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

心同理同 直击人心

 

  对摄影记者而言,留下历史的瞬间容易,要让瞬间成为历史却很难!面对新闻事件,摄影记者必须迅速调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于瞬间作出正确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正确与否,正是个人素质的集中锻炼。

  对我而言,影像有了温度和力量才会有阅读和传播的价值。那就必须倾心、倾情、倾智、倾力……──陶 冉
 


 

  从到新京报的那一天起,我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每一次重大的事件,都必须身在现场。

  1月27日,新京报人的新闻职业准则驱使我毅然放弃陪伴身患白血病的父亲,推迟婚期随北京第一支医疗救助队驰援武汉。至今仍在疫区中央。已记不清多少次走进“红区”中的“隔离区”,还有那三次进入被称为隔离区中的“雷区”──手术室。每一次6小时全身湿透,一天睡眠几个小时已成常态,两套相机被消毒液侵蚀而“罢工”……
 


 


 

  深入隔离区采访
 

  这期间,记录了疫情期间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以及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的真情流露,新闻摄影的魅力被充分彰显。这些记录带给读者震撼与感动,也成为我审视与思考的珍贵素材。成为自己对稿件质量的评价标准,也是自己发稿的基本要求。用专题摄影的手法,相机、无人机、VR、微视频等手段留下值得铭记的瞬间。

  采、编、发了15个一版大图报道;18个封面报道;30个专题报道;152个新媒体;多篇稿子被《中国日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等众多媒体大篇幅转载;摄影作品还被制作成巨幅公益海报相继在北京地铁站展示……用影像诠释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倡议”和“中国精神”。
 


 


 


 

  当陶冉《全球战疫》的作品巨幅公益广告灯箱悬挂在首都北京最繁华的地铁通道上,迎来来自世界八方来客的关注和侧目,“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其作品以生动的特写、瞬间的定格、精湛的艺术充满了人性与温情,触碰心灵;包含了内涵与意义,唤启世界人们的良知与警醒,让深刻定格,让瞬间成为历史,传播能量。——贾慧玲“专家抢救的是生命,陶冉给予人民的是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比我自己拿大奖都高兴 这可是万里挑一的作品,比国展都优秀”。——郭 武

  在采访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报道选题是新闻之魂

  在拍摄前,要求自己做到胸中有丘壑,观察、判断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内涵与形态,把正在进行的新闻事实最具意义的瞬间记录下来。这个瞬间应该是能够真实、明确地反映出新闻事实的中心内容,能够揭示出事实价值和意义。
 


 

  疫情笼罩
 


 

  驰援武汉


 

  专家救助
 


 

  建设中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转移
 


 

  方舱医院
 


 

  救护
 


 

  出院
 


 

  复工复产
 

二、抓住细节的力量

  所谓细节,就是组成事物的细微片段。细节可以将抽象变为具体,将粗略变为详尽,将表面变为本质,将理性变为直观,将疏远变为亲近。细节具有的渗透力,恰如诗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幅新闻摄影作品,如果有了令人难忘的细节,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将新闻事实阐释得更加生动具体、通俗易懂。
 


 

  面孔
 


 

  眼神
 


 

  救护
 


 

  病区
 


 

  别样“三八”

  “陶冉是位真正有责任感和具有职业操守的摄影记者。其作品都来自抗疫一线病房现场,靠的是眼力和娴熟的技术捕捉镜头。”——郭连华



版面图片限量,更多内容请关注美篇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