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基金

三线学兵连简介

   
                                                 三线学兵连简介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经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南达四川重庆,沟通了我国西南和中南的铁路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襄渝铁路全长915.6公里,新建正线859.6公里。陕西段总长264公里,桥隧折合单线长达215公里,为陕西段线路长度的81.5%,穿越陕西省南部5个县。陕西段山重水复,地形险峻,人烟稀少,交通困难,施工条件极差,工程尤为艰巨,基本是在大山的“肚子”里穿行,是名副其实的“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尽管铁道兵在襄渝铁路陕西段布下了重兵,但人力还是严重不足。

  1970年6月10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军区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铁道兵关于修建襄渝线几个主要问题的报告》的指示,决定“从1969、1970届中学毕业生中选调16周岁以上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的学生一万名(女学生不超过15%),由铁道兵部队带领,并配一定数量地方干部,参加施工,争取八月份上齐。施工任务完成后,由省劳动部门统一分配工作。”从7月23日至8月25日,在各级部门和各学校的组织下,历时32天,完成了在西安市69级毕业生中选调10000人的任务(男学生8507人,女学生1550人,超额57人),组建了60个学生连队。从1970年8月17日起,陆续前往安康地区紫阳县、安康县、旬阳县襄渝铁路建设沿线,配属铁道兵2师、10师、11师施工。学生连在度过艰难的初期阶段后,很快就适应了艰苦生活和高强度的施工劳动,迅速成为铁路施工中的一支生力军。

  随着襄渝铁路施工的全面展开,劳动力严重不足。1971年3月,陕西省革委会再次决定并从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等关中地区大小城市组织了15800余名70级初中毕业生和部分社会青年开赴襄渝铁路施工前线。

  至此,陕西省共组织了25800名初中毕业生参加三线建设修建襄渝铁路,组建了141个学生连队。学生连队的编号是从“2107工程指挥部学生民兵第1连”到“2107工程指挥部学生民兵第141连”。其中:男子连队115个,女子连队26个。统称三线学生连,也有称呼三线学兵连的。

  三线学兵连参与了襄渝铁路陕西段大部分隧道桥梁的施工。25800名十七、八岁的学生,无论是在艰苦的桥梁、隧道、车站施工中,还是在物资运输、后勤保障、备沙石料的各项工作中,坚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为襄渝铁路的建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赢得了铁道兵各级领导和陕西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三线学兵连在两年的襄渝铁路建设中,发展共产党员320名、发展共青团员9093名、立功受奖13207名,参军200名。有119名学生,在襄渝铁路施工中因公或非因公,把青春和生命永远留在了秦巴山中。因工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共448名(其中全残11人),相当一部分学生落下各种病根。

  根据陕西省革委会的安排,在1973年4月、1973年7月分两批对三线学生进行了工作分配,实际分配24742名,其中69级9668名(包括选干524人);70级15074名(包括选干461人)。按部门分:分配国防工办系统2934名,中央其他单位4380名,省属单位11193名,地市单位5860名,省军区及驻陕部队3267名;按地区分:分配到西安市9653名,宝鸡市4352名,铜川市622名,咸阳地区,渭南地区2863名,商洛地区175名,安康地区103名。

  这种大规模的直接从学校组织初中毕业生到环境恶劣的山区修铁路的情况在世界历史上没有过,这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十六七岁的学生军(25000人的队伍比一个满员的铁道兵师的兵力还要多)。这支大军扑上疆场,虎虎生威,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没有路开路,没处住自己盖房,大山深处供应困难,常常不能饱腹,但并不影响学兵在施工中拼搏。铁路施工中几乎所有的工种学兵都做过,而且一做就成了行家里手。学兵流血流汗冲锋在前,有100多人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襄渝铁路。这支学兵生力军的加入,为襄渝铁路的建成,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学兵们那种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    正如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1990年在《踏过泥泞》一文中所说:“在那场以摧毁和破坏为特征的劫难中,三线学兵连的学生们却成就了一桩建设的伟业。襄渝铁路铺摆在秦岭巴山汉水之间,20年来火车日日夜夜穿梭往来,这是写在陕西大地上的长卷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