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历史

彭敏的路桥人生——周总理选定的成昆铁路大会战领导人之四

 




 

  (彭敏·选自《彭敏的路桥情缘》)
 

一、"双铁"元老,路桥专家
 

  彭敏是"西工指"四位指挥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既是中国共产党的铁路局元老,又是铁道兵元老,是铁道方面的专家。

  彭敏原名周镇宇,1918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周镇宇上过私塾,后来考入扬州中学,分在土木工程科。毕业前,他反对派毕业生为日本人修滇缅铁路,被学校开除。周镇宇逃避逮捕到了上海,改名彭敏。

  他在学潮中的表现引起共产党组织的注意,党组织派马寅与他联系,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党组织派遣他到山西太原参加山西总工会筹建工作,在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担任宣传队长。

  1944年10月,组织上派他去延安参加整风学习。中央党校正在建大礼堂,他常去工地帮忙。一天,校长彭真见他拉皮尺,设计小花园,就问他:"你学过土木建筑?"彭敏说:"学过一点点。"后来被调去修建大礼堂。他在延安军事学院、中央党校的二年,土木工程技术专长初露锋芒。彭真说他是解放战争急需的人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党组织派他到东北,彭敏任北安铁路局副局长,兼护路军副司令员。彭敏因能力超众,打开了铁路工作的新局面。

  1948年7月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成立,纵队的队部驻哈尔滨。彭敏任第三支队队长兼哈尔滨铁路局副局长。

  此时,吕正操任军委铁道部副司令员、东北铁路管理总局局长。郭维城任第四野战军铁路运输司令员。彭敏任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三支队队长。刘建章任晋察冀边区铁路管理局局长。他们绝对没有想到,15年后会聚集成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共同指挥成昆铁路大会战。

  彭敏担任铁道纵队第三支队支队长的头一个硬仗是抢修松花江铁路大桥,全名叫陶赖昭第二松花江铁路大桥。

  这座桥位于哈长线长春以北,抢通了这座大桥,就可以把中长铁路哈长段双轨铁路接起来,从而支援部队解放长春和全东北,在军事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意义都很大。

  抢修缺设备、缺材料、缺少技术人员。所幸的是该抢修工作得到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支援,派出由罗金年率领的苏联第五工程列车队约150名技工前来帮助。彭敏抓紧时机组织指战员向苏联专家学习潜水、机械打桩。抢修中首次使用柴油打桩机打桩;使用200吨水压千斤顶去起复钢梁;用双臂式架桥机架设钢梁,这些机械的使用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

  陶赖昭松花江大桥只用84天就修通了。中共东北局副书记陈云在通车典礼上,称这座桥的修复是"为东北人民修通了一条胜利之路。"

  三大战役后,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于1949年4月21日,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为配合各野战军追歼残敌,铁道纵队于当年5月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彭敏任铁道兵团工程部部长,兼第三支队支队长。

  淮河大桥是津浦铁路的重要桥梁,全长586.28米,为9孔62.8米下承桁梁桥。已毁桥墩3座,炸落桁梁5孔。军委铁道部吕正操副部长于4月26日亲自到工地传达滕代远部长决定:"修建便桥,并限三个月内完成。"

  三支队党委提出:和洪水赛跑,抢在洪水前面,争取70天完成建桥任务!开工半个月后,遇到了重大曲折。巨浪把上百吨重的木笼沉箱冲进12米深的河底。共产党员潜水员王吉珍潜入激流中,为木笼沉箱吊装定位拴钢绳,不幸划破了潜水衣,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潜水员王廷和、姜长贵、孟兆礼、金基容纷纷要求继续潜水作业。彭敏手握水下通话机,亲自指挥水下潜水作业。潜水员们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在水下拴好钢绳,移正沉箱。此时彭敏的眼眶也湿润了。60个日日夜夜过去了,终于提前一个月在淮河上奇迹般地建好了一座半永久性的渡洪便桥。

  接着,彭敏从津浦铁路转向陇海铁路、湘桂铁路、粤汉线。

  从1948年铁道纵队成立到1949年底,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彭敏率领部队连续抢修重大铁路工程,认真总结抢修的实践经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飞速提升。彭敏在铁道兵团名声大振。
 


 

  (解放战争中的彭敏·选自《彭敏的路桥情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粮弹供应成了燃眉之急!

