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铁道兵

白 山 红 水






白 山 红 水
 

林建军
 

  题记:

  2020年——铁道兵挺进襄渝线50周年的历年界碑。

  1970年初,铁道兵十一师的3个团,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陕西省安康县一带集结。各团分别抵达西安附近后,步行拉练800里,翻过了白雪皑皑的秦岭山脉,到达目的地。铁道兵十一师的新兵团,在结束新训任务后,从陕西省武功县向襄渝线集结,在略阳爬山翻越秦岭。

  50年时间可谓漫长。铁道兵十一师53团13连卫生员冯德喜念念不忘发生于1970年5月1日的汉江沉船事件,惊心动魄;念念不忘牺牲的战友,魂牵梦绕!在汉江沉船事件牺牲的7位官兵中,有铁道兵十一师53团的连长陆长河、连长李星文、指导员魏光明、副连长韦天凯、班长黄宝聚、战士赵秀忠、战士周友炳。当年在船上的10位当事者中,目前健在的仅有53团13连统计员李顺安。
 

  襄渝线,全长915.6公里,铁道兵新建正线859.6公里。

  襄渝线起于湖北省襄阳,经十堰进入陕西省,通过安康后折向西南进入四川省,后经达州、广安抵达重庆。襄渝线是共和国继成昆线后修建的又一条大三线铁路。面对严峻的国际局势,遵照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铁道兵在襄渝线投入了重兵:8个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共23.6万兵力。

  铁道兵开始在襄渝线集结兵力时,成昆线还没有通车(1970年7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1969年6月,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在成都成立,对成昆、襄渝线施工部队施行统一领导和指挥。

  从起点襄阳循着襄渝线的走向,铁道兵依次布阵的8个师为:铁一师,师部驻湖北省均县(今丹江口市);铁十三师,师部驻陕西省白河县城;铁十师,师部驻陕西省安康县城(今安康市);铁十一师,师部驻陕西省安康县城(今安康市);铁二师,师部驻陕西省紫阳县城;铁八师,师部驻四川省万源县;铁七师,师部驻四川省达县(今达州市)城北;铁六师,师部驻陕西省紫阳县毛坝关。

  在襄渝线上的8个铁道兵师中,铁道兵十一师的施工管段位于襄渝线的中段,师部驻安康县党校。当年师建制为4个团,除54团继续留守福建省顺昌县外,拉到襄渝线上的只有3个团: 51团来自河南,52团来自内蒙古,53团来自福建。55团则是在襄渝线上新组建的。师新兵团在完成新训任务后,从陕西省武功县乘火车到达略阳,从略阳开始行军拉练翻越白雪覆盖的秦岭,用时11天到达安康地区,新兵分配各团各单位归建。

  铁十一师53团进入襄渝线前,驻军在鹰厦线上,团部驻光泽县城关。下属有4个营:1营分布在顺昌县原师部的周边;2营在光泽县猴子山;3营在永安县原城郊公社的永浆村; 4营驻江西省鹰潭西营房工地。

  冯德喜所在的3营当时正在永安县修建文革车站(即永浆车站)的某国防地下加油站,在接到上级命令后,部队迅速展开了长距离转移的前期工作——重要物资打木箱包装;购买了福建当地出产的木桶等生产工具;战士编了一部分草鞋,购买了一批草鞋;宰杀了部分连队饲养的羊和猪,做成肉干……用时2天2夜完成了装车。部队全体人员进行换装:发了棉军帽;换了棉衣棉裤,棉衣换成了3斤重的;换了棉被,将3斤重的棉被换成5斤重的;绒衣绒裤也换成了新的。

  闷罐车又称代客车,是利用铁路棚车代替客车运送人员的车辆。3营向襄渝线转移的人员和物资全部用闷罐车进行运载,一节闷罐车装运1个排的人员和物资。闷罐车被隔成上下两层,物资和猪、羊在下层,人员在上层。一个连队分配给8、9节闷罐车,装车完毕后统一由铁路部门进行编组。

  1970年2月20日早晨,,永安4746工地的机关领导和当地村民齐聚文革车站,敲锣打鼓放鞭炮欢送3营专列徐徐驶离车站……3营专列在通过永安、三明、沙县站后,中午到达来舟站,在省内中转兵站吃了第一餐午饭。之后,专列在江西省鹰潭站进行了省外编组。

