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九十七

 


 


 


第十章 勘测设计,克敌尖兵


​第十一节 创立“平坝漫流理论”

 

  成都,祖国大西南的一颗明珠,天府之国的中心。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的中央,在地理学上,又将四川盆地称之为成都平原。而当地的民众习惯把山区中的平地称为“坝子”,或叫做“平坝”。

  成都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灌发达、人烟稠密,为四川省产粮区,境内水田、房屋、沟渠、道路密布,是经济活动集中地区,俗称天府之国。
 


 

  (雨量充沛农灌发达的成都平原·选自网络)
 

  成昆铁路由成都向南延伸,通过川西平原的西南边缘,进入峨眉山区。

  在平原地区修筑铁路有困难吗?

  下面,让我来告诉您,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一个大大的曲折。

  一、沉痛的教训

  成昆铁路在多年勘测的基础上,于1955年正式开始设计,在1958年大跃进的锣鼓声中,成昆铁路也以“大跃进”的方式拉开了建设的序幕。当时,设计院的工程师们,根据苏联的桥梁理论,奉行勤俭节约的筑路原则,在成昆线北段设计出一套施工图纸。自1958年7月开工建设到1962年下马,经历了三起三落的艰难历程,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辛勤施工,还是完成土石方2千多万方、隧道10公里、桥梁约5公里,成都至青龙场61.5公里铺轨通车。

  但是,1961年前发生了十多年一遇的洪水,仅就大中桥统计,桥墩冲倒1个,桥基础遭严重冲刷者11座,护坡冲垮者2座,需加孔的12座,需加高的6座,引起河流改道及破坏下游河床、道路及农田需要改建的19座。小桥、涵洞受害不计其数。由于小桥涵偏少及灌溉涵渠设置不当,使不少农田积涝欠收或缺水减产。
 


 

  (洪水冲毁桥涵•选自网络)
 

  从1959年开始发现问题起,针对成峨段的水害,及时作出了改善设计,增加桥涵。

  问题的根子在何处?

  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工地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吕正操严肃指出:设计要革命!

  设计革命,首选要革谁的命?革设计人员头脑的命!

  吕正操强调:要认真总结多年来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实践论》、《矛盾论》为指针,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下楼出院,到现场去搞调查研究。

  吕正操还指示副总指挥、技术委员会主任彭敏负责抓《铁路勘测设计工作条例》的起草工作。要求该条例在设计思想、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上,破唯心主义、破形而上学、破陈规陋习、破繁琐哲学、破闭门造车;提倡按唯物主义、辩证法办事;提倡理论联系实际、走群众路线,要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下楼出院”,搞现场设计、现场调查、现场鉴定。

  一位已退休的第二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当年成昆铁路北端线路组的组长,告诉笔者一段难忘的经历。

  这位铁路专家是1956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铁二院的。当年他扛着标杆,跟着老工程师们在成昆线上搞设计,依据的理论就是在大学里的苏联教材。苏联是老大哥,铁路建设历史比我们悠久,经验丰富,从解放战争开始就派专家帮助我国进行铁路抢修与新线建设。我们在课堂学的是苏联教材,设计时用的也是苏联的计算公式。哪知道,他们是高纬度国家,北方天旱少雨,苏联的桥涵理论主要是他们国家铁路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我们西南是低纬度,雨量充沛。我们没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他们的理论当成“金科玉律”,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1965年,成昆铁路大会战开始后,他已成为工程师、北段总体组线路负责人。一天,他在北端搞设计工作,突然,天气突变,又打雷又闪电,一场雷暴雨倾盆而下。

  附近的一座老式涵洞到底会发生什么情况?

  他换上一双凉鞋,披起雨衣,在雷电中顶着风雨跑向那个1958年修的涵洞。

  他一口气跑了四公里山路,到那儿一看,“哎呀,眼前泽国一片,下面的公路不见了,涵管被洪水冲起好高。”

  雷暴雨噼里啪啦下个不停,惊天雷轰隆炸响,无数条山沟里聚集起来的洪水汹涌地冲向平坝……

  雷雨中,大山无语,树木在风雨中飘摇,一个俏瘦的身影挺立在山坡,面向平坝泽国,纹丝不动。

  一个声音,胜过滚雷——“吃大亏了!”

  一个声音,在天际回响——“亏吃大了!

  “这个亏吃得太大、太大了!”的声音冲破天穹,在空中回响……

  我们要从西南的实际出发,要有西南坝子的桥涵理论、要有西南平坝的计算公式!

  后来这位铁路专家根据水情的实际,设计出能够应对大暴雨的方案,废掉了那座涵洞,修了三孔桥。

  这位铁路专家叫什么名字?

  我真的不能说,因为采访时,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专家与我约法三章:“不要出现我的名字、不要出现我的头像、莫要宣传我个人。”他说,“成昆铁路太难了,成昆铁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成昆铁路牺牲的同志太多了!”