  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团入朝执行铁路保障任务。1950年12月26日,第一批以铁道兵团一师为基础组建志愿军铁道兵团,任命彭敏为司令员,一师师长刘克为副司令员。彭敏通过前线调查,于1951年1月4日打了个报告。彭敏请求完善志愿军铁道兵团组织建制,根据抢修需要立即配足参谋长、副总工程师、后勤供给科科长,增设抢修专业人才。

  在前三个多月抢修实践中,彭敏在各个抢修工地上来回奔忙,不断解决和处理技术问题。他深感需要一本"抢修规程"来指导在战场上的抢修。

  彭敏回北京请苏联专家西林编了一本《简明抢修规程》。

  2月15日,铁道兵团在沈阳召开了朝鲜境内铁路抢修第一次工程会议,彭敏根据《简明抢修规程》提供的经验,改编了一本《战时铁路抢修技术规定》小册子。这次会议还接受彭敏的建议做出决定,各部队在抢修中,只要按《战时铁路抢修技术规定》办,可不必呈批。
 


 

  (彭敏〈左1〉与朝鲜指挥官研究抗洪抢修方案·选自铁道兵纪念馆)
 

  彭敏在残酷的战争中,特别注意发挥各师总工程师的作用,开动脑筋,从实际出发,创造战地特殊方案。如,对便桥设计实行统一标准,在国内工厂预先做好排架和木笼;创造了扒杆式简便架桥机,45分钟即可架设1孔9.8米工字架;采用"预设计、预测量、预施工、预计划"的工作法;铺架水面桥(轨面刚露出水面,桥桩在水下,敌机在空中不易发现)的方案等。这些技术措施,在粉碎敌人的"绞杀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彭敏深深感到:技术干部、技术水平,对建设与抢修来说,太重要了!

  彭敏从抗美援朝回国后,就开始接手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重任,担任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他深感中国缺少桥梁技术干部,决心利用建造世界级大桥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一批桥梁工程师和工程组织者。

  彭敏为了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开办了短期训练班,由技术人员、老师傅帮教,三年来培养了688名技术工人。彭敏还派了10名干部、技术人员,赴苏进行学习深造。

  几年来,通过大桥工程的实践,大桥局形成了一支掌握桥梁技术的队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桥机构,培养提拔了153名技术员、90名工程师、3724名技术工人。在临时工中也培养了各种技术的工人1556人。另外,还给铁道兵培养了400多个技术工人,给武钢、中南建筑工程局、武汉重型工具制造厂也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为我国的铁路桥梁建设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遇到无数困难,经中苏专家友好合作,建桥员工英勇奋斗,都被克服了。大桥建成了,一系列的创新也产生了。新的基础施工方法"大型管柱钻孔法",代替了气压沉箱法;设计和制造了世界最大的震动打桩机;解决了深水钢板桩围堰的施工问题、水下混凝土灌注问题、钢梁的制造和拼装问题、大铆钉铆合问题;创造了一套较完整的合理作业流程。这是世界桥梁史上新的技术突破。

 


 

  (视察长江大桥,左2为腾代远部长、左3为彭敏,右一为西林·选自《彭敏的路桥情缘》)
 

  1957年4月,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分别率团来看大桥。伏罗希洛夫回到北京对驻华大使尤金说:"武汉长江大桥即将建成通车,你们还在那里争论不休,赶快派技术人员来华学习吧!"
 

