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模人物

余珊鸣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一批从全国各地文艺团体及军中优选的文艺骨干走进了上海声乐研究所,在著名表演艺术家、声乐一级教授林俊卿博士的悉心指导下,他们的演艺日益精进,在国内外歌坛崭露头角,成为蜚声中外的歌唱家、表演艺术家。他们之中,就有一位来自黎川,五十、六十年代名噪一时的女高音歌唱家余珊鸣。

1934年10月,余珊鸣出生于黎川县城。她从小爱好文艺,在小学(今日峰三小)读书时,就经常上台独唱,表演戏曲。1944年夏,当时红遍江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朱翠梅女士为避战乱辗转来到黎川,余珊鸣拜其为干娘,跟随朱女士学习戏曲。1947年夏,小学毕业的余珊鸣考入教会学校南昌葆灵女子中学,接触了西洋音乐。1949年5月南昌解放后,余珊鸣转至福建邵武中学。1951年1月,在部队领导的动员下,余珊鸣加入了当时驻扎在邵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96师286团,编入该团业余文工队。1953年12月,余珊鸣被选派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师从声乐系副主任、著名声乐教授劳景芳先生。1955年,余珊鸣被选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文工团,并成为该团的独唱演员。1957年,上海声乐研究所成立,王昆、胡松华、郭颂、张映哲、余珊鸣等一批优秀的歌唱演员被选派到该所学习。

名师指导、正规培训,唱中学、学中唱,使余珊鸣的歌艺与日俱进,成为红遍军中的独唱演员,被誉为“军中小夜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其他省市广播电台经常播放她的独唱歌曲、专题音乐会等。她还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纪录片《移山填海》等多部纪录片和电影配唱,在全军一、二届文艺会演中均获优秀演员奖。

1958年3月2日的一次歌舞晚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参加了晚会,余珊鸣演唱了福建民歌《剪掉辫子当红军》。在毛泽东主席与余珊鸣跳舞时,主席得知余珊鸣是江西黎川人,便高兴地说,黎川我去过,洵口又叫茶亭,在洵口我们和敌人大战了一场,敌人对我们发动过五次“围剿”,四次反“围剿”我们都胜利了,唯有在洵口(实则团村)反“围剿”中我们吃了败仗。毛主席还幽默地说,我们就是从你的家乡开始长征的。

1964年,全军组织了第三届文艺会演。在4月23日的会演中,由铁道兵文工团创作、余珊鸣演唱的两首独唱歌曲《毛主席思想放光芒》和《畲家姑娘会绣花》取得了巨大成功。两首歌唱毕,台下以热烈的掌声要求余珊鸣再次出场,余珊鸣只得多次返场,先后演唱了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和《蝶恋花·答李淑一》。她的独唱荣获此次会演优秀节目奖。4月30日,她被评为全军12个文艺标兵之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刊登了她的照片和个人事迹。当晚,她应邀参加了“五一”国宴。5月4日,在中南海,她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年,她荣立了三等功。

由于成分的关系,1969年,余珊鸣一家人被下放到湖北襄樊的一个农场劳动改造。1973年元旦,余珊鸣在铁道兵七师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共党员。1975年,余珊鸣因落实政策调回铁道兵文工团工作,重新确立了自己作为铁道兵文 工团独唱“台柱”的地位。不久,她担任了文工团歌队队长、艺术总指导。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整编为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她任公司文工团艺术委员。

余珊鸣始终执著于声乐事业,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几十年来,她以歌声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地,她都尽力搜集和学习当地民歌民谣,设法解决好语言困难,在歌词上记音,唱起来像当地人。她能唱陕北、哈萨克、福建、广东等地民歌,能用10多种方言和曲调演唱我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高难度的各地民歌,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她是林俊卿博士的优秀学生,也是他忠实的朋友。1963年,林博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之后处境艰难。1982年8月,余珊鸣与她的同学王昆、张映哲等人向中共中央寄送了一封要求为林博士平反的联名信,得到党中央的重视,使林博士恢复了名誉和待遇。通过她们的努力,1985年3月,文化部批准成立了北京声乐研究所,由林博士任所长,张映哲任副所长,余珊鸣任教务主任,后任副所长。1987年,余珊鸣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演员、文艺七级(副师级)干部。1989年8月,21届世界嗓音研讨会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余珊鸣作为文化部指派的专家组5名成员之一前往参加学术交流。她首次在世界性学术会上推介了林博士的“咽音练声法”,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反响,带去的资料被争抢一空。在随后赴德国、波兰等地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咽音练声法”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在弟子们的大力推动之下,林博士的“中国咽音练声体系”再一次发扬光大。

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退休后的余珊鸣仍致力于声乐研究和教学。利用咽音练声结合其他练声方法,她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演员和业余歌手。同时,利用“咽音练声法”通过喉音调解、气息配合等练声手段能治疗失声和嗓音嘶哑的神奇功效,还为众多失声者送去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