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后代

一个老铁道兵的平凡故事

2009年,是我们伟大祖国诞辰六十周年。我的父亲,一个普普通通的老铁道兵,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见证了一段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亲历了企业迭宕起伏的风雨历程。


1969年,江苏省灌南县和水村,二十岁的父亲在村大队帮忙,因文革耽误了学业只读完高中二年级的父亲算是村里的“高材生”,很受大队书记赏识,有意要把他培养成革#基层队伍一份子。那年4月,铁道兵来县上征兵,这是父亲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面对大队书记的反复工作,最终父亲还是选择了当兵,在他年轻的心里:当兵是件非常光荣而又神圣的事情。当他穿着绿军装踏出村口的那一刻,就从未为这个选择后悔过。


在铁道兵的大熔炉里,父亲得到了彻底的蜕变。从一开始觉得可以毫无顾忌地吃上饱饭就是一件比较幸福的事,到成长为一名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合格的铁道兵战士,从思想上历练了质的升华。那个年代的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开山凿路、填水架桥,许多作业都没有机械装备,全凭人背肩扛。修建太岚铁路时,为抢工期,父亲曾在隧道里三天三夜没出洞;炎炎烈日下,推着装满渣土的小车来回奔波,也曾让他晒得后背脱皮。但他从未觉得苦,那份为祖国筑路事业献身的革#豪情让他激情四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祖国的交通大动脉四通八达,让铁路延伸、延伸……


后来,父亲提了干,在铁四师十七团任助理员,部队驻扎在唐山郊外。1976年7月28日,我的父亲和他的铁四师十七团,一起经历了一场人间劫难。凌晨3时40分左右,惊天动地的倒塌排山倒海般而来,父亲是幸运的,在担在床头和写字台的楼板下躲过了一劫。在生命最无奈的死亡面前,所有的一切都很脆弱。在地狱般的一小时过后,父亲克制着最初的战栗和恐慌,投入到了营救工作中。他徒手扒出来七个人,其中五个被救活。直到救援人员来,他仍在那儿挖着,他的膝盖和断了指甲的十指早已血肉模糊,这些丝毫不能影响他营救战友的迫切心情,那些和他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战友还在废墟下期盼……经此磨难后,父亲对他部队的感情更深了,那些在地震中劫后余生的家乡战友,会在每年的7月28号相会。听母亲说,父亲从当兵到转业后得过的奖章、奖状很多,但他格外珍惜其中一张——“唐山地震救援二等功臣”,我见过那张奖状,很黄了,和五角星、肩章一起,放在一个军用书包里。


一顶帐篷,从绿到黄,伴随着父亲的铁军生涯。1984年,响应党的号召,父亲脱下了绿军装,从一名铁道兵转变成了建筑行业的一份子,适应经济发展的大潮,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正如时任副总理的万里的临别赠言:“铁道兵脱下军装走向市场,能活则活,活不了就死。”我的父亲和千千万万的转业“老铁”一起,经过最初的阵痛,终于迎来了光辉的黎明。修建大京九、挑战朔黄线,父亲又象当年穿着军装一样,豪情满怀地奔赴一个又一个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