二、高风亮节,赤子之心
 

  彭敏是专家型的领导干部,同样具有无私奉献的赤子忠心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博大胸怀;他是丈夫、是父亲,同样具有家庭的担当与亲人的温情。但在革命事业需要的时刻,他舍弃了天伦之乐。

  1949年5月,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彭敏被任命为铁道兵团工程部部长兼第三支队支队长。1950年10月彭敏进入兵团党委常委会,不久彭敏任铁道兵团副司令员,那时他才32岁。

  1952年初夏,彭敏在战争中负伤,从朝鲜回国, 汽车、火车辗转了三天时间才到北京。他的妻子温恩梅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到协和医院。此刻,彭敏已停在太平间里了。她的心彻底凉了。应温恩梅再三请求,医生才同意让她穿上防护服,从太平间的门缝向里看了彭敏一眼。她其实什么也没看清,只知道他还活着。

  原来,因为美军正在朝鲜搞细菌战,怕他受到病菌感染,而引起病菌扩散,医院先把他放到太平间里隔离,醒过来算他命大,再做治疗。从昏迷中醒来后,彭敏从太平间回到病房。彭敏在朝鲜是因夜间山里行车翻车受的伤,右脚面的皮肉被刮开脱落,脚趾骨断裂。出院时定为三等甲级残废。

  1953年4月1日,彭敏就任大桥局长兼总工程师。任务重大而光荣,职位待遇却大幅下降。

  从铁道兵团常委、副司令员的职位,到铁道部大桥局当局长,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他从来没有想过。彭敏一想到横断长江两岸的交通就要在他的手上接通,就心潮澎湃,无比激动。他说:"在长江上建设大桥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一件敢想敢做、破除迷信的壮举。"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后,中国政府给苏联专家西林颁发了荣誉证书。西林于1957年11月回国后,荣获苏联工程院院士称号和列宁奖金。西林给大桥局的刘麟祥写信,询问彭敏到北京是否晋升了。刘麟祥拿着信到彭敏家里,问彭敏如何回答才是,彭敏笑笑说:"你就写没升也没降嘛!"

  彭敏常说:"荣誉只不过是旧衣服上的新补丁","人活着就是要使别人由于你而活得更美好"。"活着就要斗争,要向前看,不停的前进!"

  1960年初铁道部党组任命彭敏为铁道部基建总局局长,让他负责编制全国铁路总规划。

  彭敏到了北京后,按规定局长没有配车。他想买辆自行车上下班,1960年又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自行车要凭票供应,他就乘公交车上班。在同志们帮助下最终搞到了一张自行车票,他因腿脚伤残,就买了一辆女式自行车。他每天从西便门出发,沿护城河边的土路,骑车到军事博物馆对面的铁道部上班。回家后怕车丢了,还要亲自抬车上三楼。

  待遇方面比在大桥局显然差了很多。彭敏却认为,"党叫干啥就干啥",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期间,妻子温恩梅也同在大桥局,任专家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翻译室全面工作。1955年,她从怀孕到临产,一直忙工作,没做一点物质和心理准备。

  彭敏整天钻进长江大桥新方案的试验中,完全忽略了温恩梅什么时间要生孩子,总觉得"十月怀胎,还早着呢!"整个上半年,彭敏领导并组织中苏技术人员在长江上对管柱钻孔进行系列试验工作,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那一天晚上,彭敏从工地回到凤凰山的家里,没有看到温恩梅。听别人说,可能在医院。他慌了!当他跑到医院时,抢救也已结束了。温恩梅是妊娠高血压,经医院抢救脱险,但是,婴儿脐带绕脖5圈,虽经尽力抢救,也没有挽回婴儿的生命。

  彭敏怨恨自己!猛拍脑门。后来,他从老家请来一位保姆,照顾温恩梅。
 

三、采用新技术追赶世界的领军人
 

  在组建西南铁路建设领导班子的时候,因为经聂荣臻副总理提名,彭敏已离开铁道部到国家科委当副主任了(聂荣臻兼主任),所以没有列入名单。

  毛泽东主席看了周总理的这个名单时,问道:"那个修武汉长江大桥的人呢?"毛泽东主席之所以对彭敏印象深刻,还得从毛主席视察长江大桥说起。

  1956年5月3日早上8点,毛主席来了。毛主席谈笑风生,和大家一起在汉口码头登上 "武康号"轮船。彭敏陪着毛主席乘船沿汉阳晴川阁向上游航行。

  主席问到长江上还要修哪几个桥。彭敏回答:"已提到第二、三个五年计划草案里的有:南京长江大桥、重庆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主席说:"将来长江上修上二十个、三十个桥,黄河上修上几十个,到处能走。"