  笔者只能遵守“约法三章”不能说出他的名字。我能告诉读者朋友们的是: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后来成为铁二院的总工程师、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二、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的互相联系才有创新

  桥渡,是以桥梁为主体包括桥头引线、导流堤等跨越河流、深谷、低洼地带的全部建筑物。

  成昆铁路大会战中,勘测设计技术人员认真总结1956年的桥渡设计教训,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平坝地区的地形与水文特点,反复计算,寻找漫流规律。

  夜深人静的时刻,山谷的天空漆黑一片,唯有一群恒星闪闪发光。

  在施工现场的帐篷里、简陋的棚屋中,灯光闪烁,工程师们伏案划线、计算,图纸在他们的手中展卷,一个个改建的设计方案诞生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设计时,一方面追求速度,对上述自然条件没有作深入调查研究,生搬硬套书本上“压缩桥渡、约束洪水,可以减少冲刷”的理论;另一方面片面讲求经济,压缩孔跨,改河改沟,合并桥涵,致使设计的桥涵偏少、偏小、净高偏低,基础偏浅。

  照搬“理论公式”、囫囵呑枣地学习别国经验,得到了“肠梗阻”的苦果!

  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条条教训转化为一条条经验——“平坝漫流理论”诞生了。

  在桥涵水文勘测与设计的实践中,勘测设计技术人员基本上掌握了平坝漫流河段的水情规律,发现了“水拱”(连续缓变的曲面)及“犀流”(特别强劲的股流)的存在,积累了在铁路桥涵设计中许多可贵的经验。

  平坝漫流河段设置桥涵的要点是:

  第一、要正确认识平坝漫流洪水的两重性作用。洪水除主要河道或沟槽排泄外,两岸的河漫滩起着重要的排洪作用,而这些河漫滩都是水田房屋密布的平坝,尽管河漫滩平均约五至十年淹没一次,但漫流水深不大,受农作物及建筑物的阻滞,田埂的拦蓄,流速很小,一般危害不大,洪水时还常有细泥落淤现象,提高土地肥力,对农作物也带来一定的好处。

  第二、铁路横过平坝,截断了漫流洪水的经路,改变了原来的自然平衡关系。路堤堵断水源,也妨碍农村小型水力开发和发展,同时也截断了交织成网的道路,给当地人民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在这个水文、人文较复杂地区进行线路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农业与洪水规律相适应,妥善处理洪水、铁路、农业三者的相互关系。

  第三、通过平坝漫流区桥涵设计,要摸清不同河段特性,合理布置桥渡。

  在扇形河段:干流所在地形高,支岔和河漫滩所在地形低,整个地形呈扇状。扇形河段桥渡布置宜一河多桥甚至连成长桥,使洪水基本上按天然分配状态通过铁路。

  在漏斗形河段:桥渡布置宜扩大干流河床建主桥,并辅以必要的导流堤。如两侧有比较稳定的河岔,也宜略加扩大,设辅助桥。

  在网形河段:因势利导,顺应洪水时而集中时而分散的趋势,应设置孔径留有余地的主桥和辅助桥涵及导流建筑,严格控制河漫滩流量分配。

  在羽状、扇状水网区:桥涵分布宜逢沟设桥(涵),不宜合并,不宜压缩,并充分考虑田埂排水的出路增设桥涵。

  在高沟段:桥涵宜分高中低三级逢沟设置。高的一级排洪、排沙;中间一级水稻田内设置涵洞排区间径流及灌溉余水;低的一级排洪、排污或作通航及设置进水管道之用。高沟桥涵必须有足够的孔径、净高,防止洪水泥沙横溢,危害农田,淤堵排污水道。

  第四、改河并沟,必须慎重。长期以来,人们在河提滩上建设起稠密的居民点,将河漫滩开辟成良田,对洪水不断地加以利用、改造,形成灌溉水网,这是农业与洪水规律相适应的结果。设计时要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平坝漫流河段都要求逢河沟设桥涵,不宜轻易改河并沟。

  第五、桥下净空要大,基础要深,不要忽略流速及土壤两个主要因素以及桥渡范围内河段的稳定,对农业和航道的影响等问题,避免桥的净空及桥头路基标高不够,桥墩基础被冲空,桥下铺砌被冲毁。桥跨选择,应加大跨度,增多通航孔数,保证桥下通航安全,不宜过分挤压洪水,增大桥下流速,造成航行困难。

  从1959年开始发现问题起至1965年,共针对成峨段的水害,增加了桥涵。1958年原设计大中桥17座,1965年改为29座;长度从1743米增长为3589米;小桥涵由238座增加到450座。

  通过整治水害,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掌握水文资料,认识平坝漫流的规律,经过改善设计,解决了成峨段的水害。因此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在桥涵勘测设计中,必须加强水文工作,充分掌握水文资料,在难于取得确切资料时,设计上应适当留有余地。

  成都平原的铁路桥涵设计与建设的曲折证明:

  平坝漫流地区水文复杂、多变,事物是广泛联系的,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必须要求全面性,防止错误,防止僵化。”

 



 

  (成都郊区的府河大桥•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在1958年之前设计中,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认识事物性质是其的内在特殊性决定的原理,犯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在1964年之后的大会战中,遵循唯物辩证法,在平坝漫流的设计中,从更大范围把几个桥渡联系起来,去认识水情,分析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好总体设计。在每个桥涵的具体设计中,不但注意一个桥渡,也必须注意前后引线桥涵可能遇到的特殊问题;不但注意河段水情的变化,也必须注意各种河段水情的交织;不但要看到大桥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注意前后小桥涵的复杂性。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创造了中国西南平坝桥梁的新理论。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