  军用闷罐车专列一路上避让客车,走走停停。途中曾经在郑州中心编组站进行了再次编组。部队曾经在开封站兵站吃饭暂停,在郑州站兵站吃饭休息,在华山脚下的车站进行补给和吃饭。

  专列每到停车靠站时,部队得赶紧下车解决饮水和伙食。停靠站设有兵站,饭菜都由当地兵站供应。铁道兵多勇猛啊!战士们将兵站的饭桶和菜桶直接抬到车上,吃饱肚子后,将残汤剩饭喂给“下铺”饿得嗷嗷直叫的猪。

  经过5天4夜的长途转运,3营专列在西安货运站停靠,部队官兵下车。
 

白   山
 

  在铁道兵的史料中,有如下记录:1970年2月17日,铁十一师组织部队从西安行军拉练至安康,行程700多公里,历时8天,全体人员顺利到达目的地。
 

  铁十一师的部队从西安行军拉练到安康,必须翻越横亘在两地之间的秦岭。
 

回望历史,有几点必须明确:
 

  1.铁道兵史料中记录的700多公里,应该是以行车路线进行测算的。当年西安到安康已通公路,汽车奔驰在盘山公路上,途中翻越秦岭的3座山脉才能到达安康。

  2.铁十一师的部队不是同一天从西安拉练至安康的。是以团为单位或者以营为单位行军拉练。

  3.部队在拉练前,对所有人员做了拉练动员:说明行军路线,申明群众纪律、注意事项等;对行军拉练路线踩过点;有人员打前站:号房子、安排住宿营地。

  4.翻越秦岭时,部队有当地向导带路。

  5.所有行军拉练人员全副武装,背着背包和枪支。带着水壶和干粮,干粮多为压缩饼干。

  6. 行军拉练部队有收容队。

  53团3营到达西安后,在铁十一师设在公路学院的兵站休整了一天,第二天开始行军拉练。全程历时8天6夜,全员到达安康石庙沟。

  行军拉练的第1天,3营从公路学院出发,沿公路平地行军120里,晚上抵达秦岭山麓的长安县城,准备第2天翻越秦岭。

  第二天凌晨4点,部队出发,开始翻越秦岭。每个连有1名向导带路。连长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副连长则在队尾。各排、班也是如此,排长、班长走在队伍的前面,副排长和副班长则在队尾。每个连派出一个尖兵班在前方探路,将危险点用红旗做标识,警示后方行军的人员。部队在秦岭上成一字长蛇阵,蜿蜒10余里。

  部队攀爬的这座山,是秦岭山脉海拔2604米的终南山。严冬季节,寒风刺骨,大雪封山。行军至北坡半山腰,远远地可以望见白雪覆盖的山顶。大家挥汗如雨,头顶冒着水汽。很多人脱掉了棉衣,只穿着绒衣爬山。渐渐地,天空飘起了雪花,越往山上走,气温越低,脚下的积雪越厚。及至山顶,积雪竟有几十公分厚,一脚踩下去就是深深的雪窝,雪漫小腿。稀薄的空气窒息着呼吸,压迫着耳膜……

  雪越下越大,飞絮将天地化作白茫茫混沌一片,前方只能看见穿着草绿色军装的队伍“之字形”向山顶运动。战士们肩负背包和枪支,一个紧跟一个,在雪地里艰难跋涉,有时四肢并用,向上攀爬。棉衣里的绒衣都湿透了,冰凉的衬衣贴在身上,途中稍作停顿,就会冻得直打哆嗦,手脚僵硬难以迈步。路越走越难,越走越滑——大部队走过,踩出来的雪窝变成了冰窝…… 出发时,部队给每人发了2双草鞋,大家把草鞋套在解放鞋上爬山。2双草鞋怎么够用哦!最后只能把穿烂了草鞋搓成草绳,系在解放鞋上行军。

