩固了商的统治,僻处西方的氏羌部落也来归附。
 

  尧舜禹汤,是指古代中国历史中,先后出现的华夏族的四位最英明帝王的统称。
分别是指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在《尚书》和《史记》都有关于尧舜禹汤的记载。

 

  关于他们的传说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走过这座门洞,就是关帝庙。
 

  能将关帝庙和四圣并排,可见关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地位之高。
 


 


 


 


 


 

  关帝庙中也有一座戏楼。
 


 


 


 


 


 


 


 


 


 


 

 


 

  四圣宫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需门票,但守寺人提出需购买香火,于是九个人付了二十元香钱,也没拿香便进去了。
这里都是木制建筑,还是不要有香火才好。

  

     本美篇文字源于网上----------作者注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