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刊

成昆铁路大会战【纪实连载】之十七

 


 


 

  第三章     准备充分,有备无患
 

  第八节      陡坡搭建临时房
 

  成昆铁路会战,高峰时期人数超过30万。建设临时生活住房,生产、施工辅助用房,是施工准备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在成昆铁路大会战中,各级组织都很重视和关心筑路员工、指战员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多次关心参加会战建设广大群众的吃、穿、住问题。地方政府与群众在住房条件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为铁路建设大军腾出了许多公房、民房,供给修路部队的机关、材料仓库、修理、医院后勤保障等单位使用。
 


 

  (山顶安营扎寨·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铁八师的新兵驻在云南省禄丰县高峰公社,是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偏僻的山区。公社的办公楼腾出来给部队新兵训练队居住。营部和连部分别驻在公社办公楼二楼的几个房间里。公社办公楼前面的两个大库房里,连队两百号人全都住下了。距公社西边两三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公社屋后是山岗,这正是训练新兵的好场所。

  铁一师担负西南铁路云南省境内的线路建设时,后勤部卫生科医疗所驻寻甸县。成昆铁路会战开始后,进驻罗次县。根据命令,扩编为师级医院。设置内科、外科、传染科、辅诊科。为尽快建院收治伤员,决定将当地腾给部队的养猪场改建医院。

  云南农村的住房结构是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楼上睡觉,楼下的四周用来关养鸡鸭猪羊,中间有一个火塘,是做饭、吃饭和休息的地方。这个养猪场有4个四合院,也是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楼上办公或堆放杂物,楼下养猪。

  医院的官兵将四合院打扫干净,消毒处理后,稍加修缮、粉刷,就将内科、外科、传染科、辅诊科分设其间。官兵的住房,则另找场地新建。修房子所需的瓦、水泥、黄沙等材料一到,不分干部战士、男兵女兵争着上。刚刚入伍的四川达州女兵,开始爬到了屋顶时战战兢兢的,用稻草铺完屋顶后就趾高气扬了。

  工作人员住房附近没有场地建厕所,只能在离开五十米的山坡上,平出一块地,挖了二个长条坑,铺上木条板,又搭了棚,周围用树枝围起来,抹上泥巴,就成了男女厕所。为此,大多数官兵晚饭连汤也不愿喝,怕半夜起来上山解小便。

  经过不到一个月的连续奋战,医院提前十多天开始收治病员。

  施工部队的临时住房的建设更加困难些。

  1965年2月部队进行扩编,在成昆线的南端部署的铁道兵一、五、七、八、十师为加强师,每师的兵员总额由原来的2.03万人扩编为3.6万人。新组建了建筑给水营、发电营,1个12.7毫米高射机枪连;重新组建汽车营,增编四、五个汽车连和训练队;修理厂扩编为修理营;卫生科医疗所扩编为师医院。人员的住房数量陡增。

  上路的先遣人员多使用帐篷。大批施工人员采用多种结构形式的住房,有自建简易临时房屋,也有采用临时与正式相结合、与地方合建等措施,以节约投资、时间、劳力。1965年后,开始装备了拼装式活动房屋。

  铁一师第二管区新江——黄瓜园段,位于云南元谋金沙江与龙川江畔的交界处。部队沿龙川江、金沙江畔一字排开。头上是陡峭山崖,山脚是奔腾的龙川江或金沙江。修建临时房屋的战士要在半山腰开出平地建房,先要在上面打好钢钎桩、固定好麻绳。然后战士在腰里緾好麻绳,系好安全带,从山顶慢慢降到悬崖上的指定位置,打眼、放炮,在坚硬的半山腰炸出一块凹面立足,再慢慢啃出一块平地。

  临时房屋为解决防热、防风沙问题,就在瓦楞铁皮下加设一层约10厘米厚的山草隔热层;有的单位采用预筑50~80厘米厚的土墙,并加高净空的办法。灭资滩一带,傍山临江,地形陡峭,1个营的5个连队平整房基挖填土石方1.74万立方米、干砌片石0.19万立方米,有的沿陡坡上下重叠修建达14层,远看像布达拉宫一样。
 


 

