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历史

《解放军画报》中的“铁道兵”(2)

 

  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海拔最高处的铁路是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西起西宁,终点拉萨,全长1956公里,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1958年开工,期间几经停建,1984年完峻、运营。工程主要有铁道兵七师、十师承建。第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公里,由铁道兵“改工”的中国铁建承建一半以上的工程。2001年6月开工,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

  青藏铁路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2013年9月入选“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中国的铁路工程,最重大、最艰辛的工程,铁道兵、中国铁建——在!

  青藏铁路,在国力不逮、科技尚落后、物资保障不足的年代,铁道兵6万多官兵挑战千里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上马下马,完成814公里铁路工程,其英勇、悲壮的故事,被媒体、图书、影视等广为传颂。1983年10月的《解放军画报》,在青藏铁路西格段通车之际,在铁道兵告别军旗前夕,以《火车开进柴达木》为题,图文并茂宣传铁道兵,虽然于铁道兵建设青藏铁路的功绩挂一漏万,但一滴水见太阳,读者能够感受到昨日铁道兵英雄虎胆、战功卓著。

  (青藏铁路里程以现在的文章为准)。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期《解放军画报》,首篇《挥师引滦造福人民》、第二篇《火车开进柴达木》的作者都是程更新。更新老师也是一位老铁道兵,他原是铁道兵七师宣传干部,后来到《铁道兵》报当编辑,兵改工之前——即1983年去了《解放军画报》社工作。一期杂志头两篇宣传铁道兵,与他个人的“关系”多大?我不敢妄加推测。不过,我多年来一直同他保持联系,他热爱铁道兵,说的少做得多,他撰写的《<铁道兵志在四方>:不朽的军歌珍贵的遗产》在重要网站发表,影响很大。他曾组织过铁道兵的联谊活动,同个别吃吃喝喝的联谊活动有所不同,竟然租了一个单位的会议室,将参加联谊会的数十位“老头老太太”召集在一起,听我讲“铁道兵的故事”,并赠我高额讲课费。我在台上讲,他在台下第一排就坐,听讲专注,不时与身边一位领导耳语,朝我点头称许。他贵为《解放军画报》副社长、作家、摄影家,阅人无数,百忙之中操持这些“小事”,每每想起我都感动——这是对铁道兵的真感情啦!

  文尾发他几张在铁道兵及到“画报”社工作后采访的照片。



 

  火车开进柴达木
 

       王震同志担任铁道兵司令员时曾说过:什么是铁道兵的最大幸福?就是把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在祖国建成四通八达的铁路网。

  如今,通向喜马拉雅山的铁路——青藏铁路的第一期工程已经竣工。

  青藏铁路东起西宁,西至拉萨,全长2047公里。第一期工程在青海省境内,从西宁至格尔木,长834公里。

  这是一条高原铁路,线路沿青海湖北岸西行,经天峻草原,穿关角山,进入柴达木盆地。在盆地里,越戈壁,过沙漠,跨盐湖,直达昆仑山下的戈壁新城格尔木。

  提起青藏高原,提起柴达木,人们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苦。相传唐代文成公主为和亲出嫁松赞干布时,登上青海湖边的日月山,畏葸不前,回首望长安,两眼泪涟涟。杜甫在著名诗篇《兵车行》中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温声啾啾。”那里的荒凉,由此可见一斑。

  今天,虽然战祸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但是,青藏线沿途自然环境的恶劣,依然是令人生畏的。概括起来是高、寒、风、旱四个字。

  对于苦,铁道兵战士怎么看呢?他们说:“正因为这里苦,我们才来的,不把铁路修通就下高原,那是软骨头。”

  指战员们怀着开发柴达木,为祖国四化献“宝”的美好愿望,战斗在青藏铁路工地上。

  关角山被称为柴达木盆地的屏障,铁路从这里进入盆地,要凿通一座长4005米的隧道。隧道轨面标高3690米,导坑掘进到一定深度,洞里因严重缺氧连火柴都划不着。人在洞里施工,上气不接下气。有一次,一下昏倒了32人。战士们以顽强的精神,先后战胜了断层和地下水造成的130多次塌方。隧道终于贯通,干部战士欣喜地说:“我们给柴达木盆地开了个‘天窗’”。

  察尔汗盐湖,地处盆地腹部,是我国最大的盐湖。由于高原空气干燥,水分长期蒸发,湖面结起了坚硬的盐壳,铁路路基就要从湖面盐壳上穿行32公里。某团十六连1977年来到盐湖上安家,住着用盐块垒砌的房子,开始修筑盐湖路基。湖的南北两岸,地质奇特,有饱和粉细砂震动液化地段,硫酸盐渍土地段,还有分布着数不清溶塘、溶洞的盐溶地段。铁道部、铁道兵和青海省的科研人员,住在工地上,与干部战士共同攻关,解决了施工难题。

  人们说,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是科学与干劲、智慧与勇气、实事求是态度与敢想敢干精神相结合的结晶。

  火车开进了柴达木,随着汽笛的第一声长鸣,柴达木的工业、农牧业、商业、科学文教事业开始出现新的兴旺景象。同时,西藏自治区的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改善。
 

  程更新撰文 傅培敏刘明民摄影




  跳起欢乐的舞蹈,迎来第一列开进柴达木的火车。
 

  土方机械,大显神威,加速了施工进度。
 


  为解决高原筑路的难题,兰州铁路设计院的科研人员,冒着严寒上山测试。

 

  在察尔汗盐湖路基施工中,采用了多种新方法。打挤密沙桩必须向湖底灌注大量沙子,这些沙子需要从百里之外运来。


  机械化整道有效地提高了工效,降低了劳动强度。


  没有砖,没有瓦,垒起土屋安下家。胡必书摄



  火车奔驰在柴达木戈壁旷野上。

 

  程更新采访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