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历史

铁九师的前世今生——八十六位老铁兵

 

  汤原是黑龙江东北部的一座县城,隶属佳木斯市管辖。从哈尔滨驱车六七个小时才能到达。这是一座较小的县城,全县才二十几万人口,街道整洁干净,被评为全国卫生城。空气在秋凉中显得特别清新。街上行人很少,车辆也不是很多。笔者一行三人不是来欣赏街景,而是奔这里的农场而来。农场在汤原火车站北面,当地人习惯称作“北大营”。

 



 

  汤原农场入口

  简单吃过中饭,我们便驱车前往,不到十分钟便来到农场场部楼下。1955年2月,我们中铁十九局集团前身铁道兵第九师从朝鲜战场凯旋回国后,全师官兵曾在这里接替铁七师继续承担营房建设任务。到当年9月,部队被调往大连旅顺口修建“543”海军专用线,留下所属四十二团八十六位老铁兵,在副团长贺长春等六名干部带领下看护营房、筹建农场。

  这座农场目前已经改制为北大荒集团的一家子公司,有职工两千余人。我们与农场党委宣传部女部长曹元英对接,曹部长得知来意后流露出满脸的无奈和遗憾:“可惜老铁兵们都不在了,最后一位叫邓友成的兽医也于去年逝世。况且,即使他们还在,也因为年龄太大,很难接受采访了。”原来,在老铁兵邓友成去世前,曹部长也采访过他。但由于他耳朵在朝鲜战场被炮弹爆炸声震坏,几乎听不清问话,再加上他讲广西方言,只能勉强用笔书写交流。

  随后,曹部长带我们参观八年前建立的汤原农场场史馆,她说那里面有一些农场早期资料,来自多年前编纂的“普阳农场场志”,里面的相关资料估计也是由老铁兵们提供的。陈列馆里除农场各阶段文字图片介绍外,还摆放了一部分当年老铁兵们使用过的垦荒工具和生活用品。

 


 

  当年老铁兵们穿过的靰簕鞋
 

  资料显示,农场创业初期,称为“859”农场,隶属密山铁道兵农垦局。场名显然是铁九师当时番号“8509”的简写。当时,生产资料只有部队留下的23匹军马、两挂马车和几十把营建时用过的锹镐。后来又买了一批黄牛,并从当地聘用了十几个车老板儿、木工、瓦工等技术工人。当年春耕开始后,战士们积极向当地老乡请教,从社队借来马拉犁杖,先在营区附近开垦出80亩荒地,利用当地充足的水资源播种了水稻;还在远处开垦了150亩荒地,种上了大豆。

  看着玻璃柜里存放的老铁兵们当年用过的垦荒工具和生活用品,我们感慨万千。试想,当年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走了,他们这八十六位老铁兵是何等失落和凄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面对当时的遍地荒芜和空荡荡的营房,思想转变过程一定非常艰难,只是没能留下文字记录。

 


 

  机械化秋收
 

  陈列馆在首任场长贺长春名下只记载了他为期一年的任职时间,其他什么都没有,因为当时找不到照片、简历等相关资料。笔者当场通过“铁九师历史文化交流群”向老首长们问询原四十二团副团长贺长春的有关情况,有一位老首长发来从四十二团“团史”中找到的一条资料,可惜只有姓名和提升副团长的时间:1954年6月。这个时间,我们铁九师官兵尚在朝鲜宁边整训,此时提升为副团长,肯定在战时抢修强建过程中有过突出表现,也许立有重大战功。笔者又安排一些人进一步查找他的情况,可惜目前尚无回音。

  由于第二天曹元英部长要参加管局秋收工作会议,我们采访组就单独活动了。先是把场史馆有关资料翻拍下来,然后用带去的航拍设备拍摄了场区建筑。场区共有营房面积十万平方米,先期回国的铁七师完成了近四万平方米,剩余六万多平方米都是铁九师接着完成的。铁九师军史记载,5月中旬正式开工,九月份全部完成。陈列馆误把铁七师写成铁五师,可能是因为当时铁五师回国后在这一带修建过汤旺河森林铁路的缘故。

  场部的三层楼应该就是铁九师师部旧址。场部后面是师部大礼堂,现在已改造成农场文化馆,据说当时可容纳600名官兵同时开会。1955年,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前来汤原调研,正赶上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在这座礼堂召开的铁九师授衔大会上,王震将军亲自传达国防部彭德怀部长命令。由于将军身患重感冒,命令只读了一半,由他带来的副官接着读完。就是这次调研,让王震将军产生了开发北大荒的想法。他随后给中央提交报告并获得批准,于是才有了后来大批退役官兵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的英雄壮举。

 


 

  当年的师部礼堂
 

  师部大礼堂后面是教导营旧址,很大一个平房院落。教导营右侧是组合式平房,从高高的烟囱来看应该是官兵食堂。在食堂山墙突出的三处红砖棱柱上,有当年用白灰书写的三个大字:“鼓干劲”。显然是毛泽东主席1958年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简写。上述几处主要建筑的后面是一栋接一栋的官兵宿舍。如今绝大多数变成了农场职工的养殖场所。

  这些建筑,均为红砖灰瓦白边,庄重而牢固,普遍带有当年盛行的苏联建筑风格。据一位农场职工说,整个营房呈现竖排版的“八一”格局。我们通过航拍设备观看,试图寻找布局痕迹,但由于时值秋季,遍布营区的高大树木遮挡了视线,已无法清楚分辨。

  当天晚上,曹元英部长和她女儿在农场对面的一家饭店请我们吃烧烤。曹部长还带来几本黑龙江著名作家贾宏图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无限风光宝泉岭》。我们急切地翻到老作家采访汤原农场的部分,看到了老作家记载的八十六位老铁兵中的当时尙健在的五位姓名:王庭选、邓友成、刘世英、姚二全、肖荣秋。

  老作家还记载了王庭选老前辈的一段自述:“我参军时17岁,先在河南打国民党军,然后加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又打过长江,包围湖南长沙,逼着陈明仁起义,我又跟着部队进军广西剿匪,完成任务后,我们部队被改编成铁道兵,接着就去朝鲜了,抢修被美国佬炸坏的铁路,保障运输线的畅通。有时一个晚上我们要抢修被炸毁8次的铁道,美国飞机就在头上扔炸弹,我们不顾一切地修路,结果死了许多战友,就倒在我的身边!就这样,我们在朝鲜干了三年,后来战事不紧了,我随8509部队回国到汤原修营房,后来王司令员说要留下一些人建农场种地,我就留下了,就这样一直到老了,干不动了,就退休了。”

  从王老前辈的自述看,他确实是中铁十九局集团早期历史的亲历者。他应该是这支队伍长沙起义后在湖南茶陵整编期间加入的。当时,从河南军区补充3978人,被官兵们戏称为“掺沙子”,王老前辈即为其中之一。

  饭后,我们欲乘车返回县城宾馆。曹元英部长母女在霓虹闪烁中挥手与我们告别。在那一刹那,她们母女身后仿佛出现了八十六为老兵的身影,他们均白发苍苍,在贺长春副团长带领下列队向我们行着军礼…‥

  再见了,汤原农场!再见了,老前辈们!我们会持续关注这里,尽最大努力挖掘你们当年的英雄事迹,并转告中铁十九局集团的晚辈们!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