  (生活用水只能用小桶往上吊·选自截屏)
 

  铁七师的先遣队进入成昆线的管区,是地震频发区,又濒临金沙江,风沙大,夏季气温高达45摄氏度,夏秋之间雨量大,洪水暴涨暴落,最高水位落差达20至25米。先遣队带的大多是小的帐篷(能住10~12人),地点狭小,他们创造了一顶帐篷搭双层铺的“ 帐篷楼”。

  盖临时住房时,首先是选择地点,要以安全为前提。有些地方虽然空旷,但险情大,不能住人、存物,而较安全的地方却又很狭窄。七师官兵加上民工4.3万多人,集中在很狭窄的34.8公里的线路上。平地难求,师党委提出“铁路工程高标准,生活设施低水平”、“抢到时间就是胜利”的要求。为在这块狭窄的地段上建房,采取打破单位界限、统一组织指挥、分片包干建房、集中分配使用的原则。

  在材料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就地取材解决。在江边捡石头,用粘土拌和砌房基和墙壁;没有木料,从烧柴中挑选较长的木杆,用铁丝绑扎在一起当梁作椽;从灌木丛中砍来枝条编成篱笆,再用草与泥调合后糊成墙壁;屋顶以稻草、茅草代替油毛毡和瓦。庆新段共修建了临时住房19.5万多平方米。虽然新建的临时房屋、搭设的帐篷以及料库等,都安排得非常拥挤,有的战士睡大通铺翻身都要惊动左右,但保证了整个部队按时进点。

 


 

  (铁道兵自建营房·选自《万水千山只等闲画册》)
 

  铁五师二十三团打通了贵昆铁路上的梅花山隧道,没等见着铺轨,又奉命挥师转战成昆线。他们乘坐闷罐车厢的火车和亥字头解放牌汽车,晓行夜宿、风尘仆仆地赶到金沙江边上的攀枝花地区。过金沙江只有一座小型钢索吊桥,人车分开,指战员们下车徒步过桥后,再乘车继续前进。前方只有一条从渡口通会理县的公路,再往前又被河挡住了去路。大家将车上的行李、物资都卸下来,装上小木船,战士们同船工一起拉起纤绳,拖着小木船溯江而上,把物资运到几公里外的连队驻地,立即投入临时房屋的建设。

 


 

  (铁二局职工住在一线天峡谷·选自《成昆铁路·6·画册》)
 

  在峨边县,铁道兵十师的一个连队实在找不到一处可以搭建临时房屋的地方。找遍山坡,但见有几个乱坟处可以修整盖房。经与地方政府联系,说年代已久,查无结果,最后批准部队在此建房。一个连队200多人在此安家。

  最难处理的是部队家属来部队探亲。因为施工紧张,多数已婚的同志都推迟假期,因而来队家属就多了起来。一个家属来队时,就设法支一顶小帐篷。第二个家属来了,就在中间拉一块布隔一下。最多的一个帐篷住四对夫妻。某连指导员知道了张老兵的隐情,就与连长商量,叫文书把连部小单间腾出来,让张老兵夫妻俩单住,对外说是他老婆是神经衰弱。住了二个月,张老兵的老婆回家来信说,有喜了。后来,这个儿子的名字叫“成昆”,因为是住在成昆铁路建设工地怀上的。

  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的施工单位的居住条件也十分艰苦。有的家属来队,工程队无法安排住处,就找到大山谷底下一个狭小的场地,找来一块帆布挡一下,来队家属就在谷底的山坳里住下了。生火做饭的时候,炊烟从谷底袅袅升起,白雾般的飘渺缠绕在绿色的半山腰中,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山洞里的厨房·选自截屏)
 

  成昆铁路会战期间,租用民房、公房15万平方米;新建临时房屋313万平方米,其中活动房屋及帐篷63.1万平方米,其余为简易的草房。临时房屋为30万筑路大军提供了简易的居所。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洪承惠,1944年7月出生。1962年入伍。铁道兵一师历任战士、班长、干事,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8年转业。历任科员、镇长、街道办主任等职。2004年8月退休后,立志全力写好《成昆铁路大会战》。
 


 


 



 

首发:铁道兵文化网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