  最后说到今后需发展改进的一段时,主席很关注,仔细问了每一个具体问题,然后站起来说:"这个报告不坏,提出了问题"。汇报从早上8点到中午11点半。

  彭敏主持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是高标准、高质量的世界一流大桥。彭敏被毛主席记住了。

       由此,周总理决定国家科委副主任彭敏兼任"西工指"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成昆铁路的建设,概括说来,就是行政组织指挥(包括党的工作、施工指挥、后勤保障等)与技术攻关(勘测设计、采用技术与智慧战胜各种地形、地质障碍等)两大块。这等于说,彭敏挑起的是"成昆铁路的半壁江山"。

  彭敏在科委主持铁路科学技术工作联席会议时发言说:"毛主席要求我们修铁路,我们总不能因陋就简地修一条落后的铁路吧。我们一定要在铁路运营上实现牵引动力的内燃化和电气化;一定要改进和更新技术装备,以适应新型动力和提高行车速度、提高运输效率的要求;要在施工重要作业过程中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运输成本,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最大努力。"彭敏成为采用新技术的掌舵人。

  成昆铁路要按国家Ⅰ级铁路干线的标准衡量,全线地质情况需要进一步查清、采用加力坡度和展线方案尚待确定,勘测设计工作量很大。这就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加快速度来完成重新定测和设计工作。

  勘测设计的任务如此繁重,面临两个认识问题:以什么理论来设计?靠什么人去设计?

  我国土木工程的教材基本上是以苏联理论为基础的,我国铁路建设的技术人才基本上也是按苏联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彭敏与第二勘测设计院的党委书记牟友民、院长崔炳文等院领导多次交谈,重点是两个正确对待——正确对待苏联铁路建设的理论,正确对待学习苏联理论成长起来的广大勘测设计人员!

  彭敏说:党与党,国与国的关系的政治性非常强烈,而技术领域本应不存在这个问题,正如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对彭敏讲过"劳动方法只有科学不科学,不分哪些方法是资本主义,哪些是社会主义。"同样,技术没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分,只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

  彭敏与第二勘测设计院领导讲这些,目的是十分明显的:不要否定苏联专家的理论,但不能盲目崇拜;不要轻蔑用苏联教材培养出来的我国年轻一代的技术人员,但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创造。一句话,要创造西南铁路建设的新路子。

  怎样走出西南铁路建设的新路子呢?

  彭敏强调,关键是从自已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之前的勘测设计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

  "套用"现象,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明显的是1958年开始的成昆线北端的桥涵设计,吃了亏,现在要返工。为什么?苏联的计算公式是苏联国情的经验总结,拿到中国的西南来套用,就坏事了。苏联是高纬度,雨水少,而我国西南是低纬度,雨水丰沛,按照苏联的公式设计,涵管就偏小,桥孔也偏小,造成水害。同样,苏联的地形、地质也远不如我国西南地区复杂,隧道等建筑物的设计也需要结合成昆铁路的实际。

  真理的普遍性,具有指导意义,避免走弯路;但是,真理又具有相对性,不能拿来套用一切,真理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学习苏联,走自已的路。

  什么是自已的路?