  年轻的南方兵没有见过雪,开始时觉得很好玩,爬山的兴致很高。随着山越爬越高,路越走越滑,很多人的腿脚开始抽筋了。大家就相互搀扶着走,身体好的帮助身体弱的背着背包和枪,实在走不动的由两个战友架着走。山顶的温度很低,停下来容易冻伤。稍事休息时,只能坐在雪地上,咬口压缩饼干,喝口凉开水。有人水壶里冻成了冰坨,便一口饼干一口雪。官兵们始终斗志昂扬,喊出响亮口号:“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互相鼓舞,努力向上攀登。

  上山不易下山难。

  下山的时候,主要靠小腿受力支撑全身,造成小腿肌肉紧张痉挛,疼痛难忍。大部队踏过的古蜀道变成了硬邦邦的冻路,很容易滑倒摔伤。战士们便模仿向导,象滑雪运动员那样,双手持木棍,身体坐在雪地上向山下滑去。这样虽然加快了行军速度,一旦控制不好,还是会发生跑偏和“翻车事故”,让连队领导非常担心,一再督促大家放慢速度……

  崇山峻岭,漫天雪飘;雪压枝蔓,树披晶莹。战士们疾驰滑过,惊动树挂,一坨坨白雪直飞衣领。有时人滑下去了,背包却被灌木挂住,只能无功而返。

  收容队走在最后。有的战士头被树枝刮出血了,还有的滑入了深坑,腿摔肿了,用背包带费了很大的劲才把人拉出来。虽然没有骨折,腿却肿得走不成路了,只得被战友们抬下山。

  黄昏时分,一字长蛇阵的头抵达宿营地——陕西省柞水县营盘镇,尾巴还在山上10余里外。晚上9点,尾巴陆续到达宿营地。收容队带着几个伤病员,直到夜里11点才赶到。

  全天行军100多里。

  翻过秦岭以后的路要好走多了。沿途之上,部队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夹道欢迎,敲锣打鼓,热烈欢迎铁道兵来到当地修铁路,造福一方。老乡们腾出房子,主动帮助部队烧水、生火做饭。部队也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积极地为老乡做好事。离开时,将水缸挑满,打扫干净房屋,把宿营用的稻草捆好还给房主。

  又经过6天的艰苦行军,53团3营的官兵们到达了安康县石庙沟山区,安营扎寨,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襄渝铁路建设中。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颂曰:“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完美地诠释了铁十一师官兵翻越秦岭的情境,那是多么壮丽的一幕——英雄上青天!50年韶华已逝,记忆却永存当年官兵心中。

  襄渝线上,多数地区交通不利,陕南还有旬阳、紫阳两个县不通汽车,每个铁道兵师都有步行拉练进入施工区域的记录。
 

  铁十一师官兵为了修建襄渝线,更是排除艰难险阻,徒步翻越了秦岭山脉,这一页应该浓墨重彩载入史册!
 

红   水
 

  关于1970年5月1日的汉江沉船事件,铁道兵是这样记载的:1970年5月1日,在襄渝线安康段担负施工的铁十一师53团3营的一条汽艇被汉江涨大水冲翻,淹亡6人,其中连干4人,班长、战士各1人。
 

  铁道兵的这个记载是不准确的。在此次沉船事件中实际牺牲了7名官兵,铁道兵漏写了1名汽艇驾驶员周友炳。

  在《铁道兵英烈名录》中有如下记录:周友炳,22岁,江西崇仁人。铁十一师第53团机械连汽船司机。1970年5月因公渡船失事牺牲。*中华英烈网:周友炳,1948年出生,江西省崇仁县人。团员。铁道兵第53团机械连汽船司机,1970年5月在陕西省安康县因公牺牲。备注:当年牺牲后安葬在安康烈士陵园。
 


 

  特别说明:安康烈士陵园的铁道兵烈士墓群中,有无名烈士墓30座,碑文录写非常不严肃。
 

  铁道兵记载中牺牲的连干4人,班长、战士各1人,《铁道兵英烈名录》做了如下记录:
 


 

  陆长河,36岁,四川绵阳人。铁十一师53团12连连长,1970年5月1日因公渡船失事牺牲。安葬于安康烈士陵园10排4号。碑文:陆长和,安徽省凤阳县人,生于1934年,5853部队军务股股长,12连代连长。1948年入伍,先后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70年5月1日在陕西安康执行战备任务修建襄渝铁路时,因渡船失事,为救战友而牺牲。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烈士,部队党委追记二等功。
 

