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英雄谱

天山祭战友——陶福星

天山祭战友

陶福星

  二0一0年八月十七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身患胃癌的我,在家人的陪同下,千里迢迢从安徽省宿州市来到了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新疆天山奎先达坂,为当年修建南疆铁路而英勇献身的战友祭奠扫墓。

  这一天,得知我们要赴天山为死难战友扫墓消息的新疆籍部分战友和烈士墓地所在地的新疆和静县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也专程陪同我们一道,前往处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天山奎先达坂烈士墓地。

   我们越戈壁,跨沟壑,攀悬崖,终于在当天下午二点三十分,来到了埋葬英雄忠骨的天山奎先达坂原铁道兵五师二十三团烈士陵园墓地。

  在烈士陵园里,我们站在巍峨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了一场让人难以忘怀的祭奠仪式。祭奠仪式由新疆和静县阿沟乡党季书记休蜀疆同志主持,我代表烈士生前战友致祭奠悼词。

  在祭奠烈士的仪式上,大家怀着长期思念又崇敬的心情,为烈士们敬献了花篮、花圈、挽联,将随身所带的烟、果、香、烛等供品摆放在烈士纪念碑前,又将家乡的优质好酒一一敬酒在每个烈士墓碑前,以告慰长眠在这里的战友,寄托对他们的哀思和长期思念之情。思念的泪水不断地洒在这块埋葬英魂的墓地间,滋润着陪伴他们的高原小草。祭奠仪式结束后,我们站在苍山之中,望着眼前一座座烈士墓碑,念着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烈士名字和早已铭刻在心间的部队番号,心似波涛腾涌,久久不能平静······

  1974年初春,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原铁道兵五师全体指战员从成昆线、襄渝线转场来到了新疆天山阿拉沟,在这100多公里倒塌的深山峡谷中安营扎寨,担负着南疆铁路山区路段的施工任务。施工中,上级党委把南疆铁路咽喉工程6152米长的奎先隧道交给了善长攻克高、难、长隧道的铁道兵二十三团。

  奎先隧道处在海拔3470米高的天山奎先达坂山腰上,施工自然环境特别差。这里高寒缺氧,一年四季寒冷,常年狂风刮个不停,且水源缺乏,地质复杂,给部队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施工中,遇到的“冰冻层”、“水濂洞”、“水晶宫”、“烟老虎”、“暗流沙”、“毒瓦斯”、“大塌方”······接连不断。英雄的二十三团官兵们面对这重重困难,不畏缩,不胆怯,以英勇无畏的铁兵精神和“天塌我敢顶,地厚我敢钻”的气概去战胜它,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按期完成了奎先隧道施工任务。

  然而,在奋战奎先隧道施工中,却有50个鲜活的生命牺牲在这里。50个人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那就是每打通123米长的隧道就要牺牲1名战友啊?而牺牲的这些战友中,他们正当青春年华,年龄最大的36岁,最小的只有18岁。

  我走到烈士墓地最后一排,看到了排列整齐的6座坟墓,墓碑上书写着同一连队,同一时间牺牲的6名战友名字。他们当时牺牲的场面,我还历历在目。那是1976年12月23日在隧道塌方中同时遇难的三营十三连6名战友。其中有位班长徐祥华,是已被宣布退伍的老兵。这位1970年入伍的云南宣威籍哈尼族民族战士,当了六年半的兵才获得一次回乡探亲机会,在这次探亲中,经人介绍与一位叫阿霞的姑娘结了婚,不久阿霞怀了身孕。当部队宣布徐祥华退伍后,他要求到工地再干几个工班,没料到在离队的前两天竟牺牲在大塌方中。徐祥华牺牲后,部队给他的新婚妻子阿霞发去电报,让她到部队来参加徐祥后的后事处理工作,阿霞回电告之:“因身怀有孕,不便前往,父母年迈,语言不通,也不能到部队,敬请部队妥办祥华后事”。后来听徐祥华的同籍战友说,阿霞生了个男孩,已改嫁与祥华的弟弟结婚了。在这次大塌方遇难的战友中,还有一位叫邹维根的老兵,是1970年1月从江西奉新县入伍的江西老表,其祖父是当年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后来在长征路上牺牲了,邹维根在1975年就被列为复员退伍对象,可后来考虑到他是连队老安全员,对隧道施工排险解难很有经验,于是又挽留他在干一年,负责培养新的安全员。没想到,在这次大塌方中,这位老红军的后代却为南疆铁路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

  我默默伫立在烈士们的墓前,心想:这些死难的战友是为人民而死,是为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而死,真谓死得其所!死的光荣!战友们,你们长眠在天山深处,守护着这片热土,永远守护着自己亲手建设的南疆铁路,新疆各族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你们的生前战友不会忘记你们!

  当我们依依惜别烈士们的墓地时一股对烈士仰慕之情的诗意,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再见吧,我的战友!
     安息吧,我的战友!
     愿您与奎先作伴,
     愿你与天山同眠,
     青春热血洒边疆,
     永生永世无悔怨,
     ······
  

 

 

作者介绍:陶福星,安徽省宿州市人,1968年入伍,历任铁道兵五师二十三团文书、宣传干事、宣传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1983年转业后任安徽省宿州市财政局人秘科科长、局长助理、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安徽省作家协会理事、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