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四


 

  第一章 战争忧虑,成昆重生
 

  第三节 成昆线与攀枝花是重中之重

 

  一、攀枝花给贫钢的中国带来希望

 

  发现攀枝花有丰富的钢铁矿产资源!这个消息对一个贫钢国来说,好比打了一针强心剂。然而,将矿产资源开发出来,并非易事。

  新中国成立时,是个一穷二白的国家。

  钢铁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国防硬实力的重要标志。1950年,我国钢产量才61万吨,按4.5亿人口计算,人均约1.4公斤。平均每人打一把十字镐都不够。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国进行了恢复国民经济。1958年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搞大跃进运动,其中,钢铁产量提出的口号是:实现1700万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全民炼钢,村村冒烟,结果适得其反,回过头来总结经验教训。

  1936年,地质学专家常隆庆偕同助理殷学忠骑着毛驴闯入了攀西大裂谷。他发现,这片不毛之地竟然遍地是宝!1937年他向世人披露了攀西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引起了政、经、学界的高度重视与巨大反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过大规模的科学勘察,已证明攀西地区是一个聚宝盆。初期探明该地矿藏47种,钒钛储量分别为1500万吨和6.5亿吨,各占全国的64%和93%,居全国第一,名列世界前茅。远景储量达2000亿吨以上的钒钛磁铁矿伴生钪、钴、镍、铬等10多种稀贵金属,特别是世界昂贵金属钪的蕴藏量约1.3亿千克。而且煤及水能资源富集,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立体农业、林业等等,均使得这里相关的自然资源组合条件极佳,真可谓匹配天成。

 



(攀枝花钢铁基地位置·选自网络)

  攀枝花钢铁基地建成后,初期可形成的年生产能力是:铁矿采矿650万吨,选矿1350万吨,铁160~170万吨,钢150万吨,钢材110万吨,原煤337万吨,以及一定的发电装机容量和水泥产量。

  党中央作出三线战略决策后,攀钢建设成立了渡口建设指挥部,由冶金部副部长徐驰任指挥长,与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并肩作战。

  1958年3月,党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提出一手抓粮食,一手抓钢铁。开发利用攀枝花资源,建设新的钢铁工业基地,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建设队伍陆续上马,高峰时曾达好几万人。后来,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国家实行调整方针,攀枝花建设推迟。

  1964年7月初的一个晚上,周总理召集国家计委和冶金、地质、铁道、交通、机械、电力等部门的领导同志,专门讨论了攀枝花基地建设问题。总理传达了毛主席的多次指示,“我们的工业建设,要有纵深配置,把攀枝花钢铁厂建起来。”“攀枝花建设不起来,我睡不好觉。”“现在到解决问题的时候了。抢时间,抢在战争爆发之前。”“不搞攀枝花,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没有投资,可把我的稿费拿出来。”从1840的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战争忧患史,新中国四周的战争幽灵,是毛泽东思考的出发点。

  1964年8月中旬,毛主席在谈话中进一步阐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攀枝花是战略问题,不是钢铁厂问题。现在抓是抓了,但要抓紧,要估计到最困难的情况,有备无患。”“成昆铁路也要快修,修不好,我睡不着觉。”

  会后的第四天,计委常务副主任程子华率领一百多位专家组成的考察队伍奔赴攀西地区。在野外工作了一个多月后,专家组向总理、李富春副总理及国家计委、建委等有关各部、委和四川省委的领导汇报。程子华同志提出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煤矿和成昆铁路必须配套建设,三个建设项目同时列入国家计划、同时上马的意见。

  从国防建设来说,一旦战争爆发,地处纵深的攀枝花将是更加重要的战略基地。因此,攀枝花在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承担着和平时期支援国家重点建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的光荣任务。

  1964年10月毛主席在对广东省委的一个请示报告的批示中指出: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强三线建设,逐步改善工业布局。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抢时间,争速度,时间问题也是一个战略问题。1965年6月在听取有关负责同志汇报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毛主席说:“三线建设,是我讲迟了,早讲几年就好了。现在后悔无及。” “攀枝花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
 

  二、成昆铁路不通,一切都是空的!
 

  西南三线建设地区规划了包括成昆铁路在内的10条共8000余公里的铁路干线, 25万公里的公路,建设攀枝花钢铁公司等二十多个黑色、有色金属企业,新建、续建第二汽车制造厂、东方电机厂、洛阳矿山机械厂等一批大型机械企业,使三线地区的机械工业生产能力占到了全国三分之一,同时在三线地区将建成攀枝花、十堰、德阳等三十多座新兴工业城市,几十个科研基地。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重大的经济战略调整,并建成我国战略后方基地。

  党中央通过了三线战略决策之后,毛主席明确由周恩来负责组织领导。

  在周恩来看来,在庞大的三线战略规划中,铁路建设是主要矛盾,是区域经济的命脉,必须先行。

  周总理召见吕正操,严肃地对他说:

  三线建设规划将建成大中型骨干企业近200个,形成了包括核能、冶金、航天、航空、兵器、造船、电子、化工、有色、机械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同时要培养和聚储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仅军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接近20万人。三线建设,为共和国建立可靠的战略后方基地,它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国际地位提升。而西南铁路建设则成了上述工业体系的动脉,铁路必须先行!

  成昆铁路是整个西南三线战略全局中的大动脉。成昆铁路的渡口支线(正、站线共58.92公里)是成昆线通向攀枝花钢铁基地的专用线。 
 




(成昆铁路与渡口支线图·选自网络)

  1964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在西南三线建委常务副主任程子华陪同下,实地考察了攀枝花钢铁厂厂址和成昆铁路重点工程。

  半个月后,《关于攀枝花地区工业基地建设上马下马的经验教训的报告》和《关于成昆铁路控制工程现状的报告》摆在了毛主席和周总理面前。

  报告深刻指出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对于建设西南后方战略基地认识不足,没有远见。当时不论“上马”或者“下马”都没有从战略部署这个高度加以认识和考虑;二是分散主义,各自为政,缺乏统一领导、科学管理、统筹安排,致使战略部署拖延了近三年时间;成昆铁路,三上三下教训尤为深刻,重点控制工程尽快复工,迫在眉睫。

  毛泽东看后重复之前的话说:“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

  “我们的工业建设,要有纵深配置,把攀枝花钢铁厂建起来。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

  “成昆铁路要快修。”“成昆铁路修不好,我睡不着觉。”

  1964年秋的中央工作会议作出了三线战略决策,“两基一线”是重点,而成昆铁路与攀枝花钢铁基地是重中之重。战争的忧虑是一付催化剂,终于使攀枝花与成昆铁路这对打上备战烙印的双胞胎呱呱落地。

  随后,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了攀枝花基地大会战、成昆铁路大会战,并始终将攀枝花与成昆线捆绑在一起,大会小会一起谈,布置、汇报一起抓,还要求必须同时在1970年7月1日,出铁与通车。

 




(建成的攀枝花钢铁基地·选自网络)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洪承惠,1944年7月28日出生,男,汉族,籍贯江苏阜宁。1962年自上海复旦大学工农预科应征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政治处干事,全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

  1978年10月转业。历任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街道办科员、五角场镇人民政府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等职。退休前参加过区政府史志编撰工作。

  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