  李星文,30岁,贵州独山人。铁十一师53团14连连长,1970年5月1日因公渡船失事牺牲。*中华英烈网:贵州省黄平县人,1940年3月出生。党员,连长。1970年5月在陕西省安康县执行战备施工任务中光荣牺牲。*铁道兵十一师资料:1970年5月1日,在襄渝线安康段担负施工的铁十一师53团3营的一条汽艇被汉江涨大水冲翻,淹亡6人。其中连干4人,班长、战士各1人。
 


 

  魏光明,河南人。铁十一师53团12连政治指导员,1970年5月1日因公渡船失事牺牲。安葬于安康烈士陵园14排18号。碑文:魏光明系5853部队战士,在修建襄渝阳安铁路中光荣牺牲。
 

  特别说明:安康烈士陵园的铁道兵烈士墓群中,有无名烈士墓30座,碑文录写非常不严肃。
 


 

  韦天凯,贵州独山人。铁十一师53团13连副连长,1970年5月1日因公渡船失事牺牲。*中华英烈网:贵州省独山县人,1940年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连长。党员。1970年5月在陕西安康牺牲。
 


 

  赵秀忠,山东莒南人。铁十一师53团机械连战士。1970年5月1日因公渡船失事牺牲。
 


 

  黄宝聚,23岁,福建邵武人。铁十一师53团1营4连战士,1970年5月1日因公渡船失事牺牲。(当年安葬在安康烈士陵园)*有关资料:1947年出生,邵武县沿山镇古山村人。1966年从福建邵武应征入伍。铁道兵53团4连材料员,1970年5月1日在53团汉江翻船事件中牺牲。
 

  特别说明:安康烈士陵园的铁道兵烈士墓群中,有无名烈士墓30座,碑文录写非常不严肃。
 

  50年前的惨烈一幕,铭刻在李顺安战友的记忆中,他是死里逃生的3人之一,当年是53团13连统计员。生还的其他2人是:营长檀新根,教导员姜立选。翻船后,他们在53团一营码头的下游上岸生还。

  1970年5月1日,师部派汽艇送53团在安康参加党委扩大会议的营连干部归队。汽艇的后面还拖着一个木船,船上装满了施工急需的木料。当时由于连日下雨,上游的洪水滚滚而下,江面上波涛汹涌水流湍急。干部们冒险返回,是为了连夜传达师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第二天开展襄渝铁路大会战。

  当时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部队沿汉江一字摆开,所有的物资全靠汉江进行运输。物资用船运来,卸在临时码头上,战士们再肩挑背扛,运上在半山腰的营房和工地。当时部队的营房还没有建好,饮用水像米汤一样,浑浊不清。

  从安康往石庙沟53团方向,汉江边依次建有2营码头、1营码头、3营码头。汽艇逆流而上,先在2营码头停靠,让2营的干部们下船。再到1营码头,让1营的干部们下船。2营和1营的干部全部下船后,汽艇上就只有3营的干部了。

  据李顺安战友的回忆:汉江沉船事件发生于1970年5月1日下午4点前后,地点在距1营码头近百米的江面上。当天太阳很大,热,他穿着衬衣。

  他是代替卫生员冯德喜去送指导员魏光明回安康的。连队刚到新的驻地,很多战士因水土不服而腹泻,冯德喜被临时叫回了连里。他和魏指导员在1营码头上船,计划先反方向搭船到3营码头后,再跟船返回目的地安康。同时上船的一共有3人,还有1名53团4连的材料员黄宝聚。

  1营码头的江岸,有一个天然的洄湾,很容易形成漩涡。汽艇离岸也就100多米,拖着木船的钢索就被汉江中的暗礁卡住,原来浮在水面上的钢索沉入水下,不见了踪影。

  这是一艘功能主要为拉运物资的汽艇。2名驾驶员位于汽艇前方的驾驶舱,8名搭乘者在后面的船舱里。为了让汽艇摆脱暗礁,驾驶员进行了增加马力的操作。一切的一切都很突然,翻船发生的时刻只能用秒来形容:汽艇剧烈地摆动了两三下,底朝天翻了!船上的人掉入水中,江面上浮动着落水者的脑袋。