  彭敏认为,只有从自已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各个具体情况出发,将书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将普遍真理与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解决难点的路径,才能走出自已的路子。

  以国家Ⅰ级铁路干线的标准来衡量,全线地质情况需要进一步查清,这就需要有足够的力量,一定的时间来完成重新定测和设计工作。初步看来,以下几个难点是非常艰巨的。

  这些难点是:

  走近攀枝花的线路如何穿越地质复杂的大裂谷;

  多个地形高差巨大的驼峰怎样才能降为千分之十六以下的缓坡;

  桥梁隧道建筑工程如何应对地震、断裂带;

  滑坡是全线最大的不良地质现象,怎样战胜它;

  泥石流地段的线路如何设计;

  崇山峻岭中车站设计在何处;

  桥隧相连之处架桥机无法运作,架桥作业的困难如何克服;

  隧道工程量巨大如何组织快速施工;

  等等。

  这就是苏联专家不赞成走西线的原因,也是我们最早不愿走西线的原因。现在,为了攀枝花,为了西南三线建设的全局,必须要走西线。这就是成昆铁路的具体实际。奔着这些难点去,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出解决难点的设计方案,就一定能创造出在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建筑高标准铁路的新路子。

  勘测是摸清"敌情",设计是制定"作战"方案,施工是解决"战斗"。勘测力量得到加强后,设计就成关键问题。

  彭敏指出:铁路建设直接的对象是大自然,我们在战略上应具有雄伟气魄,不怕高山、大河、岩溶、冻土、沙漠、泥石流,等等;在战术上要慎重对待,在切实掌握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比较,选好方案。严重地质不良地段,应尽量绕避;无法绕避的地段,要做出周密的、切实可靠的工程措施先期处理,一次歼灭,不留后患。反对在战略上畏首畏尾,怕长洞、怕高桥、怕这怕那;而战术上又存侥幸心理、草率迁就,不做彻底处理的思想和做法。

  他用矛盾论观点谈铁路设计:不要把什么事情看成绝对的、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政治、经济、技术的关系;多、快、好、省的关系;远期和近期的关系;铁路和农业、工业、交通、城乡建设的关系。要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快中求省。反对只管多、快,而降低标准,不顾质量;反对不讲节约,不切实际地搞贪大求洋那一套;反对片面降低造价;反对一切造成无穷后患的少慢差费的思想和做法。

  当时,国家正在酝酿进行设计革命。彭敏当了设计革命的先锋。他亲自指导撰写了《西南铁路勘设计革命》(简称"三十条")。

  毛主席看了《西南铁路勘测设计工作条例(草案)》后,只在"六四年十一月"前加上了"一九"两字,并批给陈伯达审阅。陈伯达只将"反对贪大求洋"改为"反对金碧辉煌那一套"。

  不久,《西南铁路勘测设计工作条例(草案)》以中共中央文件批转全国。在中央批示的推动下,广大设计人员纷纷下楼出院,深入山川野外,实行现场设计,参加勘测、施工劳动,有力地促进了设计工作的进展。

  贯彻"三十条"后的勘测设计工作展现出崭新的局面,设计人员纷纷"下楼出院"到施工现场办公。他们说:"从实际出发,大胆设计,让我们真正感到扬眉吐气了"。

  1966年底,成昆铁路的施工设计文件全部完成。

  彭敏的路桥人生写到这里,笔者深深为我国有这样一位"又红又专"的领导干部感到庆幸。回头再看,成昆铁路开创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新纪元,成昆铁路的技术进步成果占了全国铁路的70%~80%,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奖一点也不意外。
 


 

  (记载彭敏光辉一生的图书·选自《彭敏的路桥情缘》)

 

  之后,彭敏先后担任国家建委副主任等职,为中国的路桥事业献出毕生精力。

  彭敏于2000年3月6日去世,享年82岁。2013年铁道部大桥局为庆祝成立60周年郑重宣布,为大桥局第一位局长彭敏设立铜像,树立在中铁大桥局办公楼前。这是一代一代大桥人对彭敏的最好纪念。

  一生默默奉献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
 

  (本文摘自《成昆铁路大会战》)
 



 

  作者简介: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5月自上海复旦大学工农预科应征入伍。在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宣教干事,全程参加了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在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工作,历任街道办事处科员、副镇长、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要写一部全面反映成昆铁路大会战的纪实作品。历时16年完成了《成昆铁路大会战》。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