  离1营码头不远处,有几十名1营的官兵正在吃饭,大家拖着毛竹赶到江边,向江中抛毛竹。还有的将毛竹伸向江中,希望落水者能抓到毛竹获救。

  李顺安年轻水性好,落水后,先是扶住了翻船,然后逆流向岸边游动,最终被波浪推上了岸。他的身边有很多向下游漂的毛竹,仅存的一点力气,让他不敢去抓毛竹……他听到下游有人在喊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声音给了他勇气和力量。
 

  铁十一师参谋长很快赶到了出事的江边,手里托着军帽,眼含热泪。他指示说:全力打捞,就是打捞到长江,也要找到落水人员!
 

  当年铁十一师在安康只有2艘汽艇——东方红1号和东方红2号,出事后,师里派船连夜沿江搜索施救。

  战士们沿着汉江,一路追寻落水者,希望他们能够生还。

  当地政府非常重视,组织人员沿汉江进行寻找。

  多天后,就在离翻船处不到100米的江底,汽艇被打捞出水面。汽艇驾驶员赵秀忠的双手紧紧地抓着方向盘,眼睛盯着前方。

  多天后,一个孩子在江边的泥沙中发现了一双解放鞋,叫来了大人。老乡在泥沙中挖出来一个被水泡白了的解放军,军装口袋中还装着数百元钱。这是53团1营4连的材料员黄宝聚,他刚刚上船10余分钟,就遭遇翻船落水,被无情的江水所吞没。

  53团12连连长陆长河,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干部,临危受命,到连里担任主官。不想千辛万苦赶到襄渝线,壮志未酬身先去!据战友说:陆连长的水性很好,曾经担任过水面教练,却在滔滔的汉江中未能生还。

  指导员魏光明是跟着沉船一起打捞出水面的,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船上的扶手……此前他一直在师部助勤,是13连(老11连到安康后重组扩编为13连)副指导员(铁道兵史料写12连指导员)。此次回团,是为了看看连里的战士们,顺便处理一下个人事务,计划回到安康后再去探望团里的留守人员。当天如果再等等其他回安康的船顺流而下,而不是跟着汽艇逆行,他也许就不会遭此横祸了。

  13连副连长韦天凯也是跟船一起打捞上岸的,身体被水泡肿严重变形。韦副连长1959年入伍,贵州省独山县人,布依族,婚后一直没有孩子。他自小畏水,常说自己与水无缘害怕坐船……部队刚到襄渝线时,他带着15名战士打前站,宁愿步行几十里山路,也不坐船。13连是在老11连的基础上新组建的,新任连长尚在福建光泽支左没有到任,所以由韦副连长代替主官去参加了党委扩大会。

  汽艇拖着的木船上有几名船工,多年在汉江上行船,非常有经验。在危机时刻,他们砍断了连接汽艇的钢索,却没敢向江里丢弃铁道兵的木料……最后有惊无险。

  汽艇驾驶员赵秀忠牺牲后,父亲从山东赶到部队。这位坚强的山东汉子没有哭,没有提任何要求,又把赵秀忠的弟弟送到部队当兵,让大家非常感动。部队当年还做过通讯报道。

  汉江翻船事件发生后,由于同时牺牲了2名连干部,连里官兵情绪低落直接影响到施工生产,师长穆翠下到13连蹲点一个月。
 

      铁道兵十一师翻越秦岭,拉练行军进入襄渝线,是历史也是光荣。

      汉江沉船事件是铁道兵十一师在襄渝线上发生的重大事故之一,4名优秀的连级干部同时牺牲,可谓损失巨大,教训深刻。

      在铁道兵十一师挺进襄渝线50周年之际,撰写此篇纪念文章,是为了完成战友的心愿,也是为了还原历史。
 

      谨以此文向襄渝线上的首长和战友们致敬!惟愿铁道兵牺牲官兵永垂不朽,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别感谢铁十一师53团13连卫生员冯德喜战友!

  特别感谢铁十一师53团13连材料员李顺安战友!

 

  完稿于2020年3月1日凌晨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